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東方營又名為“東方誌願軍”。德國在東線招募的軍隊統稱為“東方士兵”,裡面就包括了從東歐各地誌願加入德國軍隊的士兵,他們身著德軍制服並負責看守德軍的交通線,在德軍後方與敵方游擊隊進行作戰有時甚至負責防守前線某些不重要的陣地節點。這些士兵通常會以營為建制並且很少大於此規模。
東方營被調遣並在德國軍隊的團級或師級部隊服役,最初的東方營是由德國軍官違反上級命令私自成立的,大多數士兵來自非俄國國籍的人口,波羅的海人,烏克蘭人,高加索人以及哥薩克人,這種徵兵方式很快就模式化並且在1941年集團軍中心組建了第一批東方營,並將其部署在軍區後方。在1942年12月十五日德軍成立了東方士兵監察組用來監督日趨飽和的僱傭士兵。這些部署在前線或是後方東方營都聽從於德國軍隊而且在東線的德國集團軍總部內都有單獨的東方部隊的參謀部。
到1943年秋天,反對建立東方部隊的人試圖將他們解散,但是東方士兵監察組卻表示如果將這等於30個德國師的427000名東方士兵解散將會使德軍面臨嚴重的兵員匱乏。對各種政治上的考慮,這些士兵被派遣至西歐和南歐的被占領國並負責那裡的保衛任務。
關於東方營究竟為德軍補充了多少兵員至今無從查起,但即使他們有著不好的表現的記錄,但是他們仍為德軍減小了不少的負擔以及在安全保衛任務的表現是毋庸置疑的。根據1943年德軍的一份可能不完整的名單中來看,那時他們已經擁有63個東方營,一個東方團以及122個東方連為其服役。一份美國1945年的名冊中記錄了在德軍中服役的東方營達到180個之多,我們把實際的人數放在一邊不談,這些在德軍中服役的東方士兵大大增加了德軍的戰鬥力以及反游擊作戰的能力。
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的初期,德國俘虜了大批的蘇軍官兵。起初納粹根本沒有考慮過將這些“劣等民族”編入德軍。但1941年冬季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慘敗,預示著納粹“閃電戰”的破滅,第三帝國的“東方政策”也隨之發生了轉變。1942年1月,德國國防軍開始計畫在蘇聯少數民族中招募志願兵組建“東方軍團”,這獲得了希特勒的首肯。不久大批“東方部隊”陸續組建了起來,包括11個營的“亞美尼亞軍團”、14個營的“亞塞拜然軍團”、14個營的“喬治亞軍團”、5個營的“高加索穆斯林軍團”(由亞塞拜然人、車臣人等組成)、34個營的“土耳其斯坦軍團”和8個營的“伏爾加韃靼軍團”。1942年8月12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攻占了蘇聯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首府埃利斯塔,德國軍官在這個卡爾梅克蒙古人聚居區大肆進行反蘇宣傳,隨即德軍招募了3000名卡爾梅克蒙古人。
但德軍對“東方軍團”並不放心,擔心這些部隊會在作戰時反戈一擊,於是把他們以營為單位分散安插到德軍各個部隊中去,因此納粹高層也將這些部隊統稱為“東方營”。到1943年,德軍共有98個“東方營”,其中80個營在東線和巴爾幹戰場作戰,12個營後來抽調到了法國和義大利,以抗擊盟軍可能的登入。其中德國國防軍第162步兵師是德軍中的“異類”,該師又被稱為“土耳其斯坦師”,士兵很多都來自中亞地區。二戰期間德軍《信號》雜誌拍攝的照片顯示,這支部隊中黃種人占了很大比例。不過第162步兵師先後在南斯拉夫和義大利戰場作戰,沒有去過法國。
戰績
盟軍諾曼第登入首先遭遇“東方營”
