板橋村九曲黃河陣燈會

板橋村九曲黃河陣燈會

板橋村九曲黃河陣燈會,板橋村每年正月十四都有擺 “九曲黃河陣”燈會慶元宵節的習俗。

時間

正月十四

地點

井陘縣城西南部天長鎮板橋村

世傳由先人早年間從京師攜圖傳沿至今,歷數百年傳承不息。九曲黃河陣燈會起源於商周時期。《封神演義》第五十回有“三姑擺布黃河陣”的內容,民間效法古人排兵布陣“禮神娛人”,變成了民間祈福求財、祛邪去病的遊樂燈陣,以順利轉出古陣就能“擺脫厄運保平安”來寄託美好的祈盼。在三官殿外古老的“黃河地”上訂黃河,用木樁365根,上插彩旗頂置五彩燈盞以順應一年天數;用開方井田法象徵地形。應黃河九曲環抱九州,故設九城;每城九曲,合九九八十一曲。城中每一旗每一門都有寓意和說法。城內構成環繞歸向,路曲旋通,真可謂“九城星羅棋布,一世海晏河清”。屆時燈節高潮迭起,眾鄉親紛至沓來。陣內迷離奇幻、陣外煙火綻放,鼓樂喧天,仿若置身仙境。

“春遊黃河祛災病”。九曲黃河陣燈會集民俗、民間扎制工藝與軍事競技遊藝於一體,寓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與一體。享有“畿陲民間文化之瑰寶,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之美譽。現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四方方一座城,住著三百六十兵,天天晚上來操練,個個頭上甩紅纓。”井陘縣板城村的孩子們一代又一代唱著這首民謠長大。民謠中的城——九曲黃河陣,靠板城村人的手,幾乎不走樣地從幾百年前留到了今天。像一本立體的書,記錄了一個深山村莊幾百年沒有變過的期待和堅守 。

奇俗

千年村莊裡有部“活歷史”
天長鎮板橋村在井陘縣城西南部,全村400餘戶,總面積5.5平方公里。這是個被歷史包裹著的地方,他的西面是娘子關,秦皇驛道縱貫東西。據古刻記載,早在唐代大中年間即公元847年就已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村口的雙峰閣,村裡的雙虹橋,都是完整的石頭建築,古樸典雅。而比這些建築更令人稱奇的是,她的傳統民俗文化習俗“九曲黃河陣”燈會,這個為元宵節而組織的民間活動,竟然不走樣地綿延了數百年,就像活的歷史。2009年,板橋村九曲黃河陣燈會還被列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撫今

黃河燈會 十里八鄉的盛會
農曆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很多的鄉村都保留著許許多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元宵節習俗,板橋村的元宵節更是村里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紅紅綠綠濃重的色彩,裝扮了古村的街道、樹枝,裝扮著表演者的臉頰服裝,震天的鑼鼓由一撥又一撥的壯漢敲擊著,不停息。而慶典最核心最隆重的內容則是九曲黃河陣燈會。
這一傳承了幾百年的燈會成為板城村的驕傲,也是十里八鄉元宵節最熱鬧的地方。昨日,記者一早驅車前往板橋村,離板橋村還有數里地時,已經發現路上的人流,男女老少穿著過年的新衣服,姑娘媳婦圍著鮮艷的頭巾,坐著拖拉機、或騎著腳踏車機車,都往一個方向匯集。不熟悉路的我們根本不用問路,順著這樣的人流走就到了板橋村。

追昔

綿延數百年的山村文化
“四四方方一座城,住著三百六十兵,天天晚上來操練,個個頭上甩紅纓。”這首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民謠,形象地描繪了板橋村“九曲黃河陣”的樣子。
“九曲黃河陣”燈會由歷史上的“聯莊會”——板橋莊從古傳承至今。“九曲黃河陣”燈會又稱“九曲黃河燈”,簡稱“轉黃河”,每年從正月初八起,由黃河會古陣圖傳人“黃河頭”在古老的“黃河地”上畫地設圖,插桿為陣。每根木樁高一米二,粗五厘米。全陣共三百六十五根木樁,排成一個正方形。用秫秸綁縛立桿連為通道,形成九曲連環城,木桿頂端插小旗一面,擺放彩燈碗一盞。從進陣到出陣九曲連環、盤亘進退、井井有序、深奧莫測,進出口處搭牌樓一座,橫匾大書“九曲黃河陣”,兩側書有“天上黃河九門開鐵鎖 ;地下元宵五夜放銀花”的楹聯。正月十四晚開始轉“黃河”,十里八鄉的民間花會和男女老少紛至沓來,蜂擁入陣。正月十五、十六入夜形成高潮,屆時陣內懸燈結彩,陣外炮聲如雷,煙花齊放,鑼鼓喧天,人們魚貫陣中。 “燈滿城,城滿人,象徵一年好收成。”十八晚上圓燈,由民間“社火”交兵闖桿破陣。
記者拿到的一份說明材料上說,據史料考,“九曲黃河陣”燈會,起源於商周時期。《封神演義》第50回有“三姑擺布黃河陣”的記載。民間效法古人排兵布陣“禮神娛人”,以順利轉出古陣,就能“擺脫厄運保平安”來寄託其美好的祈盼。
在當地,有著春遊黃河陣可祛災病的說法。如果正月十五沒有游黃河陣,板橋村人會覺得心裡不踏實的。

寓意

民間藝術講述堅忍不拔精神
今年45歲的賈德明是板橋村的書記,也是今年燈會的總負責人。因為燈會沉甸甸的歷史,加上去年剛入選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賈德明覺得壓力不小。今年的燈會照例從初八開始準備,動用了村里一百多人來幫忙,除了常規的布陣等活動外,今年的接待任務也挺重。很多的攝影愛好者和記者都聞名而來,還有很多領導和相關人物也在這天來到了這小山村。記者就在熱鬧的人群里見到了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張剛。
張剛對於黃河陣給予了很多的關注。他說井陘是個很特殊的地方,這個地方在歷史上連年經歷戰爭,又很貧瘠,在這裡生存下去的人們是需要一種精神的。井陘的很多民間藝術都有這種精神的影子——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人們在艱苦的環境裡思考著,企盼著好日子的降臨。最值得敬佩的是,這些留存下來的民間藝術告訴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不是用痛苦的方式表達這一切,而是用歡樂的形式表達著。儘管生活艱難,但是人們永遠是向上的,積極的。這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根脈吧。

發展

民間文化需要更多的鼓勵
很多“外人”的到來,無疑讓板橋村的鄉親們得到了鼓勵。鑼鼓敲得更響了,舞姿扭動的更美了。73歲的李二牛告訴記者,他從小就轉燈,轉了一輩子,今年他負責守燈陣,防止孩子們打鬧撞壞了燈。
李二牛很自豪的告訴記者,他們村的燈會非常有名,十里八鄉的人們這天都會奔著來,從他小時候就這樣,直到今天。今年很多外鄉客的到來,讓他和鄉親們更增添了這樣的自豪感。
對於李二牛的的感受,張剛給予了更專業的總結:“當民間文化沒有人認知和鼓勵時,它的保護會受到影響。而來自外界的肯定則會將這種文化保護從被動轉化為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是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只有鼓勵他們,肯定他們,讓這些遺產不與生活斷裂,讓當地人們因為自信,使這些遺產還能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容,才能真正保住這些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