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茶文化

東至茶文化

安徽東至是個老茶區,早在唐代官港的茶葉就火爆商都,白居易筆下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指的就是當時隸屬於浮梁地區的官港。據史料記載,東至的茶葉有三個鼎盛時期,一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文獻通考》十大名茶;二是清代,東至出產的"珠蘭茶",名揚西歐,被譽為上等貨,曾受到馬克思的高度評價。1916年"祁紅茶葉"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三是近年來推出的"東至雲尖"系列茶,有5種品牌,榮獲國家農業博覽會金獎。東至茶葉出現這三次鼎盛時期,是與歷史上的三位名人的關心、扶持、推動分不開的。

綜述

茶 是文化的載體,東至縣植茶歷史悠久,茶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據馮勝祥《東至茶說》一書的記載和考證,“建德當天下水陸之會,又吳楚皖浙之交”,地理區位優越,是安徽皖南的主要茶區。飲茶史約始於公元前三百年,距今2200年;植茶史至少始於三世紀,即晉代以前,距今1600餘年;商品茶生產始於中唐,距今1200年。東至名茶,唐有“至德茶”、宋元有“饒池仙芝”、明清有“千兩朱蘭茶”;清及當代有“祁門紅茶”、“東至雲尖”等。其中“千兩朱蘭茶”和“祁門紅茶”,遠銷國外,“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在長期的植茶、制茶、販茶、飲茶過程中,東至茶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都做出過重大貢獻。葛洪留山植茶。據史料記載,晉代葛洪曾在東至縣葛公鎮西的留山修道煉丹。道教徒為便於煉丹修心,離不開飲茶,葛洪不僅繼承了師祖葛玄的飲食習慣,而且還在留山遍植茶葉,興致勃勃的作了一篇詠茶文——《圓茗》。

仙寓山茶說

仙寓山流傳著“午時茶”的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仙寓山東塢村橋頭,一位姑娘在哭泣,恰好有一游僧經過,便停下來問過究竟。原來這位女子儘管面目姣好,卻天生瘌痢頭,眼見似水流年,人老珠黃,尚無人提親,便站在橋頭上傷心落淚。和尚聞言,大發慈悲之心,對那女子說“阿彌托佛,施主莫傷心,老納自有妙方教你紅顏永駐,青絲勃發。”東塢女如遇救星,納頭便拜,此時和尚已飄然而去,只留下一句話:“三年後的今天,仍在此地相見。”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三年時間過去了,東塢女左等右等,不見僧人,萬念俱灰,憤然出家到仙寓庵為尼,精心侍弄廟前的一百棵茶樹,說來也怪,不久仙寓庵發生了兩件怪事。第一件,東塢女長頭髮了;第二件,本來好端端的一百棵茶樹,平常怎么數也只有99棵,而在五月端午午時去數,卻仍有一百棵。這時摘下的茶葉香氣無比,能給人治病。周圍鄉鄰都稱這種茶為“午時茶”,說是游僧為仙人指路而致。從此“午時茶”名聞鄉里,東塢女也被視為仙女,圓寂時改仙寓庵為仙女庵,把那座東塢女遇見游僧的橋,取名仙人橋,至今遺蹟猶存。

利安茶說

利安梓桐流傳著“天鵝孵蛋”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隻潔白的天鵝,慕人間美好,生獵奇心。一天天亮,大霧升起,她偷偷下凡到梓桐山上,生了兩隻鵝蛋。事過不久,玉帝聞知玉天鵝違犯天條,在天河生蛋,卻跑到陽間去生蛋,速命天兵天將捉拿。眾姐妹為掩護玉天鵝,在天河兩岸的百草瓊葉中,各自呷一株最好最美的仙草,栽在玉天鵝身邊,既可偽裝,又可食用,同時還將天河掘個口子,讓涓涓細流流到玉天鵝身邊,滋潤那些仙草。玉天鵝後來被天兵天將捉拿,遺下了兩隻小天鵝在梓桐山上,大的叫鵝姐,小的鵝妹,兩隻小天鵝愈長愈大,她們精心護理這片綠寶地——仙草園。日轉星移,又不知過了多少萬年,兩隻小天鵝終於修煉成人形,天生慧質、俊俏姑娘。一天山下來了一位英俊少年,名叫茶生,他聞到山上有一種奇特幽香,尋上山來。忽見兩個妙齡少女,從草叢中走出,茶生羞得轉身就跑,可是任憑他腳下生風,也跑不出這三畝見方的綠寶地。鵝姐上前施禮道:“小哥哥別跑了,我姐妹教你採摘這人間仙草,讓你學過謀生手藝如何?”茶生無奈,只好跟著天鵝姐妹學種草、采草,並製成清香可口的飲料,取名為“茶”。春去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鵝姐偷偷愛上了茶生,經鵝妹從中妁合,兩人終成夫妻,此後三人又採擷了許多茶籽,週遊四海,遍撒茶種,傳授茶藝,使梓桐山周圍都種上了茶,成了聞名百里的茶區,鵝姐鵝妹和茶生製作出的茶,稱作“天鵝雲尖”。

