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秉彝(bǐng yí),字德常,元末彰德路安陽縣人,為金末元初定居安陽的名儒杜瑛曾孫。祖父杜處願,東昌路推官。父杜愚,封亞中大夫彰德路總管,京兆郡侯。母曹氏封京兆郡夫人。
關於杜秉彝這三個字,史書和一些文稿中及少提及,僅《元史·順帝本紀》中有兩處提及。《元史續編》卷十四中有三處提及。在一些文人來往唱和詩詞中,杜德常,杜尚書,杜左司,杜簽院,杜御史等出現多處,唯獨沒有杜秉彝這三個字,我在一篇《河朔訪古記》中,發現有杜秉彝,字德常這幾個字,另外《嘉慶·安陽縣誌》也有記載,杜秉彝,字德常。可惜這本縣誌我沒有找到,但根據一些元人的碑銘及記,和往來詩稿,可以得出,杜秉彝就是杜德常。見【古史新論】《 元代奎章閣鑒書博士杜秉彝考》。
另外可知元末彰德名士,著名文人,曾任中書左丞,集賢院大學士的許有壬和杜秉彝是世交。見《司獄杜君墓志銘》。文中寫:有壬歸鄉里始納交秉彝父愚,情誼尤篤。至正壬午九月丙戌,秉彝弟秉鈞卒於京師,秉彝哭之幾絕,哭已,請曰:“吾弟公契家子也,歸葬有日,非公之銘則何以釋吾父之哀,而灼吾弟之善乎!” 有壬知其世為詳交,其父又久且深,其誰宜銘? 契家 [qì jiā]通好之家的意思。兩人同為彰德人,又同在朝為官,又有通家之好。並且從許的詩稿中可以見到有多首唱和杜德常的詩詞,但我們幾乎見不到杜德常的一首詩。《嘉慶安陽縣誌》載,杜秉彝著有《杜參政集》三十卷。這些文集不知散落何處,就像他這個人一樣突然從歷史舞台上消失,身後又沒留下一絲痕跡,但作為奎章閣鑒書博士,其個人書寫與書畫鑑賞能力肯定非同一般,他曾祖杜瑛的墓碑就是他書寫,估計己埋佚在鐵西王裕口一帶。
杜秉彝從鑒書博士,到陝西行台御史,再到中書左司郎中,中書參政,最後中書左丞,集賢院大學士。從奎章閣外調後,他所任每個職位都是要害部門,不是監察,就是侍御史,到中書參政,協助皇上及皇太子決斷乾坤。從至正十二年(1352)六月開始擢為中書參政,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升為中書左丞。以後史書上再也沒有提及他。但從一些文稿中可知,從1347年他已是中書左司郎中。由此推算, 杜秉彝在中書省有近十年履歷,其中參政有四五年的經歷。至於何時從中書左丞退下來,史籍查不到,但可以推測,他在左丞位上超不過兩年,有可能和許有壬一樣從中書左丞退到集賢院任大學士,再從大學士告“病”還鄉。《嘉靖河南通志》卷28知,杜秉彝仕至中書左丞,集賢院大學士。
【參考資料】
①關於杜秉彝(字德常)曾任中書參政的史料 - 圖文精粹
②元代奎章閣鑒書博士杜秉彝考_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