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臨江村

村域面積12.6平方公里,東接堯渡鎮雙西湖村、南臨老虎村,西緊靠長江,北與東流鎮綢林村接壤,由光明、茅林、豐收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現有16個村民組,750戶,2800人。 原豐收村解放前屬綢林保,解放後脫離綢林建立豐收村,1961年改為豐收大隊、1983年改為豐收村。 臨江是農業大村,典型的糧、棉、油種植結構村,無企業、無礦產資源,集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村民收入全靠農業。

概況

位於香隅鎮西北部,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村民委員會駐地第五組(燎原組),村因濱臨長江而得名。村域面積12.6平方公里,東接堯渡鎮雙西湖村、南臨老虎村,西緊靠長江,北與東流鎮綢林村接壤,由光明、茅林、豐收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現有16個村民組,750戶,2800人。全村有黨員56名,建立黨總支,下設2個支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耕地面積5400畝,山場面積5100畝,人均耕地1.9畝。全村由偏東向偏西沿長江向老虎村鋪開,呈長方形狀,地貌為半丘半平原,半丘以黃壤土、半平原以沙質土為主,適宜種植糧、油、棉等。

村史沿革

臨江村由茅林村和豐收村兩村在2004年8月合併而成。原茅林村以茅林州而得名,解放前屬茅林保,解放後廢保改為村(原是一個茅林州為一個茅林村),1961年改為茅林大隊、光明大隊,1969年1月茅林、光明兩大隊合併為光明大隊,1983年改為茅林村。原豐收村解放前屬綢林保,解放後脫離綢林建立豐收村,1961年改為豐收大隊、1983年改為豐收村。

產業經濟

臨江是農業大村,典型的糧、棉、油種植結構村,無企業、無礦產資源,集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村民收入全靠農業。近幾年,隨著國家惠農資金投入,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已改善及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的推廣套用,形成大量土地流轉,勞動力過剩推動了各類養殖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2010年度勞務經濟達400萬元,村民人年均純收入5150元。

社會事業

各類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落實,現有幼稚園1所,中心國小1所,2010年又新建了630平方米教學樓,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村內醫療室4個,計生服務室1個,99%的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戶、低保戶生活有所保障。生活用水全部用上香口水廠自來水,同時在交通、廣電、通訊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

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主體要求,不斷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加快農村經濟調整步伐和發展速度,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同時實施水面立體化養殖,形成以糧、棉、魚及蓮藕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經濟。加快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發展以勞務經濟為核心,務工經商辦企業的人員為主體,農業技術工人、農業一般務工為補充的就業群體,力爭到2015年人均年純收入達8000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