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白眼鮫

杜氏白眼鮫

杜氏白眼鮫,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的一種動物。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修長。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具一凹窪。吻尖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延長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鋸齒,齒尖明顯外斜,齒根小齒尖亦顯著;下頜齒較窄而直立或略傾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學名 Carcharhinus dussumieri

命名者 (Müller et Henle, 1839)

中文名 杜氏白眼鮫

科中文名 白眼鮫科

科號科名 020 Carcharhinidae

杜氏白眼鮫杜氏白眼鮫

模式種產地 Pondicherry, India  大陸名杜氏真鯊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俗名 沙條

棲息深度 1 - 1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120 cm  經濟性 是

分布

台灣分布 蘭嶼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White-cheekedwhalershark, White check shark, White-cheeked shark, Whitecheek shark, Widemouth blackspot shark

型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修長。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具一凹窪。吻尖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延長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鋸齒,齒尖明顯外斜,齒根小齒尖亦顯著;下頜齒較窄而直立或略傾斜,邊緣亦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幾平直,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斜直,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亦鈍尖,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灰色或灰褐色,腹側灰白;僅第二背鰭具明顯之黑色鰭尖,余鰭與體同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島嶼斜坡的中小型鯊類。主要以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1-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1-40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阿拉伯灣及阿拉伯海,東至菲律賓海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阿拉夫拉海等。本省分布於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處理過後之殘骸製成魚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