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少年時,“受文法於劉次白鴻翔先生”。劉次白曾從師於竇東的皋、程秋農,是當時的飽學之士,後在江東做官。李道平是“師門授受,具有淵源”。“他讀書不同寒暑,食則以書佐席,且食且覽,日無虛晷,因積弱患勞嗽,遂成嘔血症,每嘔必旬日始瘥,雖寢疾猶沉吟不輟。”他還是孩童時,便對宋代三蘇父子以及歐陽修、王安石等人的文章,就讀得透熟。
1804年,李道平因母親去世,父親不再娶,開始擔當家務。父親“善病”,他“手調醫藥,一不假人,四十年如一日”。李道平因此長於岐黃之術,成了良醫,曾治好不少人的病。
1808年,李道平考中秀才。次年課試優等,得到官家“食餼”(補廩)。1813年,膺舉嘉慶癸酉科拔貢,獲候選直隸州州判。1818年,他中嘉慶戊寅恩科第41名舉人,獲揀選知縣。隨後,連續參加了七次會試,雖然五次都得到房官的薦卷,但都沒有被錄取。1832年,他終於登上了道光壬辰恩科會試中明道榜進士,挑取國史館謄錄官。不久,以教諭銜回家,等候實授。
李道平倡修安陸元朝進士、元儒開山趙復江漢先生生祠,收授生徒,講習其中。他博通經史,特別精研《周易》,認為漢儒解易,古義猶存,易學舊用王弼注,論象數不及漢儒之確,論義理不及宋儒之醇,酷愛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他參照清儒惠(棟)、張(惠言)之學,將自己研究所得,撰成《周易集解纂疏》36卷。後編修王懿榮奏請以當代人所著諸經疏義,頒行學宮時,〈纂疏〉名列第一,公認是疏注〈易經〉較好的書,被刻入〈湖北叢書〉。江蘇學政王先謙,又校刻於湘南思賢書局,同時撰序稱許:“後之究心漢易者,必以是編為先路之導。”
李道平在安陸,“專心講學,信從益眾,著作等身”。撰有:《易筮遺占》、《詩旨述三》、《四書外義》、《讀經款啟錄》、《讀史款啟錄》、《款啟余錄》、《安陸文獻考》、《鄖小紀》、《喪禮從宜》、《理學正傳》、《有獲齋文集》、《安陸縣誌補刊》、《壬辛賦存》、《有獲齋試律》、《四書時文錄》、《春秋經義》等。其中〈易筮遺占〉一書被收入《湖北叢書》刊刻。金壇馮煦稱頌他的著作是:“不是古而非今,不舉一而廢百,無攻擊抵排之習……靡不成不朽之業。”
《安陸縣誌》自康熙以後,經歷了100多年沒有重修。杭州蔣炯以慈谿儒學訓導來德安府經歷,收集了許多資料,但“書削稿而未成”。李道平“取其稿之闕者補之,未完者刪之,偽者訂之,厘為三十四卷”(此據《有獲齋文集》。然《懸志》及《崇祀鄉賢錄·禮部奏》,均稱三十卷),是修得較好的地方志之一。《安陸縣誌》始事於1817年,完成於1843年,歷時26年。李道平始終參與其事,付出了勞動和心血。
李道平長於考據,曾撰《雲夢考》、《陪尾考》等。《雲夢考》,論證楚國雲夢,並非跨越大江南北的兩大澤,只是江北的一澤,其誤蓋出於尚書古文“雲土夢作義”。《陪尾考》,論證陪尾山不在安陸而在兗泗,其誤出於班固把安陸的橫尾山錯成陪尾山。他的考據,都有很精闢的見解。
李道平回安陸期間,曾被大學士英和薦為內閣中書。他婉言辭謝,交遊者,不僅有李廷錫、尹簡樵、王番奚、鄭漢三、卓資川等達官人士,還有蔡翁、張翁等工商業者。他和這些人,“為直率之會者十餘年矣。每月必會,每會必極飲盡歡,把酒論文,相視莫逆”。他不能做官,無非借酒澆塊磊,以文鳴不平,如在《上劉次白師求作趙子祠啟》中說:“某計偕北上者數數矣。雖屢膺房薦,一與挑謄,然卒無所成以報知己。清夜捫心,且感且愧。近歲株守里門,丹鉛度日,間或啜拾糟粕,用著於編。”
李道平儘管牢騷不少,但仍信守儒家“齊家治國”的思想,從不逾越。他父親去世,不作佛事,不設道場。他手訂《李氏家則》八條,告誡子弟:“一味好清高,必至耗財廢業:一味講脫略,必至盪檢踰閑。”他主張使子弟有一技之長,“讀書無論成名與否,總要習一事業”,提出要“力勝貧,慎勝禍”,希望子弟謹言慎行,自食其力。
1843年,李道平被選授嘉魚縣教諭。他定出學約,每月給士子講授,很受學生愛戴。次年8月,病死在嘉魚任上,年57歲。他臨終時,對兒子說:“人生修名,恆與歲時無終極。汝父文章報國,久成虛願……天若假年,俾成未完之業,則名山不朽盛事,且死無遺憾。其如歲不我與何?”發出一個自強不息,報國無門的文人感慨。
李道平去世後,嘉魚縣弟子給他私謚“端文”,配享該縣鄭公祠。《嘉魚縣誌·儒林續傳》為其立了傳。
主要作品
他的著作現存《周易集解纂疏》、《有獲齋文集》二種,均藏於安陸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