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該圖描繪了山南鄉野茂林、修竹、荷塘、水閣的清幽景色。
畫卷從右自左展開,右首叢竹疏落,溪邊修們’、翠竹繁密,竹傾水面,可以看見竹林外的淺溪回汀。挺立的疏林中能見曲徑小道,中間一段,竹林鬱閉,林中蜿蜒曲折的山徑上有人牽驢而行,枝葉隙間露出茅亭一所,即為詩句中“竹深留客處”,中間向左去穿過叢篁,豁然開朗,露出一片水塘,水面上圓荷蕩漾,荷淨處清涼宜夾,池邊有水榭,處在翠竹掩映、荷塘環抱之中。一人憑欄而坐,正在觀賞荷花,後有侍童持扇搖曳,應為詩句“荷淨納涼時”,點出了盛夏的季節。水榭之後是一條彎曲的小溪,溪邊磐石疊岸。溪流涓涓,可有一座竹橋通行,風景十分宜人。
此卷無作者款印,卷後有元代張翥等人跋多條;張翥跋中稱圖卷中原有“信庵”款及“竹溪消夏圖”題簽,清乾隆帝改為今題“杜甫詩意圖”。
此卷印鑑較多,清梁清標鈐有“蕉林書屋”、“冶溪漁急”、“安定”、“蕉林”、“蕉林玉立氏圖書”、“蒼聲”、“觀其大略”、“棠村審定”、“梁清標”、“蕉林居士”、“秋碧”。清內府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古希天子”、“太上皇帝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重華宮寶”、“重華宮鑑賞寶”、“愛竹學心虛”、“筆端造化”、“用筆在心”、“心有同春”、“寓言有物”、“含英咀華”;以及“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鑒璽”。汪令聞鈐有“汪令聞氏秘藏”、“汪氏學經齋寶藏”。
創作背景
此圖無作者款印。據元張翥跋: “此畫自趙府來,末書‘信庵’(趙葵的號),當是趙葵南仲筆。”可見此畫在元時還有“信庵”款,可能在裝裱時被人割去(因宋人款識多寫在邊角上)。又據楊維楨題跋中有“西隱中吉師出此圖於兵火之餘,揚州滌盪,斬伐殆盡”之句,而宋史記載趙葵前後曾居揚州8年。按此推測,這幅畫很可能是趙葵在揚州時所畫,是描寫揚州的郊野風景。清乾隆在題跋中談到,此圖原來有梁清標印題為《竹溪消夏圖》,後由其改名為《杜甫詩意圖》。
藝術鑑賞
主題
《杜甫詩意圖》,以唐代詩人杜甫的佳句“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為題,抒寫江南水鄉平遠景色。展開畫卷,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既幽且深的竹林,叢篁茂密,連綿萬頃。淺溪渚汀,盤曲迂迴在竹林里,緩緩流動,顯得那么嫻靜、安謐。清澈的溪水與兩岸蔥翠的竹林相映,融成一片。竹林深處,隱約露出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兩人蹇驢緩行,有一種“綠溪一路不知還”的感覺。隨著溪水的流向,穿過叢篁密桀,豁然開朗,此地又是一番景象:水面上荷葉蕩漾,搖曳生姿;臨流水閣數間,處在翠竹掩映、荷塘環抱之中;屋後竹籬小橋,溪流潺潺,景色怡人;水閣中一人倚欄觀賞,一童持扇搖拂,鮮明地點出了盛夏的季節。整個畫面,深遠恬靜,使人猶如置身於萬竹叢中,頓感清風徐來,拂盡煩暑。
技法
此圖筆墨秀逸,處處體現出畫家以筆取氣、以墨取韻的匠心。雖萬竿修竹,竹竿運筆能婉媚中具剛直,竹葉則勁利中見柔和,小枝用筆隨意點綴,骨力自足,枝枝著節,葉葉著枝,翻正偃仰,情態各異。墨的濃淡乾濕更是豐富多彩,有的濃重清晰,有的疏淡迷濛,在變化多端的墨色中,表現了竹的遠近、老嫩和枯潤。遙望遠處,於朦朧的水墨中映現出竹的形貌,有一種霧中看竹的藝術效果。畫家在構圖立意上充分體現了“深”、“靜”的意境。竹溪並不是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為什麼在畫家筆下會有如此魅力,誠如王國維所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一片清空瀟灑的境界,正是寄託著畫家的生活感受和審美情趣。
名家點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水天中:圖卷筆墨精純秀潤,竹林、溪水的遠近層次分明自然,開闊平遠處用潤澤水墨點染,形成蒼茫霧靄,生動地表現出夏季郊野的幽靜和濕潤。作者描繪的重點是萬竿修篁,它們與開闊的水塘、溪汀互相映照,更顯出疏密變化的節奏,蔥蘢的翠竹襯托出水閣的清幽。
歷史傳承
根據詩跋和印鑑,此卷曾為元釋普明藏(據張翥詩跋),釋中吉藏(據楊維禎詩跋);明沈巽坦藏(據王穉登詩跋);清梁清標藏(據印鑑),內府藏(據印鑑),汪令聞藏(據印鑑)。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現藏上海博物館。
作者簡介
趙葵(1185~1266),南宋畫家。字南仲,號信庵,衡山(今屬湖南)人。宗室,官至武安軍節度使,進封冀國公。工詩文,善繪事。好寫墨梅。嘗作《墨梅圖》,見刻石於吳中虎丘寺,花枝老乾,槎柯突兀;繁葩疏花,幽妍芳潔。傳世作品另有《杜甫詩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