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2006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783萬元,集體純收入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35元,比全區平均水平約高出26%。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先進集體”、“文明村鎮”,廣東省“生態示範村”、“省文明模範村”,汕頭市“固本強基示範單位”。村黨支部連續20多年被上級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支部書記章欽炳多次獲省、市、縣(區)“優秀共產黨員”、“模範農村黨支部書記”等榮譽稱號。2005年當選為 “全國勞動模範”,是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省十屆黨代會代表。
(一)幹部帶頭,清正務實,建設堅強戰鬥堡壘。
“兩委”幹部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根本要求,每人掛鈎5戶不同類型農戶,每周入戶訪談1-2次,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謀發展,做到幹部在一線服務,問題在一線解決,形象在一線樹立,業績在一線體現。黨支部堅持“一月一黨日”、“一季一黨課”、“半年一次班子成員民主生活會”、“一年一次評議”的組織生活制度,並在全區率先推行發展黨員公示制。推行黨員聯繫村務制度。支部48名有聯繫能力的黨員,每名聯繫3—4戶民眾,共聯繫民眾178戶,架起了支部與民眾之間的連心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真正做到“一個幹部一個表率、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使黨支部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
(二)因地制宜,艱苦創業,致力發展生態經濟。
針對本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興辦企業無優勢的實際,黨支部經過多番探討、研究和請專家論證,確定了走科技興農之路,致力發展“三高四化特色農業”。目前,全村形成了560畝優質稻、1150畝淡水養殖(包括向周邊租養在內)、590畝優質果、405畝蔬菜等4個高產高值高效農業生產基地。投資80萬元,架設100畝鍍鋅管棚架搞蔬菜示範種植,發展反季節生產,增加複種指數。為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該村採取了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機耕、統一排灌、統一防蟲滅病的“五統一”服務措施,種子農藥化肥由村供銷站定點銷售供應,嚴格無公害農產品地方標準,最近註冊“東華特綠”商標,拓寬農產品銷售門路,逐步形成了具有東華特色的生態農業。
(三)依法治村,以人為本,樹立文明守信風尚。
多年來,我們堅持“依法治村,以人為本”,在建章立制時必定發動民眾積極參與,編印《東華村各項管理制度彙編》小冊子,發到各家各戶,自覺接受民眾監督,堅持不懈地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廣播、牆報、專欄等形式,經常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支部決策和當前中心工作任務,不斷提高民眾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在執行制度時必定堅持“二公開一監督”,堅持一把尺量準,不徇私情,人人平等;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必定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組織民眾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程度。20多年來,東華村一直無刑事犯罪記錄,無製販假,無黃、賭、毒,無丟荒現象,民眾安居樂業。
(四)心繫民眾,多辦實事,最佳化生產生活環境。
幾年來,東華村圍繞民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先後籌資近1200萬元,建設學校教學樓,鋪設自來水管,實施農網改造,拆除露天農廁,新建公廁、花園和肉菜市場,鋪築環村水泥路,建造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目前,全村基本實現校舍樓房化,民眾飲用水自來化,村道水泥化,排污水溝硬底化,村前屋後植樹種花綠化,“四線”(廣播、電話、電視、照明)架設規範化。此外,還健全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村民參保率在100%以上,切實解決困難戶生病就醫難的問題,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自然資源
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4畝(其中:田160畝,地114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糧、蔗、煙、茶等作物;擁有林地86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2畝,主要種植茶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5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其他面積2967.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95戶通水。有9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10年底,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2輛,機車2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8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2.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3.1萬元,占總收入的71.5%;畜牧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1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00頭,肉牛20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4.6%;工資性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6.4%,其他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到雲南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煙、茶、蔗,主要銷往昌寧縣內。2010年煙、蔗、茶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3.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該村發展煙、茶、蔗特色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慶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勐統中學。截止2010年底,該村距離中學3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6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95戶,共有鄉村人口429人,其中男性226人,女性203人。其中農業人口425人,勞動力230人。該村均為漢族。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17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9人;享受低保26人;五保戶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9.1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止2010年底,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內基礎設施薄弱,主要表現在進村道路為未硬化的土路。2、產業發展滯後、農民的科技意識淡薄。3、村內衛生條件差,人民民眾看病難。
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2、大力發展茶葉、香料煙、甘蔗、畜牧業產業;3、加強農民實用科技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