盟軍在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入前,擔任海岸防禦任務的德國國防軍第243岸防師和第709岸防師配屬了數個“東方營”。以第709岸防師為例,其下轄的第739擲彈兵團就有2個“東方營”,另外2個“東方營”由師長威廉·馮·施利本中將直接指揮。當時德軍部署在諾曼第地區的大都是些“二流部隊”,由於西線無戰事,第243岸防師和第709岸防師的精銳部隊經常會被抽調去東線。盟軍登入前不久,第739擲彈兵團第1營就被調往東線,該部隊主力只剩下了2個“東方營”。暫且不論“東方營”戰鬥熱情是否高漲,但他們的戰鬥經驗明顯不足,同時由於“東方營”還負責構築海岸防禦工事,幾個月高強度勞作下來,“東方營”士兵的體力下降了不少。
根據美國歷史學家史蒂芬·安布羅斯的著作《D日》描述,最先在諾曼第登入中被盟軍俘虜的是2名朝鮮籍德軍士兵。不久在諾曼第戰場上被俘的朝鮮籍士兵達到了20多人,美軍對他們進行了專門審訊。原來,這些朝鮮人最先被日軍招募,在1939年爆發的日蘇諾門罕戰役中又被蘇軍俘虜。當年日蘇雙方停火後,大多數的日本戰俘都被遣返,但蘇軍扣留了朝鮮人,因為蘇軍認為他們並不屬於“戰俘”。後來這些朝鮮人加入了蘇聯紅軍,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他們隨大部隊開赴前線。但隨著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潰敗,他們又和其他眾多的蘇聯紅軍官兵一道被德軍俘虜。因為忍受不了德軍戰俘營里異常惡劣的環境,他們又被迫參加了德軍,1943年作為“東方營”的士兵被派往諾曼第駐防,直至被盟軍俘虜。
作為雜牌軍的“東方營”在登入盟軍的海陸空立體打擊下迅速敗退下來。第709岸防師的戰報顯示,僅在最初的10天內,該師傷亡就已達到了4000人,“東方營”殘部只能向瑟堡撤退。6月26日,施利本中將率領包括“東方營”殘部在內的800人向美國第9步兵師投降。下轄“東方營”部隊的第243岸防師情況同樣不妙,6月底在諾曼第地區的科朗坦半島作戰時大部被殲。
諾曼第登入約兩個月後,盟軍又在法國南部發起了“龍騎兵行動”,這次擋在盟軍前面的是希特勒的“印度軍團”。這支軍隊由被德軍俘虜的英軍印度籍官兵組成,1943年9月被調到法國,負責大西洋沿岸的防禦。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對這支部隊很重視,多次前去視察檢閱,然而納粹高層並不怎么信任這些印度人,與對待“東方營”的做法一樣,也經常把“印度軍團”以營為單位拆開使用。經過隆美爾的努力,“印度軍團”主力被部署到比斯開灣的波爾多地區。盟軍在諾曼第登入時,“印度軍團”正駐紮在波爾多的拉卡諾地區。
1944年8月15日,隨著盟軍登入法國南部,“印度軍團”趕忙撤離拉卡諾,撤退到敦鎮附近時,“印度軍團”遭到了法軍的攔截,阿里·汗中尉陣亡,這是“印度軍團”的第一次戰鬥傷亡。當印度人試圖穿過羅亞爾河向第戎撤退時,又碰上了盟軍裝甲軍隊,不過盟軍裝甲軍隊正準備向縱深推進,沒有時間理會這些毫無戰鬥意志的特殊“德軍”。“印度軍團”一路狂奔,中途被法國抵抗組織多次“騷擾”,又有2名軍官被擊斃。1944年冬,“印度軍團”通過阿爾薩斯撤到了德國奧伯霍芬。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前夕,“印度軍團”試圖逃往瑞士,被美法兩軍包圍,於是乖乖放下武器投降。這個曾被隆美爾元帥寄予厚望的“印度軍團”在戰爭中的貢獻幾乎為零,德國高級將領嘲笑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逃跑,連希特勒也曾說過:“印度軍團真是個大玩笑!”
