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聞海先生熱心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發展,20年來傾注心血創建潮州淡浮院、硯峰書院並出任院長,把潮州淡浮院及硯峰書院打造成為中國4A級旅遊景區及潮州新八景之一——淡浮水墨,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地標。其中可與著名的西安書法碑林相媲美的長達500米的中國歷代書法碑林,更引世人注目。(附圖)
鑒於李聞海先生對中泰經貿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貢獻和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研究,被敦聘為泰中促進投資貿易商會名譽主席、泰國華人青年商會名譽會長、香港《成報》亞洲智庫研究員。先後出任白鹿洞書院客座教授、暨南大學兼職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兼職教授、汕頭大學客座教授、韓山師範學院客座教授、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等。
2008年,創立卜蜂蓮花“粉紅春天”公益品牌。並聯合廣東省婦聯設立“粉紅春天關懷基金”。將“關愛婦女、關愛母親”融入卜蜂蓮花企業最主要的文化特色之一。
2012年,李聞海先生從人生、社會、修養、管理的高度,以獨特的創意,成功推出 “中國優秀企業接班人計畫”,此舉得到全國眾多知名企業家的強烈回響。
李聞海先生幼習書畫、音樂。常在工作之餘,研修國學經典,對儒、道、釋等東方哲學有著深刻的領會、獨特的感悟和精闢的見解。他率先以形象化、大眾化的方式,將儒、道、釋融匯貫通,並與企業管理及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結合起來,通過講學、清言、書畫、雕塑、音樂、書籍等形式,把自己所學所悟,毫不保留地與各地學子、員工、朋友分享,廣受喜愛。各地大學名校、書院也因此而競相邀請前往講課。
其先後應邀在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白鹿洞書院、暨南大學、汕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韓山師範學院、揭陽學院、蘇州工藝美院、九江尋廬講壇等院校及地方論壇講學,深受師生們及客群的歡迎。
在業餘時間裡,李聞海先生是一個簡樸、低調、安靜的人,喜歡品茶、寫字作畫和雕塑創作。
2013年9月推出富含個人意蘊的中國水墨系列《山人圖》,展示他玄妙空靈的筆墨與獨具特色的圖式。(附圖)
他也十分喜愛民族樂器,除了笛子、洞簫,更拿手的是吹奏在中國失傳了上千年的樂器——尺八。他創作並吹奏的十幾首尺八曲,已被收入發燒級CD唱片專輯《半山夢影》。
文學觀點
文學觀點
硯峰山人對中華文化的未來充滿憂慮。他說,中華文化正在面臨著巨大的衝擊,一方面是英語和基督教以強大的滲透力和驚人的速度進入年輕人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是國人對中華文化的極度不自信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信奉。硯峰山人認為,“我是誰,我來自哪裡,要到哪裡去”是每個人、每個民族都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只有領會到了中華文化的真正精髓,認同我們流淌著高貴的炎黃血液,才能夠在中華復興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正確的步伐,才能夠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保留著自我的獨特個性,才能夠最終成為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的一個古老而未來無限的偉大文明——這需要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的不懈努力,而當下最急迫的是要建立一個全世界華人廣泛認同的“華學”體系——它不僅要包括中華文化所有集大成,囊括中華56個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包括儒家文化圈內的日本、韓國、台灣地區、新加坡,乃至所有海外華人社區的文化認同。
初遇澹浮院
從廣州出發,驅車經汕頭抵潮州,與韓文公祠所在的筆架山相望,便是硯峰山這片省級森林公園。經過刻有“硯峰公園”四字的石牌坊,穿過蜿蜒翠綠的林蔭道,一片氣勢恢弘、氣質獨特的建築群便映入眼帘,翠峰環繞,麗日藍天,這裡便是筆者要探訪的,頗有傳奇色彩的澹浮院和硯峰書院。
稍稍走近,不中不西的建築元素、不北不南的建築布局,筆者從未見過這么奇特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認它奇妙的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簡單遊逛,孔子雕像、老子出關圖、佛學創始人悉達多的雕像都一一見到,從甲骨文直至當今的書法精品石碑系統的樹立當中。
來之前做過功課:澹浮院是一座開放式的收藏院,著名鑑藏家吳南生是它的名譽院長,中國當代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和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擔任顧問,前段時間國學大師文懷沙老先生在硯峰書院的文化演講讓很多人激動不已,而堅守澹浮院興建不息的硯峰山人,在澹浮院內傾力建設“中國歷代書法碑林”、 設定儒、釋、道雕像;建立硯峰書院引領海內外學子研讀中華傳統文化、召集各種“華學”展覽和研討會——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中華文化脊樑
為了這些猜測與疑問,筆者向澹浮院建設的創作者、執行者、見證者硯峰山人約定共游澹浮院。之前和硯峰山人通過電話,一直以為那充滿磁性的聲音來自於一位學識淵博、淡定從容的老者,但從饒宗頤先生所書“東粵菁華”四個大字下健步走來的卻是一位中年儒士,外貌英挺,目光深邃,風度謙和,語調充滿自信,在筆者內心大呼驚訝之際,澹浮之旅也開始了。
還沒有走出幾步,筆者便將心中的第一個疑問提出了出來:“孔子、老子和悉達多,分屬儒、道、釋,各為體系,奉道的絕對不會擺孔子像,而廟堂中也絕對不會出現老子,而聽人說山人將三人同時安排在澹浮院內,這是為什麼呢?”
