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道村

東水道村

東水道村,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位於萊西市望城街西北,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的村莊。

村名由來

明朝永樂年間,田姓由晉南遷此建村,因村東有三條水溝,常年流水,故名大水堰;清康熙年間水溝填平,改名水道,後分東、西二村,該村居東,故名。

政區人口

位於萊西市望城街西北,距望城街道辦事處駐地2公里。東與前塔埠頭村接壤,西和西水道相連,南和辛莊為鄰,北與田格莊接界。村域面積840畝,耕地面積534 畝2004年,全村共有137戶419人。
該村交通條件便利,距萊西火車站2公里,距G204國道2公里,S209公里緊貼存西而過,深圳南路在其村東150米處。

經濟狀況

該村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的村莊。在農業生產中,農民民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從事蔬菜種植、果園管理、苗木培育和設施栽培。2004年,全村有果園、苗木170 畝。
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農民民眾還以較好的村莊區位優勢為依託,積極從事交通運輸、飲食服務、建築建材和維修加工等,全村有個體工商戶30 余個,從事二三產業的達120餘人。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8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112元。

社會事業

村莊的社會事業發展迅速,農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莊住房統一規劃,住房水平明顯提高,全村統一吃上自來水。截至2004年83%以上的居民擁有彩電、冰櫃,擁有固定電話110門,手機92 部,機車已成為民眾主要的代步工具。社會化標準體系健全,1991年就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符合條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 ”,符合條件的獨生子女均按國家有關政策投齊各種保險。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1畝全部是旱地,人均耕地2.8畝,主要種植馬鈴薯、蕎子等作物;擁有林地2560畝,水面面積76畝,其他面積1276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7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8.3%。該村目前正在計畫大力發展洋芋、蕎子特色產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全村有50戶通自來水,有6戶飲用井水,有5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5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戶(分別占總數的44%和4%)。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公里。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
該村到2007年底,全村有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4.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29.15%;畜牧業收入10.3萬元,占總收入的29.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3頭,肉牛13頭,肉羊38頭);林業收入0.3萬元,占總收入的0.8%;第二、三產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3.96%;工資性收入0.3萬元,占總收入的0.99%。農民人均純收入7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3.65%),在省內務工4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0戶,共鄉村人口219人,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01人。其中農業人口219人,勞動力137人。該村全部為漢族,總人口數為219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95.89 %;享受低保3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公里,距離鄉衛生院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北河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聯合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6公里,距離中學6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1畝。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其中男黨員7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交通不便,農副產品出售困難。
2、科技、教育、文化落後,種植業、養殖業科技含量不高。
3、民眾看病難,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種植優質馬鈴薯400畝,養豬240頭、牛20頭、羊50隻。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898元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