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服務區域
改革開放以來,東光縣形成了以機械、化工為主的兩大主導產業,利稅約占縣財政總收入的40%。相應地,學校設定了機械、化工等專業,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帶動了機械製造和化工兩大產業的發展。全縣包裝機械已發展到幾百家,成了我國包裝機械的產銷地之一,化工工業民撐起了東光工業的半壁江山。
東光縣轄九個鄉(鎮)447個自然村;總人口32.7萬人,土地面積107.7萬畝,是歷史上的糧棉基地縣,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學校圍繞農民增收設定了農學、種植、畜牧防疫等專業,充分發揮縣級農村職教中心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的強大優勢,指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依據“基地+公司+農戶”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學校指導基地建設8處、涉農產業化公司6個,舉辦各類涉農培訓班8000多人次。
開展聯合辦學
自1996年以來,學校先後與東光石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華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一家縣屬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協定,解決了學生就業問題。2000年以來,又把聯合辦學擴展到外省市,與北京市房山區、青島市海爾集團、深圳市勞動服務中心等企業或勞動中介部門簽訂了聯合辦學協定,又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具體做法是: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設定課程,把企業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實行訂單招生、共教共管。學生按協定到這些企業就業或推薦就業。幾年來,先後為各用人單位培養1200多名中、初級實用人才,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80%以上;其中286名學生當上了技術員,54名學生當上了車間主任,12名學生當上了廠長助理。在省教育廳的指導幫助下,先後與河北工業大學、天津大學聯辦“2+3”模式的五年制高職,滿足了部分中等專業畢業生升學的願望,為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學校又與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共同實施開發了計算機製圖項目
加強基地建設
學校規劃出60畝地,投資100多萬元,進行機械專業教學基地建設,改建新建實驗、生產實習車間5個2000多平方米成。投資60萬元購置了車床、刨床、銑床和25個台鉗工位的必備量具、卡具,裝備了製圖室。學生實驗及生產實習工位達到了100%。校辦企業也形成了融教學、生產、經營、服務、科研於一體的專業實體,實現了創收育人雙豐收,機械製造專業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特色骨幹專業
學校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占地80畝的農業科技創新園,修建了高標準溫室18個,進行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實驗。農學類專業的學生以基地為依託,把書本知識套用於實踐,從而獲得了技能。學校計畫逐步把“創新園”建成現代農業技術的實驗園、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園、農民致富的示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