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20 畝(其中:水田2,004畝,旱地 1,216畝),人均耕地1.04 畝,主要種植 糧食、甘蔗、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 20,1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 畝,主要種植堅果、咖啡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343.35 畝,荒山荒地 4,070畝。
基礎設施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4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6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64.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55.3萬元,占總收入的33.36%;畜牧業收入520.7萬元,占總收入的31.28%(其中,2009年出欄肉豬2239頭,肉牛139頭,肉羊545頭,家禽18663隻);林業收入60.15萬元,占總收入的3.61%、二、三產業收入528.25萬元,占總收入的31.74%,工資性收入21.3萬元,占總收入的1.28%,其他收入(包括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31.02萬元,占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純收入3575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13人(占勞動力的11.19%),在省內務工201人,到省外務工12人。
人口衛生
該村2009有農戶761戶,共有鄉村人口3336人,其中:男1502人,女1834人。其中:農業人口3336人,勞動力190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景頗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117人。
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98人,參合率98.86%、享受低保人數191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人,五保戶1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3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761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主要在蠻崍、蠻克國小讀書,中學生在舊城中學讀書,距離鎮中學2公里。2009年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45人,其中:小學生359人,中學生186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3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5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00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7.5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366.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水稻、甘蔗、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004.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0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57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進各自然村道路太差,凸凹不平,車輛難以通行。2、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僅0.63畝,發展緩慢。3、文化教育滯後,文盲半文盲人數占全村人口數42%。4、修建麻連山140萬元的村內道路工程資金嚴重不足。。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修建麻連山村內道路硬化工程。2、引進新型產業發展曬黃煙。3、發展山區特色產業如:黑桃、油茶。4、爭取麻崍山老寨異地搬遷。5、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山上以蔬菜為主爭創“東山村蔬菜協會”,壩區發展以水稻、甘蔗為主,到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7787元增加10000元。。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54人,黨員中男黨員42人,女黨員12人。 團員67人。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004.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0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57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