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灝照片
杜元灝,男,1964年1月生。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天津市特聘教授(市級長江學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濱海學者,天津市第八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兼任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針灸重點專科協作組辦公室主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人民政府諮詢專家;中國針灸學會腦病科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急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醫雜誌》等多家雜誌審稿專家,《美國針灸臨床雜誌》、《天津中醫》編委。長期從事針灸病譜研究和針刺治療中風的微血管機制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項目9項,參加各級課題7項。主持了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針灸適宜病症研究”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療法優勢病種和作用的調查研究”。首倡針灸病譜研究,首次提出了“針灸病譜”及“針灸等級病譜”的概念;首次提出了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髮展的“微血管樞紐學說”,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高速低效振盪”現象;首次提出了郁證中醫病機為“腦神失調,肝失疏泄”, 創立了“調神疏肝針刺法”。提出了“腎精虧虛,腦腎失濟”的圍絕經期綜合徵中醫病機新理論,創立了“調神益腎”針法。主編專著4部,參編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先後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
學術思想代表文獻:
[1]杜元灝,李晶,孫冬緯,劉維紅,李桂平,林雪,任輝,王涵,鄒蓓蕾,焦素林,黃衛,. 中國現代針灸病譜的研究[J]. 中國針灸,2007,(5).
[2]陳大權,杜元灝,苗潤靜,張斌,. 建立良好科研環境 促進醫院全面發展[J]. 中醫藥管理雜誌,2007,(8).
[3]李晶,杜元灝,. 腦梗死與血管新生[J]. 天津中醫藥,2007,(5).
[4]林雪,杜元灝,. 電針刺激對急性腦梗塞大鼠腦血管動脈平滑肌細胞cAMP的影響[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7,(11).
[5]杜元灝,李桂平,林雪,李晶,. 消化系統針灸病譜的研究[J]. 針灸臨床雜誌,2006,(3).
[6]杜元灝,. 從《內經》中沖脈的功能和循行特點探討沖脈實質——論沖脈與內分泌性腺軸的關係[J]. 中醫藥學刊,2006,(2).
[7]傅立新,杜元灝,石學敏,. 針灸學科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戰略[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6,(2).
[8]關玲,杜元灝,. 針刺對局灶性腦梗死大鼠軟腦膜微血管自律運動的影響[J]. 天津中醫藥,2006,(3).
[9]杜元灝,李桂平. 調神疏肝針法治療郁證的理論基礎[J]. 中國針灸,2005,(2).
[10]杜元灝,李桂平,顏紅,張新軍,黃立芳. 調神疏肝針法治療郁證的臨床研究[J]. 中國針灸,2005,(3).
[11]關玲,石現,杜元灝. 針刺對腦梗死大鼠腦微循環灌注狀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英文)[J]. 中國臨床康復,2005,(29).
[12]沈曉明,杜元灝,李談,石學敏. 調神益腎針法對更年期大鼠中腦5-羥色胺神經元形態功能的影響[J]. 針刺研究,2004,(1).
[13]沈曉明,杜元灝,閻莉,夏陽,顏紅,韓桂茹,郭永鐵,石學敏,. 調神益腎針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徵35例臨床研究[J]. 中醫雜誌,2003,(5).
[14]沈曉明,杜元灝,胡玲,石學敏,. 調神益腎針法對更年期大鼠卵巢芳香化酶細胞色素P450mRNA表達的影響[J]. 中醫雜誌,2003,(8).
[15]杜元灝,肖延齡. 現代針灸臨床病譜的初步探討[J]. 中國針灸,2002,(5).
[16]沈曉明,杜元灝,朴泰虎. 調神益腎針法對更年期大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的影響[J]. 中國針灸,2002,(10).
[17]沈曉明,孫宇紅,杜元灝. 關於概括腧穴主治方法的幾點思考[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2,(3).
[18]沈曉明,杜元灝. 腧穴別名與校勘[J]. 中醫文獻雜誌,2002,(1).
[19]沈曉明,杜元灝. 針灸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影響[J]. 針灸臨床雜誌,2002,(2).
[20]沈曉明,杜元灝,李談,朴泰虎. 調神益腎針法對更年期大鼠雌激素分泌器官的干預作用[J]. 中醫藥學刊,2002,(3).
[21]沈曉明,杜元灝,. 從中醫腦的學說談更年期綜合徵病機及針刺立法處方[J]. 中醫雜誌,2002,(9).
[22]杜元灝,冀健民. 醒腦開竅針法中水溝穴作用探討[J]. 中國針灸,2001,(9).
[23]肖延齡,杜元灝,石學敏. 血管內皮細胞與冠脈側枝循環[J]. 心血管病學進展,2001,(1).
[24]杜元灝. 針灸臨床研究的思路[J]. 中國針灸,2000,(5).
[25]肖延齡,杜元灝!300193. “六腑之氣街”質疑[J]. 天津中醫,2000,(1).
[26]肖延齡,杜元灝. 論四海理論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針灸,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