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保德縣轄鎮。縣政府駐地。1958年建東關公社,1984年置鎮。位於縣境西北,黃河南岸。
面積44.7平方公里,人口2.4萬人。神(木)朔(州)鐵路、保(德)忻(州)公路過境 。轄鐵匠鋪、高家井溝、麻堰、前蘆子溝、陳家梁、郭家灘、佘家梁、陽坡、大黃坡、新窯、康家灘、城內、康家塔、賈家梁、王家窨子、新庄子、劉家墕、金家溝、大煙墩、大樹樑、西南溝、馬家灘、張家圪坨、李賢棱、後溝、陳家塔、廟梁、馬家窪 、王家灘29個村委會。
鄉鎮企業以運輸、採煤、煉焦、陶瓷、商貿、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主產蔬菜。著名歌唱家馬玉濤出生於此。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 41125 |
男 | 21725 |
女 | 19400 |
家庭戶戶數 | 1110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0284 |
家庭戶男 | 20944 |
家庭戶女 | 19340 |
0-14歲(總) | 12872 |
0-14歲男 | 6902 |
0-14歲女 | 5970 |
15-64歲(總) | 26297 |
15-64歲男 | 13812 |
15-64歲女 | 12485 |
65歲及以上(總) | 1956 |
65歲及以上男 | 1011 |
65歲及以上女 | 94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0838 |
歷史沿革
東關原名東溝,舊有集市、渡口,抗戰前,即成為全縣商業中心。人稱“水旱碼頭”。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由袁家莊遷入東關,成為全縣最大的集鎮。
街道概況
東關原來的街道有:東塹壟街、西塹壟街、大街、二道街、三道街、棋盤街。1945年遭黃河水淹後,重新修建,逐漸形成現狀。
鎮內有梅花溝水由南向北流過,把本鎮割為東西兩半,1968年沿河築石堤兩道,1980年、1983年兩次加高加長,1984年在堤上加蓋水泥板2050平方米。
形成了與河糟平行的東、西兩條大街,沿黃河岸的北大街縱貫東西,與東、西大街構成“丁”字形主幹街道,其它街道均由此支出。主要街道及詳情見表:
1983年全城街道總長6.36公里,有橋樑5座,路燈120盞。
基礎設施
東關有高中一所,國中三所,職業中學一所,國小六所,幼稚園三所,黨校一所;有縣醫院一所,中醫院一所,鎮醫院一所,個人辦醫院一所。
文化設施有露天廣場、電視轉播台、有線廣播站、文化館等;體育設施有體育場、老幹部遊藝室、老年體協活動室及工會遊藝室。
過去縣城用水,直接去黃河汲取,輔以少數水井。黃河水不衛生,井水含鹽量大,味鹹澀,水質不佳。
1970年在樓圪凸建蓄水池一座,容量120立方米,上水管200米,支管500米,水源為黃河水。泵房面積20平方米,安水泵二台,電機二台。只供縣招待所、縣革命委員會用水。有人員三名,屬縣革命委員會行政辦公室管轄。
1973年增建廟梁蓄水池。容量280立方米,水源為過濾淺層地表水。上、下水管430米,供水支管1800米。泵房面積9平方米。打深井一眼,有水泵、電機各一台。供水範圍擴大到縣級各機關及少數居民,占全市總人口30%。1980年供水支管增至4000米,供水範圍擴大到全市總人口的65%。
1982年,於窪村腳下又建大型蓄水池1座,容量500立方米,水源來自原打深井。上、下水管共900米,建泵房30平方米,有水泵、電機、變壓器各一台。三座水池日產水300噸,年產水105850噸。共鋪支、乾管道3060米,供9500口居民用水,占全市總人口95%。全年營業額5.1萬元
交通概況
本鎮水陸交通方便,水路賴有黃河,隔日有航班可至馮家川。公路四通八達,每日有班車通往太原、忻縣、陽方口、岢嵐、五寨、河曲、西梁、南河溝。
領導機關
縣黨政軍領導機關集中在花園圪洞街一帶。縣委、縣政府駐於一個大院,為三進四層的階梯式窯樓格局,布局美觀,結構緊湊。縣委東側為縣政協大院,格局同縣委大院。縣委西側為縣人大常委會大院。縣委西南方向是窯洞式人民禮堂和以三層客樓為主體的縣級機關招待所。縣委南面是人武部、公安局、檢察院和法院。
經濟發展
1949年以來,每年在房屋四旁植樹,但無人管護,成活甚少,僅機關民宅院內成活少數楊柳。據1983年統計:縣城園林綠化地為2.4公頃,覆蓋率僅占2.4%。近年縣城居民、幹部室內外養花,逐漸成風。
1983年街道排污水管長180米,合流制乾管總長440米,排泄污水量40噸/日。縣城街道清掃面積23400平方米,有倒垃圾小平車2輛,小四輪拖拉機(雇用)2台,清潔工14人。
全縣的工商企業,大部分集中於東關鎮,除國營企業外,還有鎮辦企業和個體戶經營的企業。服務業有理髮、照相、旅館、飯店、修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