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城如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如皋”這個地名來源於春秋時期賈大夫為嬌妻射雉而“御以如皋”的傳說,既具浪漫色彩,又有文化底蘊。千百年來,如皋相繼產生過軍事家呂岱、教育家胡瑗、文化家冒辟疆、戲曲家李漁等人。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積澱著華夏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金色福地。
讀懂一座城,要從這座城市的老街巷開始。江蘇如皋“東大街”位於古城的東北角,內城河蜿蜒其中,是如皋古城僅存的老街區。
現代文明的浸潤令古城如皋容光煥發,幾乎看不出她真實的年齡。然而,卻有這么一條古街,宛若古城額前的皺紋,斑斑皺紋里流淌著澄明如水的古典美。東大街坐落在古城東北角,其實並不大,是一條只能容納兩匹馬並排通過的小巷,據說這是明朝年間為防止倭寇入侵設計的。東大街也不那么有名,她既沒有集賢里冠蓋相望的繁華,也沒有水繪園才子佳人的艷美,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激起絲毫漣漪。她猶如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獨居小城一隅,寂寞孤獨,古樸平和。然而,就是這樣一條街,在舊城改造運動中,默默堅守著,敘述著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厚重。 漸行漸止,古街在一個拐角處嘎然而止,倘若你硬要往前闖時,一下子豁然洞開,現代文明的車水馬龍便呈現在你面前。
景區內涵因文化而靈動,景區特色因文化而彰顯,景區品牌因文化而傳播。文化不僅是旅遊業的“靈魂”,更是城市發展承前啟後的牢固紐帶。在大力推進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如皋市堅持盤活資源,科學開發,對城區一批古建築進行了保護性開發,使往日的傳統院落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其中,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是最成功的典範。
東大街是如皋城中僅存的一片明、清和民國建築風格交融分布的歷史街區,也是古城區為數不多的古文化旅遊軸線之一。2007年以來,如皋市對東大街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恢復了大批傳統建築、街巷、商號、當鋪等文化遺存,並採取回遷、購買和租賃等多種方式進行後期維護。
歷史印記當代珍寶
東大街占地面積為9.6公頃,位於如皋古城的東北角,水繪園南側,內城河蜿蜒其中,如泰運河傍其而過。據歷史記載,東大街在“縣左”,街名一直未改,由縣衙前經迎春橋至城門。縣衙東有宋代為王俊乂“狀元坊”,為王翦、許孚、張貞、劉鑒、蔡立所建“五桂坊”。迎春橋西有為石京所建“孝子坊”,迎春橋東有為冒謝氏所建“百歲坊”。《如皋縣誌》載,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縣衙從溝(古運鹽河)北遷到溝南,以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四條街道。
在水運發達的時代尤其是清代,東大街是如皋城內主要的商業街之一。街區內現在保存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歷史建築物,風貌相對完整的生活區,是水繪園傳統風貌的重要物質依託所在。現存東大街,東起環城的碧霞路,西至如皋初級中學西界牆,長420米,街道寬2.5米;南自中山路,北達廣福路,區深860米。街心鋪麻面石板,留有獨輪車印轍,路肩鑲麻石條,顯示南宋時代的街面特色。兩側多為木闥子門店面,其後為一進三堂或四堂的宅居,並多帶有庭院或園圃,現存店面房及宅院分別具有明、清、民國各時期的特徵,以清末民國初期為主,是如皋古城傳統特色的重要體現,街區內傳統民居建築、公共建築、私家園林及遺址眾多,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東大街片區作為古城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可多得、無法再生、彌足珍貴。今年3月份,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曹昌智教授來如對我市歷史文化保護工作調研時說,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力復興,關鍵在於尋找“保護”與“發展”的結合點,是在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的基礎上,發掘其文化內涵,通過有機更新,為其找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用途。
下一階段推動東大街片區深度開發利用,就是寓保護於發展、以發展求保護,深入挖掘這一寶貴資源,弘揚如皋歷史文化,豐富城市內涵特質,進一步提高如皋的對外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快建設歷史文化與現代氣息交相輝映的宜居宜業城市,進一步提升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精心修繕古韻悠然
如今的東大街,建築群古色古香,踏進這幽深的小巷,便恍若投身於另一個世界。鞋跟輕輕叩著斑駁的青石板,兩側青磚小瓦、朱紅的木闥子門靜靜延伸出去,耳畔便若響起歷朝的噠噠馬蹄、扎扎機杼。親切宜人的鄉音、水韻雋永的色彩基調,使人有一種寧靜致遠、如若隔世之感,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這鬧中取靜的天地在給忙碌的現代如皋人保存了一絲濃濃的鄉土古韻的同時,也成為來如遊客的必到之處。而眼前的這一切都與近年來我市在東大街片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息息相關。
自2007年以來,東大街片區累計拆除老舊、違章建築4.2萬平方米、保留4.6萬平方米,通過貨幣結算和易地安置的方式搬遷200戶居民,區內人口密度降低三分之一。對郜家巷、秀女巷、通城巷、原糧食局宿舍和向陽賓館等棚戶區進行整體拆除改建,街區內道路、給排水、排污、路燈等公用設施全面實施更新改造,各種線路實現地埋,居民居住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與此同時,如皋市全面修復重建了靖海門、如皋銀樓、東皋書場等歷史建築,建成李昌鈺刑偵博物館、李漁紀念館、狀元樓、東皋茶園等文化旅遊場所,對符合規劃的各類歷史建築、傳統建築和後建民居全面進行了風貌整治,積極鼓勵居民在統一設計、統一材料的基礎上,自行修繕房屋,做到修舊如舊,街區傳統風貌得到了較好延續,一個以清末民初民俗、建築和商業文化為主題、以青磚灰瓦為特色的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秀姿初顯。
以文為魂傳承文脈
“尊重歷史、延續文脈”是如皋市東大街拆遷改造秉承的一貫宗旨。在深化東大街自然肌理和傳統風貌等物質層面保護的同時,如皋市將更加突出文化內涵的拓展延伸,注重弘揚如皋地域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扶持政策,積極吸納文化旅遊業經營主體進入東大街片區,切實增強歷史街區的特色和活力。
東大街一期深度開發利用範圍為東至碧霞路、西至通城巷、南至中山路北、北至水繪園景區,這一區域內的沿主要路、街、巷兩側的房屋。其中碧霞路沿線將重點發展以特色餐飲、茶館、酒吧、咖啡吧為主的商業業態項目;老東大街兩側、中山路北側、迎春橋以北內城河兩側將以發展我市南通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老字號、博物館為重點,名優土特產、特色旅遊品、中醫療養、書畫、金魚及手工布鞋、手工裁縫、手工理髮等特色手工業項目亦鼓勵入駐;通城巷兩側將重點發展以民間收藏、古玩、字畫為重點的文化業態項目。對按業態布局要求入駐經營的商戶,將給予租金補助、裝修補助、稅收獎勵等優惠政策。
現代文明的浸潤使得古城如皋煥發出新的容光,而在這城中的一方天地東大街,猶如一條深邃的長河流淌在時代的汪洋中。歷史的回味與文化的傳承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永遠是春風化雨、代代相傳的工程,只有通過“保護”與“發展”的相互促進,以文為魂、傳承文脈,才能將歷史文明與現代活力融合進皋城生活的點點滴滴,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