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衛人束氏,舉世之物,鹹無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獸也,畜至百餘,家東西之鼠捕且盡。狸狌無所食,飢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孫,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飢輒嗥,嗥則得肉食。食已,與與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墮瓮者,急從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齧其足。狸狌奮擲而出。
字詞注釋
舉世之物:所有世間的東西。舉,全。
鹹無所好:全都不愛好。鹹,都。無所,沒有什麼。
唯:只。
畜:畜養。
狸狌,野貓,這裡是指貓。
家東西:泛指住宅周圍。
且:將要。
盡:完,沒有。
嗥(háo):野貓吼叫。
日市肉啖之:每天買肉餵養它們。日,每天。市,買。啖,吃,這裡是指餵。
若:及,與。
以啖肉故:因為吃肉的緣故。以,因為。啖,吃。故,原因,緣故。
但:只,僅僅。
輒:就。
食已:吃完。
與與如也:原指走路慢騰騰的樣子,這裡形容懶懶散散的樣子。
熙熙如也:和悅快樂的樣子。
南郭:城南。
士:讀書人。
病:以……為禍患。
墮:落,墜落。
假:借。
以:用來。
去:去除(鼠患)。
聳:高起,高聳。
突:突出,鼓起。
露:顯露,暴露。
如漆:像黑漆一樣(賊亮)。
鬣(liè):這裡指老鼠的鬍鬚。
磔磔然:指老鼠吱吱鳴叫的聲音。
意為異物也:(貓)料想(鼠)是奇怪的生物。意,料想。為,是。異,奇特,奇怪。
怖:恐懼,害怕。
甚:很。
久之:過了很久。久,很久。之:湊足音節,不譯。
度(duó):估計。
齧:咬。
奮擲而出:用力縱身逃出。擲,騰躍。奮,猛然用力。
作品譯文
衛地有一個姓束的人,所有世間東西他全都不愛好,他只喜歡蓄養貓。貓是捕捉老鼠的動物,姓束的人蓄養到了一百多隻,住宅周圍的老鼠都將要被抓捕完了。貓沒什麼吃的,飢餓了因而嗥叫。姓束的人每天買肉餵貓。貓生出來的子輩和孫輩,因為吃肉的原因,竟然不知道世間有老鼠;它們只要餓了就嗥叫,嗥叫就得到肉吃。貓吃完了,懶懶散散地走來走去,和悅快樂的樣子。
城南有個讀書人家裡以老鼠為患,老鼠成群結隊地行走,有的老鼠還掉進了瓮中,讀書人急忙從姓束的人那裡借了貓用來去除去鼠患。
貓看見老鼠的兩隻耳朵高聳,眼睛鼓起顯露在外面像黑漆一樣賊亮,有紅色的鬍鬚,又吱吱地鳴叫,貓料想老鼠是奇怪的生物,沿著裝有老鼠的瓮的邊沿行走,不敢下去。讀書人非常生氣,把貓推到瓮中。貓很害怕,對著老鼠大聲嗥叫。過了很久,老鼠估計貓沒有其他的技能,咬它的腳,貓用力縱身逃出。
作品賞析
捕鼠是貓的天職,明宋濂的《狸狌》卻寫了畏鼠之貓。狌身如狸、貌似虎,是野生的貓,衛人束氏卻偏偏喜好畜養。文中說,南郭有士患鼠,某次一鼠墮入米缸中,他急借束氏畜養的一頭狸狌,攜之回家,要它入瓮捕捉。“狸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齧其足,狸狌奮擲而出。”鼠無論怎么大,總不如貓,何況狸狌又是形體大者,竟然對之“怖甚”,被它齧足,只得奮力跳出陶瓮。鼠跌入後跳不出來,足見鼠體既不如狸狌之碩,鼠力亦不及遠甚.
段落內容
第一段:寫一個姓束的衛國人喜歡養貓,多達上百隻的貓將四周的老鼠吃得精光。
第二段:寫城南有個讀書人因家中老鼠為患,想借束氏的貓來滅鼠。
第三段:寫貓遇老鼠之後的種種表現。
主題思想
文章選自明人宋濂[lián]的寓言體散文集《龍門子凝道記》,以生動形象的故事說明抽象 深刻的寓意,十分耐人尋味。八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文言字詞、知識的能力基礎,因此學生 可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工具書與注釋,掌握關鍵字詞,理解全文內容。同時,現今許多學生 都是優越的條件下長大的,依賴性強而獨立性差,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聯繫實際,明 白父母過度的溺愛、生活條件過度的優越,會使人缺少磨鍊,生存能力日益下降甚至喪失。
(1)告訴人們過分的享受、過度的溺愛,都會帶來不良後果。養尊處優的生活會讓人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鍛鍊,長期不鍛鍊業務,必然喪失專業技能。(2)優越的生活條件,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就會使人意志消磨,減弱生活能力,最後變成一個又饞又懶又虛弱的廢物。(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總結:養尊處優,過於安逸享受會使人磨滅鬥志,喪失生存能力,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義烏)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獻詩“自古戒禽荒”一語激怒朱元璋致禍。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學者方孝孺,少時即師從宋濂。
相關內容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生於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明代散文家,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市付村鎮上柳村)人。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 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他為文主張 “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質樸簡介,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朱元璋本欲殺戮,經皇后、太子力勸,改為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後諡文憲。
在我國故在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劉伯溫)、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文集概要
《龍門子凝道記·秋風記》,明宋濂撰。濂有《洪武聖政記》,已著錄。是書乃元至正間濂入小龍門山所著。有四符、八樞、十二微,總二十有四篇,蓋道家言也。舊載《潛溪集》中。嘉靖丙辰與劉基《郁離子》合刻於開封,李濂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