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介紹
東社村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小鎮。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的數十年間是其黃金時代。當時,逢雙日趕集,以糧食交易為主。交城山區及婁煩、靜樂、嵐縣等地的農民,趕著毛驢,馱著糧食來集市,糶了糧食之後,購買布匹等日用品以及農具等回家。與此同時,交城平川及文水、祁縣等地的糧商,趕著鐵輪車來東社鎮買糧。糧食買賣均經過糧店經手吞吐,一買一賣從中盈利。
東社鎮前後有五家大小糧店經營糧食貿易,隨著集市貿易的繁榮發展,各類商業也相應有所發展,計有綢緞布匹和日用小雜貨鋪5家;飯鋪兼賣豬羊肉、燒餅等3家;有騾馬、駱駝店6家;還有水磨房2處;當鋪1處;銀行支行1處;警卡、稅卡所各1處;酒店、鹽店、醋醬鋪、雜貨紙張鋪、水果店、油房、豆腐鋪各1處;鞍架皮條鋪、釘掌鋪、獸醫、染房、留人小店、理髮鋪、釘鞋鋪、中藥鋪(並有坐堂醫生)各1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高級國小 1所,每年畢業學生30人左右。學生來自本村和截岔一帶十幾個村的國小畢業生,多數為跑校生小數為住校生(在1963-1964年我本人為該校的跑校生)。所謂高級國小也就是六年制學校,國小四年級畢業後考入高小,學期為二年,全校會考畢業後才有資格考中學。此外,還有天主教堂1座,但村里信教的人不多。全村有6座廟,即老爺廟、關帝廟、城隍廟、東觀音堂、西觀音堂、狐偃廟。各個廟堂都有鐘鼓樓,住有“善爺”,每日早晚各敲一次鍾。據說,西觀音堂曾一度有十多個和尚,有時還給信徒做道場,為喪事祈禱。
歷史沿革
村中有古槐樹一顆,已經沒人知道它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據說至少400年了,老人說古槐已經成仙所以樹下有一個小龕供人們燒香祈福。它見證了東社的興衰歷程。因為古槐在舊村的中間中的。去年(2009年)飽經歷史的它也已經倒下了。
侵華戰爭時期東社被小鬼子占領,做為據點。在山上設碉堡三座,瞭望台一個。住一個小隊。解放後炮樓等被拆除,地基等依然在山上。這是小鬼子罪行的不可磨滅的證據。
1949年全國解放後,東社為“東社鄉政府”所在地。1958年交城縣在東社村成立了“東社鋼鐵人民公社”,當時村內設有供銷社、人民食堂、糧站、衛生院、郵電所、銀行營業所、獸醫站等機構。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963年因“東社公社”遷到了西社村(後改為西社鎮),隨後其它機關、單位也隨之遷入西社村,故東社村從此不再像過去那樣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