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王

東甌王

秦朝末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大起義。六國貴族和下級官吏也紛紛擁兵抗秦,一時群雄蜂起。這時,散居在甌越間的越王勾踐第十三世孫騶搖,也統率義軍跟從鄱陽令吳芮投入滅秦的洪流。秦亡之後,又幫助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戰功。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漢王朝在甌地建立了一個"東甌國",東甌王即為該國家的國王。 騶搖作為第一任勤政愛民的甌王,他改變了甌人“斷髮文身”、以蛇蛙魚蛤為食的原始生活。同時他大力發展手工業,讓溫州在2200年前就形成了一個手工業的商貿城市。甌地百姓為了紀念甌王騶搖的貢獻,把他當作神來供奉,希望他祛災祈福,保佑人們生活安康。甌王廟與其府邸甌王府在百姓民間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王侯

東甌王騶搖,是越王無疆次子蹄的六世孫,姓歐陽氏。騶氏是秦始皇平越後所賜之姓,意謂馴服之良駒,故史書中將歐陽搖記載為騶搖。戰國時一般稱人為氏,而不稱姓,故在戰國稱歐陽搖,而不稱姒搖。所謂姒姓,是堯帝賜禹王的姓氏。
勾踐到搖的東甌國君世系表如下:
勾踐(戰國時封越王)→鼠與→不壽→翁→僑伯→侯→無疆(伐楚為楚威王所滅)→蹄(歐陽宰勛,首任東甌王)→偉→鴻業→海宇→伯歷→安朱→搖
搖的父系表
勾踐(戰國時封越王)→鼠與→不壽→翁→僑伯→侯→無疆(伐楚為楚威王所滅)→蹄(歐陽宰勛,首任東甌王)→偉→鴻業→完→庸→謨→搖

關於"東甌國"的記載,溫州市的史料記載較為詳細:秦朝末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大起義。六國貴族和下級官吏也紛紛擁兵抗秦,一時群雄蜂起。這時,散居在甌越間的越王勾踐第十三世孫騶搖,也統率義軍跟從鄱陽令吳芮投入滅秦的洪流。秦亡之後,又幫助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戰功。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漢王朝在甌地建立了一個"東甌國"(地域相當於今溫州市和麗水、台州地區的範圍),封騶搖為東海王,世稱東甌王。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國發兵攻打東甌國,漢武帝派中大夫莊助從會稽發兵,浮海救援東甌國。漢兵還未到達,閩越王便已聞訊撤逃。東甌王望(騶搖的子孫)因擔心閩越兵再度圍攻,請求漢武帝同意,率領族屬吏卒四萬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舒城一帶)居住。

存在時間

東甌國從建立到解體,雖然僅有55年,但它充分說明在該城區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行政建置,就將溫台兩地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

地理位置

至於東甌國的國都,溫州地方史料稱其"建在溫州地區(一說在今永嘉縣羅浮區)。"但至今尚未發現遺址。而在溫嶺,則至今仍保留著古城遺址。據宋《嘉定赤城志》記載:"故城在黃巖縣東南三十里大唐嶺東,外城周十里,內城周五里,高二尺,厚四丈,有洗馬池,九曲池,故宮基址,崇十四級。城上有高木可數十圍。"後經有關部門實地調查,外城牆斷續可見,東城牆仍保存高2米,長40米;南城闕凸起依稀可見,西城牆尚保存高3米長80米。內城只存痕跡,已很難找到城牆。整個古城面積經實測約100萬平方米,與文獻記載相符。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宋伯謙先生和浙江博物館研究員汪濟英館長鑑定,認為這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故宮基礎。這座故宮遺址雖未經考古發掘,但與徐偃王關係極大,應該先前是徐偃王故宮,到了西漢初期代而換之成為東海王騶搖的故宮。

東甌王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家。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將軍,率廖永忠、楊璟等部由瞿塘趨重慶,大軍進至重慶,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從徐達北伐,伯顏帖木兒降。晉封為信國公。洪武十八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山到沿海防備倭寇,選浙東民五萬八千餘人戍守,使倭寇不敢輕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無法講話,見到朱元璋時,嘴角留著涎水,支撐著向他行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