二戰結束後,這些德軍中的雜牌部隊命運各不相同。“印度軍團”成員被送回印度接受審判,而“東方營”官兵基本上都被移交給蘇聯,他們大多被送到各個監獄接受改造。
日本連
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舉世聞名的諾曼第登入戰。在登入最初的24小時裡,盟軍所遇到的一大半納粹軍人並不是純粹的德國人,而是來自大量神秘的“東方營”,其官兵多是德國入侵蘇聯後俘虜的中亞和高加索士兵。更有意思的是,德國國防軍第709岸防步兵師下轄的第630東方營是一個例外,這個營里居然有“日本連”。
1941年,日本駐納粹德國大使大島浩向老朋友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納粹外交部長)提議,徵募在歐洲的日本僑民,組建一支成建制的日本軍隊,配合德軍行動。大島浩是個十足的“納粹分子”,20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將其描述為“比納粹還要納粹的人”。大島浩的想法得到里賓特洛甫的支持,經過里賓特洛甫斡旋,希特勒授權國防軍與大島浩協商部隊組建事宜。
大島浩報請東京批准後,任命手下松田信衛大尉擔任指揮官,負責招募由180人組成的標準步兵中隊(也就是連級作戰單位)。1941年12月,步兵中隊正式組建。這些日本人被德軍送到設在波蘭的訓練營,他們於1942年春季訓練結束,隨後編入德國國防軍序列。
1942年5月,德國國防軍將“日軍”派至法國布列塔尼地區,正式授予其德國國防軍第709岸防步兵師第630東方營第3連的番號,俗稱“日本連”。日本陸軍大尉松田信衛被授予德國國防軍上尉軍銜,出任連長,該部隊下轄3個排。罕見的是,軍官們被允許佩帶日本軍刀,這在德國國防軍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日本連在布列塔尼待了近半年,1942年12月隨第709岸防步兵師調往諾曼第駐防。平心而論,這個師屬於德軍三流部隊,官兵們多是在東線負傷的軍人、老人、新兵、患慢性疾病者和策反的盟國戰俘,“日本連”應算得是“精銳部隊”了。
第709岸防步兵師的防守區域包括後來美軍登入的猶他海灘和美國空降部隊空投區域。除了“日本連”外,第709岸防步兵師里有不少雜牌“東方部隊”,主要是由波蘭勞工和蘇聯戰俘組成,“日本連”所在的第630東方營被配屬給第919擲彈兵團。1943年12月,卡爾-威廉·馮·施利本少將從東線調到諾曼第,接過第709岸防步兵師的指揮權。施利本在東線打了兩年半,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他一上任就重新調整全師防務,將“日本連”調至盟軍最有可能登入的猶他海灘。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11月,大島浩到“大西洋壁壘”考察,特地看望了“日本連”。松田信衛將第709岸防步兵師的軍事部署詳細介紹給大島浩,包括駐地和人員、武器配置情況,連反坦克壕溝、炮台方位也盡在其中。得到如此豐富的實地資料後,大島浩寫了一份長達20頁的報告,迫不及待地用已經被盟軍破譯的密碼向東京邀功請賞,當然這些極有價值的情報中途就落入盟軍之手。
由於"西線無戰事",德軍總部將第709岸防步兵師的一些部隊調往東線作戰,“日本連”則繼續駐防猶他海灘,這支部隊的末日即將到來。
1944年6月6日,盟軍登入諾曼第,其中美國第4步兵師的登入點就是猶他海灘。“日本連”對美軍的突然登入起初有些不知所措,在松田信衛指揮下邊打邊撤。然而第二天,“日本連”陷入美軍第4步兵師的迂迴包圍,為了突圍,松田信衛揮舞著日本刀,帶著百十號人沖向美軍陣地,這種戰術對美軍毫無作用,美軍的炮彈和機槍將“日本連”幾乎全殲。美軍第4步兵師助理師長小西奧多·羅斯福準將用望遠鏡觀察著戰場,對康拉德·西蒙斯中校說道:“他們怎么從太平洋游到這裡來了?”
6月7日一戰,“日本連”死掉165人,松田信衛也被美軍擊斃,只有安田恆夫中尉帶著十餘人逃回第709岸防步兵師師部所在地瑟堡,向施利本中將(1944年已晉升為中將)匯報戰況。根據德軍西線總司令部的命令,瑟堡升格為要塞,施利本中將出任要塞司令。由於兵力懸殊,6月26日,施利本率殘部800人向美國第9步兵師師長曼頓·艾迪少將投降。安田恆夫不願忍受投降帶來的恥辱,在瑟堡要塞內剖腹自殺,只有8名“日本連”士兵隨施利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