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1998年上實集團的東灘開發項目立項以來,已經吸引了外界足夠多的關注的目光。但10年之後,該項目的進展情況並沒有之前預期的那么樂觀,其生態新城項目甚至至今尚未在當地規劃部門報建。而按照之前的規劃,2010年,可容納居民1萬人的生態城第一階段將開放。
更有英國媒體報導稱,由於遲遲未能開工,上實集團獲得的開發許可證目前已經失效。
生態城尚未報建
走出崇明南岸碼頭,拐過一個不遠的路口,便可以看到一個建築氣派的城市規劃展覽館。崇明縣城市規劃管理局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與其他以博物館為驕傲的城市相比,崇明希望展現給外來人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城市的未來。無論是從區域位置還是從旅遊資源來看,陳家鎮——東灘地區無疑是崇明未來中最值得期待的一個地區。
除了崇明縣政府的努力外,該項目更多是依賴於上實集團的推進。1998年底,上海市政府批准將崇明島東側84.68平方公里土地授權上海實業集團經營,該地塊約占崇明的15%,比紐約曼哈頓還大。
然而,10年過去了,去東灘的人們發現,東灘項目仍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一直關注該項目進展的英國媒體更是於近日曝出,東灘計畫仍只是個幻想。新址仍未動土,而地產開發商上實集團獲取的開發許可證已經失效。
“至今我們沒有收到上實集團的報建檔案,說明他們近期也不會有很大的動作。”崇明縣城市規劃管理局規劃科沈科長日前向記者表示,如果上實的項目有動工的計畫,該公司肯定會向該局報建。但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收到上實集團有重大項目開工的訊息。
2004年11月,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正式批覆了上實集團上報的《上海崇明東灘總體結構規劃》。規劃中說:“崇明東灘作為上海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因此,規劃至2020年,東灘區域內人口控制在10萬左右,集中城市化地區用地23平方公里。”
東灘項目建設方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承諾,面積為1平方公里的生態城第一階段將於2010年開放,最多可容納1萬居民,到2020年,生態城將完成6.5平方公里的一期建設,最多可容納8萬居民。
“按照目前的進度,至世博會前,上實集團已不太可能完成既定的計畫。”崇明縣陳家鎮村鎮規劃建設事務所葉所長表示,離世博會只剩下一年多的時間,東灘新城項目目前仍無動工跡象。即使目前完成的風力發電項目,也只能保證東灘部分區域的用電。陳家鎮——東灘地區的多數地區,仍在使用華東電網的電。
與上實集團的緩慢進展相比,崇明縣政府為推進陳家鎮——東灘項目,近兩年在交通、規劃用地等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對當地農戶的動拆遷。大眾計程車司機施益向記者表示,陳家鎮的網路已經基本鋪就,由於島上路多車少,在路上開車停頓的時間很少。
記者曾致電上實集團,詢問其東灘項目的進展情況,但採訪要求被回絕。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上實集團當初拿地時,獲得的經營權在70年以上。即使開發許可證已經失效,由於項目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重新申請對於上實集團來說並非難事。
項目盈利之憂
“上實集團東灘項目的進展情況,應該與房地產行業目前所處的大環境有關。”滬上高級經濟師顧海波說,目前的經濟大環境,給眾多地產商的資金鍊帶來了很大考驗。在融資渠道越縮越窄的情況下,推遲甚至取消尚未開工的項目,在地產行業已有先例。
事實上,自獲得東灘項目的經營權以來,上實集團也在不斷為這個投資預算達到100億元的項目尋找戰略合作夥伴。2005年1月份,傳出上實集團與愛爾蘭最大的房地產公司TreasuryHoldings合作,共同開發崇明東灘項目的訊息。2006年下半年,李嘉誠麾下地產旗艦——長江實業(0001.HK)表示,已受邀參與由上海實業集團持有的崇明東灘發展項目。
“東灘項目這塊蛋糕太大,不是上實一家公司能消化得了的。”滬上一名房產專家不無擔憂地表示,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下,是否還有公司有意願參與到該投資巨大的項目中來。此外,該專家質疑稱,這個投資100億元的項目,靠旅遊業及服務業需要多少年才能將成本收回來呢?