山人微笑,回答道:“佛教、道教、儒教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骨幹構成,而他們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悉達多差不多是同時代的偉人。這三家的學說基本上構成了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儒家的人文關懷與價值信念、道家的理想人格與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與人生解脫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智慧結晶。”
“儘管有著不同的理念及學說方向,但是這三家學說都有著一個共通點——‘和’。‘和而不同’是儒學所肯定、倡導和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著名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對儒學的思想體系作過概括,他說儒學的特點是入世的:‘儒教的理性本質上具有和平主義的性質’。儒家的這個的‘和平主義’,是為萬物與眾生和諧相處作出的積極努力。”而佛教提出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主張和‘報恩盡分’的思想,這其中有一些天職的含意,他們主張營造理想和諧的社會環境,它們還有一個平等理念,成為了它和平思想的重要基石。和平從平等中確立,和平來自於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平等致‘和’,平等就能夠互相慈悲為懷,使互相之間能夠理解、諒解、寬容。道家的老子則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即‘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道’,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和’的理念。‘道法自然’也表達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和’。除此之外,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莊子則提出了‘太和萬物’。”
山人偕起筆者的手,一同往前走去:“中國有56個民族,文化各異,信仰不同,卻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凝聚成為一條中華文化的巨流奔騰向前,沒有發生類似西方歷史上的大型宗教戰爭,也沒有像被強權征服後的古印度文明一樣消亡,這關於中華智慧中三大學說共通的‘和’有著莫大的關係。澹浮院內不佛不道,似廟堂而無香火,博物館卻有佛像,同設孔子、老子和悉達多的雕像,只不過為‘和’這箇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做了一個小小的象徵性註解。”
華文式微
雖然贊同硯峰山人對儒、釋、道的整體思考,但僅僅為了給“和”字做註解而13年堅持建設澹浮院,筆者依舊心存疑問。
隨山人一同慢慢來到一片依山而建的階梯式長廊,迎面一塊鑲入牆中的石碑上刻著“中國歷代書法碑林” 八個大字,落款啟功。隨後是吳南生先生撰文、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執筆的《中國歷代書法碑林序》。硯峰山人介紹到:“吳南生先生是澹浮院名譽院長、也是這中國歷代書法碑林的總策劃,啟功先生聽聞澹浮院有籌辦碑林壯舉後,欣然為碑林命筆。”筆者細讀《中國歷代書法碑林序》,其文章之情、書法之美動人心魄,吳南生先生在序文中感嘆“書法乃最具特色之中華傳統藝術”、“中華書法文化博大精深,光華輝耀,歷數千年而愈益璀璨”。
繼續向上,從甲骨文、金文、石刻到傳為秦始皇丞相李斯所書的“泰山刻石”,至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張旭、釋懷素的草書,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書,到當今書法大家的作品,名人的墨寶一應俱全,和中華大地上其他以收藏為主的碑林不同,《中國歷代書法碑林序》更重視紀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菁華——書法的產生、發展的歷史脈絡。
筆者好似找到了一點關於澹浮院的答案,但是還是有些模糊,忽聽得在一旁仔細觀看揣摩的硯峰山人感嘆道:“多美啊!你看看,中華文字多么美,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都無法比擬的!”
