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身處廣西各地的當地居民自然感受到了國家建立東協自由貿易區,開放開發北部灣對他們帶來的極大好處:一是出行各地交通方便了,高速公路連線各個市縣,鐵路運輸、水運、航空等等,都比以前更加暢快;二是生意好做了,全國各地來廣西桂林、北海、南寧等地旅遊、投資的人多了,錢也好賺了;三是各行各業的發展加快了,街道拓寬了,乾淨了,住房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可是,對於全國各地的人們來說,還沒有實際感到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北部灣的開發開放,能夠與自己的利益有什麼關係?怎么能夠掛起鉤來?這也難怪,我們普通的老百姓,首先是想的自己怎么去賺錢,就沒有關心黨和國家要做什麼?建立東協自由貿易區主要又是做什麼?廣西北部灣開放開發又是為了什麼?不知道國家利益是什麼?國家戰略是什麼?明白了這些道理,自然就能夠找到商機,就能夠在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過程中,在廣西北部灣的開放開發過程中,挖掘自己人生的一桶金,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機,並能夠徹底改變自身的命運。
“中國與東協尋求建立自由貿易區,在今年看來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會長谷永江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由於多哈會談的談判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熱衷於貿易自由化的國家都將目光聚焦在區域性及雙邊貿易協定上。“在WTO框架下,由於已開發國家不願意做出讓步,對中國來說,與周邊國家能夠有一個雙邊的、有利於經濟合作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將會對中國經濟非常有利。”他說,而環顧中國四周,能與中國達成FTA可能性最大,推進最快的就是東協。
據了解,目前東協十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經濟體”。谷永江認為,中國與東協結成自由貿易夥伴的障礙不多,“對於中國來說,這是‘走出去’戰略的必然要求。東協十國與中國地理位置上靠近,對於相互的文化更加熟悉,中國與東協各國一直以來有著良好的關係,這為中國企業前往東協投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對於東協國家來說,中國更是他們潛在的市場。”據悉,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在2010年建成後,將覆蓋18.5億消費者,涉及3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2.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成為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屆時,東協對中國的出口將增長48%,中國對東協的出口將增長55%,對東協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貢獻分別達到0.9%、0.3%。
谷永江特彆強調,開拓東協市場在目前的金融危機之下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他認為,以往中國的外貿企業過分依賴美日和歐洲,忽視了應建立多元化的對外貿易體系。在歐美市場萎縮情況下,開拓新興市場,尤其是東協市場將起到有利的補充,企業要將眼界放寬。”他認為,很多企業目前存在著誤區,認為東協市場是一個低端市場,從而忽略產品質量,“每一個市場都有高中低端市場之分,企業走向東協,應避免犯以前開拓俄羅斯市場的錯誤,要始終將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放在首位,在當地建立良好口碑。”
專訪
第四屆“走進東協論壇”暨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研討會今日在深圳舉行。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市場需求萎縮,當前中國諸多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如何開拓新興市場、尋找新的利潤支撐點,成為一道急需破解的難題。在論壇舉行前,記者專訪了部分與會專家,他們就建設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意義,中國企業如何拓展東協市場、捕捉產業對接商機提供良策和路徑發表了真知灼見。
王正明
世貿組織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法律貿易研究會(深圳)會長王正明: 投資東協要做好先期調研
“我國與東協將在2010年建成自由貿易區。廣東經貿代表團9月赴東協四國獲豐碩成果,被外電稱為廣東謀劃‘東協戰略’。中國企業走進東協正當其時。”世貿組織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法律貿易研究會(深圳)會長王正明,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王正明認為,深圳與東協國家開展自由貿易有很多優勢。首先,深圳在地理位置上毗鄰東協各國,往來方便;其次,由深圳口岸向東協各國出口額居全國前列;第三,不少東協國家的企業已在深圳設立分支機構,深圳企業也非常積極地“走進東協”,比如華為和中興通訊等。他說,已開發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多哈會談未有成果,歐美國家設立各種貿易壁壘限制我國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實施自由貿易戰略,推進雙邊自由貿易成為一種客觀要求,“企業需打開思路,開拓更多市場,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他說,今日,第四屆“走進東協論壇”暨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研討會在深圳舉行,從報名情況看非常踴躍,不僅有政府官員,更有一批企業家。這反映了社會各界對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重視,對“走進東協”的熱情和關注。
據介紹,世貿組織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法律貿易研究會(深圳)自2004年9月成立以來,突出“研究、服務”兩項主題,針對企業對東協國家國情了解不夠的現狀,對東協各國的社會、經濟、法律和投資環境等問題,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調查研究,為企業走進東協提供資訊和建議,幫助企業了解在新形勢下走進東協應注意什麼,怎樣開拓東協市場。研究會還有計畫地組團多次前往東協國家考察。
王正明表示,東協雖然商機無限,但企業前往東協投資,還需在前期調研方面下工夫。國內有些企業由於沒有做好前期調研就匆忙進入,常常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走進東協要積極,更要注重調研。”
王正明同時表示,在建設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深圳既有地域優勢,又有改革開放28年形成的實力和經驗,將深圳在高科技、對外貿易等方面累積的經驗和實力展示出來,一定大有作為。
孫琬鍾
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會長孫琬鍾: 入鄉隨俗就要 吃透當地法律
“一旦進入一個國家投資,你就進入了它的‘法律圈’,只有對相關的法律規範、技術標準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開展投資活動”,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會長孫琬鍾教授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孫琬鍾認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相關國家的合作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自由貿易區是建立在WTO框架下,更加深入開放與開展的合作,按照WTO的規則,自由貿易區成員方可以享有更多便利條件,這為企業參與區域內的合作和投資,提供了很好的法律環境。他說,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原則是成員方要相互提供更加快捷和有效的服務。各成員方承諾在相互逐步取消大多數產品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業和投資市場,最終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參與自由貿易區內的活動,相對自由貿易區之外的國家和地區有著更多優惠和便利,這對企業來說有著無限的商機。
孫琬鍾認為,企業參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活動,必須要認真研究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企業進入東協市場,要知道哪些行業適合投資,同時需要注意相關的法律法規,如產業政策、環境要求、勞務政策和金融稅收規範、產品質量、技術標準等等。企業只有把握相關國家法律精神的核心並切實遵守,才能避免由於對法律了解不足引發的投資風險。”他說,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對外國投資企業就有關於勞工僱傭的規定,如要在當地僱傭一定比例的勞動力,“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入鄉隨俗,任何國家在歡迎進入投資的同時,也要用法律來規範你。”他認為,對於政府相關部門和法學界來說,也要為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東協市場的企業,提供法律上的幫助和指引,指導企業在東協依法開展投資活動,避免投資的盲目性。
孫琬鍾告訴記者,東協有的國家與歐美在法律體系方面有相近的地方,如新加坡,但其他國家由於法律文化淵源不盡相同,與歐美有一定差異。“由於過去很多出口企業主要面對歐美市場,企業對東協國家的法律規定了解得較晚,尤其是剛剛涉足或者準備進入東協的企業對東協成員國的法律知之甚少,更需要在‘走出去’之前,將相關法律規範調研納入前期考察中,避免由於法律上的盲點引發投資上的障礙,致使經營受損。他認為,企業應首先了解各國在貿易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政府對經濟主體管理的規章制度;其次要對與投資相關的法律條款進行熟悉,如環境保護、衛生安全等,然後還要對將要涉足行業的具體規定進行了解。
他同時提醒企業,東協國家的法律環境處於完善和變化之中,對於動態信息的掌握也非常重要。此外,企業“走出去”也需要專業法律人才的幫助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