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55年生於重慶市。畢業於國立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畢業生作品一等獎。1993年畢業於國立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級研修班。師從劉國輝先生。獲的國內訪問學者。曾任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院。現任教於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海南省文聯委員。98年海南省政府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優畫家,終生享受國家津貼。現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馮遠工作室人物畫創作研究班。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國家特貢專家·終身享受國家津貼 。
大事年表
1948年出生於重慶市。
1968年畢業於國立四川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1987年畢業於國立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畢業作品獲一等獎。
1993年結業於國立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級研修班。師從劉國輝先生,獲稱國內訪問學者。
曾任教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現任教於海南大學藝術學院,主任教授。亞太藝術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海南省文聯委員。
1998年被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終身享受國家津貼。
主要展出作品
1986年參加“重慶市首屆中青年國畫家十人聯展”展出作品20幅。
1988年作品《五指山下》參加“中國赴日本國畫展”。
1990年香港書環出版社在香港舉辦“李錛畫展”作品50幅。
1994年受越南美術協會邀請在西貢舉辦《李錛、易至群教授畫展》。
1995年作品《解放海南大戰》入選“全國首屆中國人物畫展”。獲省一等獎,並刊載《解放軍畫報》10/97。
1997年作品《太陽還在牆上》入選中國文聯主辦“中國畫壇百傑展”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1997年9月隨“海南省鄉情畫展”出訪香港,展出作品5幅。
1999年作品《巴山情》入選“建國50周年全國優秀中國畫作品展”。
1999年作品《升旗日》入選“全國九屆美展”,評為優秀作品。
個人榮譽
1993年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成員。師從劉國輝先生,獲稱國內訪問學者。
2008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馮遠人物畫創作工作室”成員,獲稱國內訪問學者。
2003年在巴黎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學習訪問三月。
曾任教於西南師大美術學院、海南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教授、現為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教授。
中國美協會員、海南省文聯委員、省美協理事。
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終身享受國家津貼。
97百傑畫家
新加坡南洋畫院常務副院長
感動蒼生
文/林木
李錛的長處很多。直接面向現實生活,應是他的人物畫一大特點。面向現實之所以也會成為特點,是因為很多畫家已不但與現實脫節,而且不屑於表現現實。他們大多玩玩筆墨,畫點簡筆人物,自視清高,時髦得很。就是以前曾以面向現實而著名的一些畫家,成名以後也開始玩文人筆墨,弄點簡筆小品。這已成一種風氣。所以真正直面現實的畫家,反而不多。然而藝術家不感動於現實,又何來創作的衝動與激情?沒有這種激情,又何來藝術的創作?沒有自己的感動,又何來欣賞者的感動與共嗚?此《樂記》所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又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或許就是因於一個真正藝術家的感動,李錛對身邊的一切都感興趣。他畫海南的漁民,亦畫湘西苗山的果農,廣西瑤民的趕集,巴山背二哥的背簍生涯。從《川東鑼鼓》,彝寨《山風》,到《五指山下》的織錦,都可以找到這種源自生活的感動。李錛在《糖關刀》一畫中畫自己小孩子時的記憶:“予幼時讀重慶西來寺國小。校門外楊二爺是糖人高手,技藝精湛,於今不忘。”李錛的糖關刀,也勾起同為重慶人的筆者許多兒時親切的回憶。也讓人想到齊白石晚年畫外婆倚門聽鈴(齊兒時放牛自己脖子上系一銅鈴,好讓家人知其動靜),池塘小蝦夾腳的的作品。李錛的題材多種多樣,生活情趣、民族風情、兒童生活、勞動生產、戲曲人物,林林總總,這些來自真切生活的感受,誰能不與之共嗚呢?而此種共嗚,就是藝術感染力的源泉。更讓人感嘆的是,李錛對生活的熱情,不只是民俗風情的好奇,對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他有著真誠的關切與直接的參與。2007年年初的冰雪災害,因道路堵塞去不了現場,他們就畫他們身處其中的滯留無數旅客的北京、貴陽、長沙的車站,畫他們身邊與這場災難有關的場面。雪災組畫未竟,汶川“5.12”大地震又至。這次,李錛乾脆徑直去了地震災區當志願者,冒死出入於危樓瓦礫之中,一邊直接協助解放區救助災民搶救傷員,一邊也盡畫家之天職收集資料準備創作。讓人感慨的是,李錛不是應景似的畫上一兩幅應付展覽(那在當時的畫界也是時髦),而是一畫就是幾十幅的組畫!況且,這每一幅都不是小畫,每一幅都是六尺整紙以上,人物多在十幾人乃至幾十人以上的宏篇巨製!沒有一種真正的激情,對生活對民眾對社會的責任與激情,誰會畫這些題材而且畫得這么多這么大!
水墨人物畫特點
相比較而言,李錛同學屬於那種性靈類型的畫家,想法豐富、思路泉涌又變化多端,動手能力快捷。但生長於渝,求藝於川,問學於浙,治教於瓊,得巴蜀文脈之靈苗,浸淫於傳統文化藝術之滋養,生活經歷豐富,又積數十年授業之道行,形成了他現有的繪畫基本風格,造型簡括生動,筆墨輕鬆放逸,注重表現民俗風情和技法方面的筆墨情趣追求。 他的畫風明快,保持著水墨人物畫特有的繪畫性和書寫特質,還具有取象率意、信手拈來、趣味性強、筆調拙澀、隨類敷彩、色墨兼融的諸多優長。李錛又作多人物組合,或寫實寫意、或全景式多情節內容並置的大幅創作,吸收壁畫形式的結構組合設計,或採用兼工帶寫,或裝飾填彩的風俗畫處理手法,使其海南漁港風情和瓊黎民俗生活畫作生趣別致,豐富耐看。
——馮遠
李錛,無疑屬於才情型的畫家,藝術感覺很好,他的作品實際上畫的都是感覺,生活、風情、人與人、人與環境、靜止與運動等等,都不是寫實的再現於逼真的刻畫,而是不似之似中的感覺性表現,即寫意性表達。這樣的意象,不但呈現為一種令人愉悅的動態感,這種用筆用墨的簡潔中,體現出結構的美感,這種用筆用墨固然簡潔、精煉,卻更生動、更符合藝術的感覺性特徵與規律、本質。
——徐恩存
李錛的創作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類以民俗民風以及戲曲為主要題材,以線造型,著意營造一個充滿傳統趣味的世界。在這類作品中,李錛對於線條的熟練運用,常常與大面積的墨色渲染相映襯,不僅豐富了畫面效果,也大大加強了線條的表現魅力。《京劇八大錘》、《霸王別姬》、《東坡閒逸圖》等作品不僅以墨色突破了線條的限制,還在色彩上大量吸取了民間元素,形成亦俗亦雅的畫面效果。李錛的另一類作品以現實中的勞動者為題材,最為典型的是他剛剛完成的畢業創作。在這幅作品中,李錛保留了以線造型的一貫手法,但卻一改先前的自由寫意面貌,筆墨由輕快流暢轉向凝重嚴謹,人物形象的邊緣被畫家有意識地加強了,形成了造型的厚度。為了能夠妥善安置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李錛在畫面中引入了現代構成方法,這使眾多的人物安排顯得錯落有序,複雜但不紛亂,嚴謹而不死板。一個與此前截然不同的審美空間由此誕生:畫中人物與自由轉換的空間融為一體,抒情性的筆墨語言與嚴謹的寫實造型緊密結合,從而創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
——張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