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26.4厘米,口徑20.6厘米。出土時間:1978年,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漢字“豆”的形狀來源於一種名叫“豆”的食器,它的外形很像高腳盤,用來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新石器時代的人使用陶豆,銅豆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豆作為禮器,常以偶數組合出現,依照尊卑長幼次序,規定了不同的使用數量。
這件銅蓋豆蓋面微隆,中間呈圓餅狀,飾以綠松石鑲嵌的聯鳳紋、鳥首龍紋。通體採用嵌錯法,這是典型的戰國青銅裝飾工藝,先在器物表面鑄出花紋凹槽,再填入綠松石、天然漆製品等,經過打磨,使之與器體緊密結合,展現出金碧輝映的光澤。
曾侯乙墓——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發掘了擂鼓墩1號墓。這是一座戰國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國國君,爵位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於公元前433年。墓中文物共出現了208處刻有“曾侯乙”字樣的銘文,因此習慣上稱墓主人為曾侯乙,而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稱為曾侯乙墓。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寶庫分為西、北、中、東4個槨室,呈不規則多邊型,總面積達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編鐘、編磬、琴、瑟、排簫、篪等組成的交響樂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博物館和音樂廳。許多未必聲名顯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藝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嘆為觀止。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曾侯乙墓為我們完整再現了古代貴族禮樂制度中的鐘鳴鼎食以及先秦時期的生活場景,也改變了人們對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文化的認識,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今天,這些珍貴的文物被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最重要的展廳當中,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古人在短暫的生命中追求靈魂的永恆,以精湛的藝術表達對神明的敬畏,熱愛生活,追求美好,充滿浪漫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