“但是綿延幾千年的書法藝術,現在卻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山人的語氣變的沉重起來:“在以前,學子們寫不好字簡直就是奇恥大辱,而今年高考統計的數據說,有近70%的考生寫作文時的漢字存在辨認難度,有書寫美感的更是鳳毛麟角,而書法藝術靠幾個專職的書法家是沒有希望的,要是沒有了廣大的中華學子做基礎,書法走向衰弱將只是時間問題。”
硯峰山人用了一個強調的手勢:“不要認為這是一個小問題,這是關乎到中華文化的生死問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印度、埃及不過是地理位置上的延續,而並非文明的延續,拿印度來做一個例子:梵文是古印度文明當中的雅語,是知識分子和有身份的人用的語言,而今天的印度人還有幾個會說會寫梵文呢?即使是懂得梵文的婆羅門和極少數的專家學者,也只能將其用於文獻研究,而幾乎沒有人用這種語言來進行交流,梵文已成為死語言,印度文明中最根本的語言基礎消亡了,古印度文明也便隨之消亡了。如果漢字的書寫藝術逐漸式微,甚至消亡了,接下來的就是語言的消亡,最終便是文化的消亡。”
英語獨大
筆者對山人所說的書法現狀表示同意。的確,二十年前,父母們會送小孩去學習書法,即使有的只是為了孩子將來字寫的好看,有個門面,但也在延續和發展書法。而現在的父母,為孩子選擇都是鋼琴、英語或者芭蕾舞。不過,筆者當時認為,儘管在書寫上存在很大問題,但是現在學生對於漢語表達並沒有問題,山人所說的漢字滅亡也好像有些聳人聽聞。
山人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帶著筆者看著周圍的風景,不知不覺便來到了澹浮院的正殿,硯峰山人停下腳步,指著殿門上方金色的“澹浮院”三個大字說道:“這澹浮院三個字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寫的。你是不是感覺到清王朝離我們非常近,近到伸手就可以摸到?滿族統治了中國幾百年,但是離清朝覆滅並不遙遠的今天,全國會翻譯滿語書面語的不到60人,精通者不到20人,滿族文化又從何談起?我們來回顧一下滿族文化消亡的過程,滿族用武力征服了明朝,一開始便有著先入為主的對漢文化的敵視和輕賤,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經在晚年不分青紅皂白“殺秀才”,他兒子皇太極雖然對此有所反省,也曾使二百名秀不再做為奴隸,但也僅僅作為滿族豢養的鷹犬存在,他們後繼的滿族統治者在漢文化的包圍中,一直交雜著傾慕與抵抗,從開始的逐漸接受、運用漢文化里先進和有利於統治的部分,到後期漢文化滲透進入了滿族的各個層面當中,直至清朝滅亡時已經分不清哪些才是滿文化了。這種巨大的轉變,不過短短几代人。”
“一種語言、一種文化的消亡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容易。”山人說道,筆者沉默不語。
繼續前行,山人說道:“而現在的狀況是,英語對學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中文。英語作為學生的必修科目,無論所學專業是否相關,都成為了重要的升學晉升的審核條件,因而英語成為了學生趨之若鶩的科目。在中國,因為學習英語而帶動的英語產業高達600億,而與之相對應的,便是中文、語言、國學等專業的萎縮。這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的價值取向問題,有人說,如果漢字寫的好就能夠升官發財,那么人人將都是書法家。現實恰恰相反,學好母語和中華文化在中國沒有用處,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而一種外來語言對於學子重要過母語,這種狀況更值得深思。”
山人對於英語在世界上的獨大地位表示擔憂:“英國人曾經以“日不落帝國”形容自己一樣,英語在現在可以稱之為‘日不落語言’,英國人有計畫的推廣英語,成就了英語國家在世界事物中的支配地位。首先是英國的早期擴張帶來了幾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而不少歷史上曾經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開發中國家,因為被自上而下灌輸的英語習慣,獨立後依舊確立英語為官方語言,統治海洋的不列顛開始有計畫的將英語推向全世界;從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兩國先後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擁有先進科技的英語同期被推廣成為更加廣泛的國際通用語言;而在今天,美國首先發展起來的網際網路上存儲的信息中有80%是英文信息,任何國家,機構和個人要從網際網路上獲取豐富和大量的信息,懂英語成為了基本條件,最大的幾個英語國家支配了現代信息公路,網際網路再次使英語進一步普及,也再次鞏固了英語在國際語言中的支配地位——這代表著西方文化在國際事物中占有了絕對的支配地位。”