因茶起名的地區

東至山區有不少地方的村莊和山嶺因茶而取名。

與葛公鎮相距20里的洪方鄉同春村,因古時設有“同春茶號”而得名,且享有“一杯在手,天下同春”的美譽。

高山鄉東風村和泥溪鄉元潘村境內,分別有個古村落,不知何年何月何人起了個詩一樣的名字——茶園裡。

利安鄉的一個村民委員會,自古沿河岸皆茶林,取名“茶溪塢”,該村也遂名“茶溪村”。

馬坑鄉桃源村有座海拔600米的山嶺,取名“茶寶嶺”。

青山鄉中心村有座海拔130米的山尖,取名“茶酒尖”。

茶文化起源名人

宋景佑年間,著名詩人梅堯臣任建德縣令,自稱為"採茶官",並著《南有佳茗賦》,他在這篇文章中說:建德南邊的山巒,通天地之靈氣,春雷過後,吐乎纖萌,做成嘉茗。雀舌露掇的,進貢朝延;鳥啄長擷的,獻給公卿;槍摩而炕的,市場賣錢;嫩莖茂團的,充乎賦征。當時,女的放下蠶織,男的放下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摘取一葉而至一掬制之,士農工商日飲不厭,富貴貧賤不啜而不寧……由此可見,梅公對東至的茶葉是推崇備至的,而後又作詩曰"山茗烹仍綠,池蓮摘更繁",把茶葉與池蓮並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後建德的茶葉就已負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清光緒元年( 1875)黔縣人餘干臣由福建罷官回籍,鑒於紅條暢銷利豐,便在至德縣(即今東至縣堯渡銜)設立茶莊,採摘官港山上的茶葉,仿照福建方法試製紅茶,使東至成了祁門紅茶的發祥地。次年他又在祁門設茶莊,擴大紅茶生產,以後又擴展到石台、貴池、黔縣等地,所制紅茶統以"祁門紅茶"稱之,簡稱"祁紅".這種茶葉外形緊秀烏潤、色澤鮮亮、香氣清鮮而持久,似果香又含蘭花香,故被國際市場譽為"祁門香",沖泡後湯色紅艷,飲之醇和,回味雋厚,主要銷往歐美,銷售旺年達300多萬公斤。

20世紀80年代末,當代"茶聖"--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陳椽,根據當時市場上出現的"綠肥紅瘦",即紅茶滯銷,綠茶走俏的情況,專程從合肥趕到東至茶區考察,登上石城鄉民主村的大王山頂,但見雲霧繞繞,茶樹蔥綠,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他十分高興地說:"好一個適應優質名茶生長的好地方!"興之所至,親自採摘茶葉,親手為茶農示範製作出外形成條,色澤蔥綠,清香鮮醇的綠茶,並定名為"大王雲尖".隨著"大王雲尖"的誕生,接踵而來的是"天鵝雲尖"、"紫石劍蘭"、"玉露銀峰","雲霧雀舌"等綠茶品牌紛紛問世。在1994年首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會上,"甘露青峰"、"龍泉玉劍"獲特等獎,"神泉珍珠綠"、"香山雲尖"獲一等獎。從此,東至縣委、縣政府及時抓住機遇,攥緊五指成拳頭,眾星捧月樹"雲尖",陳椽教授獲悉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興奮地鋪紙研墨,為"東至雲尖"題字,使"東至雲尖"迅速打出了品牌,推向了市場,今年產量已高達800多噸,茶香飄往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