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老城

坐落於松滋西北部的老城鎮,“北枕長江,西接三峽”,歷有“古郡”之稱,素有“典雅”美名,自東晉至公元1943年,老城設縣治歷經九朝,長達1600餘年,這裡古有“高山鳴鳳,萊洲霽月”等八景,今有城東祥雲繚繞六菱形雲聯塔,城內有四街,十二巷,七十二古井,城中有飛檐翹脊的登雲樓,名揚荊楚的文化園。


改革開放以來,老城經濟發展較快,區域特色經濟開始形成,生豬、水果、飼料、棉花、油料五大農業支柱產業、飼料、機械、紡織、建材四大骨幹工業發展迅猛,老城城老人不老,歷盡滄桑韻猶存。如今,5.6萬老城人民正以滿腔的熱情歡迎您到老城投資興業。
老城,石器時代即為遠祖集居之地,文明昌化,名冠荊楚。古或與上明、襄口以市毗鄰或為故名,因其久遠,故名老城。松滋僑置縣之初,即為治所,始於晉至公元1949年,歷千餘年。
老城倚枕長江,承蜀銜楚,勢連武陵,鍾靈毓秀。城廓規整,東西南北,四街十二巷,寺觀林立,祠祀興隆,晨鐘暮鼓,優孟連台;市井繁榮,商賈雲集,早集晚市,舟車暢達。歷有開利寺、登雲樓、關帝廟、雲聯塔一柱觀、文昌宮等諸多勝跡;代有兵部尚書伍文定、太子少保彭承堯、兵部郎中王其勤等名垂史冊。近代,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首建老城高等國小堂,縣圖書館,開啟當代文明。上下數千年,城老人未老,與時具進,舊貌新顏。
然世事滄桑,興廢無常,古蹟舊蹤,口傳文承,或為偶遺,湮淪倖存,忽之於世,散亂不堪,雖為至寶,復遭風雨。老城鎮首任文化站長鬍青雲,至誠至力,於1978年興建“老城文物園”,祈請儒將張愛萍將軍親書園名。搜羅歷代文物70餘件,整理陳列。其後又廣集徐向前、張愛萍、楊成武、李文清、黃知真等名人之墨寶及縣領導袁良寬楊澤柱之手跡,勒石永銘,集保護教化之大益。功永千秋,獨開先河,為全國第一家鄉鎮級文物園,國內外新聞媒體諸多報導,蜚名中外。
盛世重文。文物園自建園歷二十餘年,歷任站長,敬業守成,夙興夜寐。繼任站長鬍文泉維修文化站,監修出土“七七抗戰紀念碑”之重立。時之三任站長陳能躍,多方籌資,資本營運,爭取社會支持,歷經百日,全面維修文物園及維護文物,並重修門樓,重刻“老城古秀”,新刻“文物園記”,以慰先賢,以昭來者。承前啟後,代有人功,其職可師,其業可彰,其德可承,其成可傳。
老城文物園自建至興,仰賴市、鎮兩級政府及文化局之重視,領導之關愛,以及社會各界之鼎力支持。以時為序,歷屆縣領導徐慶堯、趙繼滌、袁良寬、楊澤柱等;縣(市)文化局領導張應新、陳冰等;鎮領導覃旭、賀元昌、陳倫芝等,鎮土管所汪沈兵、鎮城建所談玉兵等,或為籌劃、或為撥款,或為征地,或為工務,履其職行其道,務其實而畢其功,倡教化以垂世,立其德於無言。斯風之彌珍,風範當永存!
時序公元二OO二年秋,古樂村人山海是為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