山人舉出了一系列的數字說明英語在世界上的超高速發展和獨大地位:“1850年代,世界上說英語的人口是6000萬。到了1990年代,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已經超過4億5千萬,而現在全世界說英文的國家達到了171個,這其中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已經達70個,1990年,全世界已經有約四分之一的人能說流利的英語,即12至15億人。英國人短短百餘年間,便將英語傳播到世界,在很多地方甚至代替當地的原有母語成為了第一語言,而有些國家的原有語言甚至在英語的強大壓力下消亡了。這些國家即使現在不再作為殖民地存在,它們的文化中也已經打上了深深的英文烙印,連同其他的英國文化一起將永遠無法抹去。它們不自覺的成為了英語體系內的國家,這種文化上的侵略要遠比軍事侵略和經濟侵略來的厲害,來的徹底。”
“世界上唯一能夠和英文抗衡的是擁有眾多人口的中國漢語,但中國經濟技術相對落後,中文到目前還不是和英語一樣的真正國際語言。英語國家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利用語言優勢獲取經濟政治利益。就像歐洲人正在努力推廣自己的語言,俄國人也希望俄語能夠復甦一樣,中國人需要推廣自己的漢語,直到有一天漢語成為世界上真正的通用語言,才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真正挺立。”
“其實,漢語的魅力遠遠不止於書法藝術,它是世界上思維最快、最適應發展的一種語言,這一點不少中華兒女都不知道。在100年前,全世界都認為漢語是嬰兒語,後來才發現原來漢語是進化過的世界先進的語言,漢語是唯一一個不用字母的高級語言,也去除了複雜的後綴和字格,思維速度很快;在莎士比亞時代,英語僅僅只有三萬個單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英語已經需要使用近百萬個單詞來表達所有的事務,已經遠遠超出人腦能夠記憶的範圍。而中文組詞的獨特方式,使得只是沿用以前的數千個字,便能夠表達信息大爆炸後各個學科、各個領域內的新事物;漢語每個字一個發音,也是計算機時代中最適合語音控制的語言。”
“但是,有人居然提出漢語將被淘汰,還有人建議退回到拼音字母的方式,漢語不僅受到英語帶來的壓力,還要遭受到那些無知國人的侵害。”
山人說到這裡,稍稍提高音調,用手勢強調一下:“中國為了發展,為了融入世界,學習外語並沒有錯,但是現在一談起外語就是英語,將英語推到最重要的地步,而其他語言包括自己的母語都忽略不計,這是錯誤的。首先要解決英語獨大的問題,其次在要求學生們學習外語的同時,更要加強對中文以及書法的學習,此外更要在全世界大力推廣中文。如果有一天英語國家也將中文列為學生的必修課,那么面對滲透力強大的英文,我們才能鬆一口氣,才不必擔心有朝一日中文會消亡。”
基督滲透
筆者開始領悟到一點硯峰山人的危機感,隨山人走到澹浮院目前的最高處——一座巍峨的唐式大殿“交泰殿”,同樣取自《易經》“天地交泰”之意的殿名雖然和故宮交泰殿相同,也有著中國文化部贈送的《清宮交泰殿皇帝寶譜》,但還有紀念泰國華僑捐資保護中華文化、中泰交好的另外一層含義。
步入交泰殿,泰王欽賜文物——八尊金佛像立在其中,不見香火,只見釋文。筆者一一觀看神態各異、頗有韻味的佛像後,回頭發現硯峰山人依舊在仰首凝視,過了一會,山人帶著筆者踱出大殿,在向下走的時候,山人緩緩對筆者道:“人是要有信仰的,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上,佛教雖然是外來信仰學說,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曾幾度鼎盛輝煌。但是現在,卻走進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你看看四周的寺廟,來參拜佛像的人幾乎都是帶著一己私慾,求己平安、求己婚姻、求己功名,還有暴發戶求自己不要被人家抓去了,雖然也有父母幫子女求的,妻子幫丈夫求的,但也還是屬於“佑我”的範疇。佛教本來是為了引發人們內心向善的覺悟,現在卻被大多數國人理解成為一己私利求佛保佑的低級水平。除了對佛教的理解問題之外,信仰佛教的人年紀也普遍很大,當你看到在寺廟當中只有老人們在念念有詞,而沒有一個年輕人在虔誠思考的時候,你便會感覺到,這個信仰沒有未來。”
“而另外一面,卻是中國那些有文化的年青人紛紛入天主教、基督教。西裝革履的年輕人,每周都去做禮拜,很虔誠的為自己的過錯悔過、贖罪,教友生病了大家都自發的去幫忙,基督的推廣和教育是很厲害的,年輕人都願意去,我的一位朋友出家了,放棄了財富,洗碗、頌佛,是地道的佛家人,卻把自己孩子送去基督教的學校念書,因為在哪裡不會學壞。”硯峰山人看筆者的眼睛說道:“現在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世界上有2.7億人信奉伊斯蘭教,1.7億人信奉佛教,而基督教徒有22億人之多,並且以每年6.9%的速度增長,這個速度是世界人口增長的3倍。1998年曾有數據表明北京市大學生中信仰基督教的占5.2%,明顯超過其他宗教,而當代大學生宗教信徒當中,基督教發展的勢頭最迅猛,成為信徒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在中國留學生日益增多情況下,海外的留學生皈依基督教的比例也在攀升。”硯峰山人說道這裡,用一個手勢強調:“未來都是年輕人的,而不是那些在寺廟裡求佛佑己的老人們的。長此以往,作為中華文化骨幹之一的釋,將如何走下去?”