該專家表示,按之前的媒體披露信息來看,東灘生態城將著力於打造成內循環、零排放、自供給的生態莊園。冷暖系統、節水系統、排水和噪聲處理系統等,使用的全部是太陽能、風能以及生物能等沒有任何污染的能源。這也意味著較國內的普通小區,該小區的建設成本要高出很多。
可借鑑的是2002年英國公司在倫敦建的小規模“零耗能”建築,其牆壁的材料可以保溫,在天熱時它會吸收並保存熱量,到天冷時釋放。在這裡居住不用暖氣。但即使是在環保意識很強的歐洲,該項目也僅屬於試點性質,且被視為是適合富人購買的商業項目。
顧海波表示,生態旅遊、生態住宅的大前景是看好的,但這個市場需要培育。這個培育期是多久?能否吸引足夠的遊客過來消費?能否在2020年前吸引8萬人入住?可能包括上實公司在內的多數項目參與者心裡都沒有譜。
農轉非的村民有喜有憂
“這就是個普通的居民小區,我不知道所謂的生態新城是什麼概念。”沈飛是崇明縣陳家鎮鐵塔村的村民。2005年3月份,為配合有關陳家鎮——東灘項目的動拆遷,鐵塔村的100多戶搬到了這個位於陳家鎮裕安大道北側的“裕鴻佳苑”小區。
雖然東灘生態新城的項目遲遲未見動工,但在陳家鎮,類似以“生態”為招牌的新建小區已經有好幾個。
“裕鴻佳苑”的一條水泥路東側,共有約30畝的土地上長滿了“一枝黃花”,這是一種蔓延速度快、且危害其他植物生長的“毒花”。而在兩年前,這片土地上此時應該已經長滿水稻或其他農作物,沈飛他們正在滿懷喜悅地等待秋收。
類似被荒廢兩年以上的土地,在陳家鎮的規模至少在千畝以上。3年前突如其來的動拆遷,給沈飛他們帶來了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保障的“城鎮戶口”,也讓他們失去了可供自給自足的土地。
失去土地的農民
原陳家鎮萬橋村村民劉勇,一家3口在動拆遷之前共有5畝地。原本土地上全部種植著花菜,全年光農作物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2005年年初,當地政府為推進生態城及路橋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動員農戶搬遷,將原有鐵塔、萬橋、陳東3個村合併為一個村,並計畫將該村1300多戶農民統一入住“裕鴻佳苑”。農民的土地全部被收回,承諾轉上城鎮保險。農民舊宅則以建築面積500元/平方米、宅基地1300元/平方米的動拆遷標準進行補助。
劉勇說,他家是以每平方米2100元的價格購買“裕鴻佳苑”現在的房子的,動拆遷得到的約20萬元補助,幾乎全部用在了購買新房子上。如今住在這個生態新城,過上城鎮人的生活,意味著他們每月需要繳納電、煤、物業等費用,糧食和菜也要去菜場買了。
劉勇說,從農村搬過來,他家的人均月開銷增加了200元,但在失去土地後,收入來源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地政府原本承諾,農民在上繳土地後,每人可以享受每月290元的補助。但補助兩年後,“這項補助突然沒有了,政府也沒有給說法”。在該小區,只有女性到了55周歲,男性到了60周歲,才能享受到607元/月的最低生活保障。
由於當地在打造“生態城”,整個陳家鎮幾乎沒有實體企業,農民無處就業。當地政府也為農民創造了一些工作崗位,如協保、企事業單位的保全等,但畢竟“僧多粥少”。今年44歲的沈飛自嘲說,自己是“流民”,這樣的“流民”在這個生態小區里“一抓一大把”。
沈飛現在有點後悔當時把地交給政府,不然至少可以自己種些糧食。他向記者表示,陳家鎮——東灘項目至今仍遙遙無期,原本規劃的旅遊業也遲遲發展不起來,自己這樣沒有收入的日子已經過了一年,不知道還要過多久。
劉勇則樂觀很多。他說,崇明跨江大橋在2010年肯定能通車,能帶動陳家鎮的旅遊和房價,也能為當地居民增加很多就業機會。他不理解的是,為何到2010年才能實現的項目,2005年就讓農民失去土地。如今那些良田,除少數用作大橋及公路建設外,大多數被荒廢。
記者曾到陳家鎮政府採訪,該鎮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謝絕了採訪。該鎮一位農業中心幹部私下向記者表示,陳家鎮——東灘項目實際由政府和上實集團兩方在獨立運作。政府為配合項目的進展,加快了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但上實那邊遲遲不見動靜,使整個項目目前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也使政府當初對農民的部分承諾沒有兌現。
“樣本”瀛東村
與“裕鴻佳苑”相比,陳家鎮的瀛東生態村早已名聲在外。相關資料顯示,瀛東村與東灘自然保護區緊依,1985年起,村民們3次共圍墾荒灘4200畝,建立起一個以淡水養殖為主的新村莊。該村有魚塘1200畝、糧田1000畝、綠化林地1400畝,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5萬元,已是崇明縣一個重要的以“漁家樂”為主題的旅遊景區。
“這裡農民的年收入應該不止宣傳的1.5萬元。”該村農民丁先生介紹道,該村有一些農民承包了六七十畝的水塘養殖,一年的收入在13萬元以上。村里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有安排村民做一些集體勞動,每天的工資標準為60元,這方面的月收入也有1500元左右。丁先生平時負責看護瀛東村的東湖景區,時值工作日,東湖景區的遊人寥寥。
但並非沒有憂患。同樣是出於生態保護的考慮,該村沒有一家製造企業。在瀛東村的長期規劃中,有可垂釣遊玩的東湖景區以及漁莊等餐飲項目兩個主要的經濟成長點。據該村知情人士表示,由於旅遊人氣和服務意識上的不足,這兩個項目都處於虧損狀態,村集體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土地的承包轉讓。
此外,瀛東村的總人口僅有200名左右,這也意味著村里只要花很少的代價,就能保證村民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
丁先生向記者證實,除了節假日和周末,平時來東湖景區遊玩的人很少。他也將希望寄託於崇明跨江大橋的開通,“那時候從上海過來的人就多了,旅遊也能做上去。”(文中村民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