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臭魚是叫醃鮮鱖魚的南方菜品,俗稱臭鱖魚,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安徽名菜。殊不知在咱們東北、在松花江流域、在哈爾濱也有一道和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老菜叫臭魚。
據說這臭魚在東北地區的歷史悠久,它的由來是和“開江”分不開的。由於時間的久遠,如今知道這個菜的人已經不多了,據年逾70歲的中國烹飪大師李寶珠先生回憶,這道菜他最早是聽他師傅說起的,現在一些70歲以上的老哈爾濱人也許還知道,其實臭魚也是一種“開江魚”。
開江魚是東北著名的食材,它只在春季冰封的松花江開江的時候才有,一年之中,也就只有二十幾天的時間中才可以吃到肉質肥嫩、味道鮮美的開江魚。而開江是有學問的,分文開武開兩種:武開時,滿江“嘎嘎”作響,像發生地震一般,江面開裂,情景壯觀,幾米、幾十米大的冰排浩浩蕩蕩順流而下,互相碰撞碎裂成小的冰塊,融化在江水中。文開時,天氣陰晦,冰面一層層融化,夾在冰層中的魚就逐漸裸露出來了,人們每天都可以撿到,如果運氣好還能撿到十幾斤的大鰲花。由於這些魚已經死了一段時間,不新鮮了,人們稱之為“撿臭魚”。民國的時候還有人專門賣撿到的“臭魚”,由於稀少,開江臭魚的價格很貴,除了老百姓撿到自家食用的外,都是有錢人享用的美食。
臭魚能成為一種美味,與它的形成有關。開江前,江水的水量下降,但江面還是封著的,與空氣隔絕。由於水位下降,魚在水中缺氧窒息後,隨著水面上氣溫的降低被凍在了冰層里。這時魚肌體內的蛋白質開始在低溫下變化,在酶的作用下,肉質在低溫下發醇,雖然有臭味,但肌體仍然有彈性,肉質照樣新鮮,並沒有腐爛,而且在低溫發酵過程中產生了對人體有益的多種胺基酸和谷酸。撿回臭魚後,用木板把魚身體裡的水分儘量壓擠出去,經過高溫加熱煎熟後,吃著有一種特殊的香鮮味道,就像臭豆腐一樣,聞著臭,吃起來香。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環境的變化,松花江上已經很少見到臭魚了,也鮮有人能夠再嘗到這種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原始美味。
李寶珠大師是我省最早用人工方法恢複製作臭魚的人,他根據臭魚的形成原理,藉助臭豆腐的菌種發酵,用人工的方法將鰲花、鯉魚等活魚加工製作成臭魚,使消失數十年的臭魚以新的面目回到酒店的餐桌上。2006年他最先在佳木斯大自然酒店推出煎臭魚,推出後大受食客歡迎。目前在哈爾濱,可以在哈爾濱軍隊轉業幹部培訓中心(道里區大安街9號)、金橋大酒店(道里區井街22號)、省政府機關食堂(南崗區文中街7號)三家餐廳品嘗到此菜,原料均採用發酵後的鰲花。
(相關連結)鰲花:中國“四大淡水名魚”,松花江名產“三花”之首。南方產稱桂魚、鱖魚,北方產稱鰲花。魚肉質細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狀,味道鮮美,為魚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