筆者無語,硯峰山人對於中華文化方方面面的思考讓筆者頗受震驚,一時之間還無法消化。
可怕的文化自卑
山人帶筆者穿過階梯長廊,下到正對著“東粵菁華”牌坊的水壩邊,在一座上亭下軒的建築旁停了下來,叫來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坐進小亭內飲茶享風,緩解一下剛才的心情。
筆者好像感受到了硯峰山人辭去政府要職、放棄舒適生活,建立、堅守、投入澹浮院13年的原因,筆者問道:“這背後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硯峰山人緩言道:“也許你也感覺到了,很久以來,我一直有著一個非常大的憂慮,我始終在擔心甚至是懷疑中華文化有一天會倒掉。”沉默少許,山人緩緩說道:“但願,這是我杞人憂天了。”
筆者也陷入了沉默。國學大師南懷瑾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山人飲了一會茶,說道:“從清朝末年國門被打開,中華民族便從文化上的極度自負走向了文化上的極度自卑,近百年來,哲學、醫學、物理學、化學等大部分學科,甚至美學教育都是移植自西方或國外體系,從官員到國民,從學者到學子都習慣了以西方主流思想和方法做為自我評判標準,敞開環抱擁抱舶來文化,而對自我傳統文化進行否定、鄙夷。”
“儘管早期和西方國家的巨大科學、經濟差距正逐步縮小,但是目前國人的這種心態依舊,很多事情上都能見到它的折射。比如說剛才說到的很多年輕人信仰基督教,有很大一部分並沒有充分的了解各種信仰,而只是因為基督教來自西方,好像代表著進步思想,帶有時髦氣息等等原因。和這個原因相似的還有年輕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忽視和對西方節日的狂熱,在西方節日到來之際熱情慶祝的年輕人,很多甚至都不了解這個節日在西方社會中意義和來歷,只不過覺得過洋節時髦,過中國節老土。”
“還有來自官方的一些現象,比如說學位服,完全照搬西方學校畢業服裝和畢業禮儀的做法,在早期還可以理解,但是到了現在還依舊如此,只能說西方標準為尊的習慣思維非常頑固,不過聽說有北京的學生在自發的設計中式的學位服,雖然只有少數人意識到了,但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
山人繼續說道: “以嫁給老外為榮耀,以會說英文為榮耀,以出國為榮耀,以在外企工作為榮耀,以被外國機構肯定為榮耀,國產貨質量大多不好,國內藝術家大多沒水平,有人喊要取消中醫,有人喊要廢除中文,使用拼音字母……國人的此類心態和表現舉不勝舉。在承認我們和國外在很多地方的確有差距的同時,不得不說,大多數的此類心態,源於對中華文化的不了解和極度不自信。其實,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國際社會的格局變化,人們應該要意識到僅僅靠引進西方學術觀點,是無法構建偉大的中華文明的。我們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對自身文化深刻審視,提取菁華,並以此為基礎,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對中華未來的自信心。”
民族文化是民族屹立的根基
山風徐來,清爽醒人。山人的話語也給筆者同樣的感覺。“有很多人還是不相信中華文化骨子裡的巨大能量,他們認為西方文化才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其實在亞洲,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很多,舉日本為例,從日本立國到現在,日本文化受中華文化影響從日本文字中大量中文就可見一般。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富強起來,在二戰後又以連續13.6%的經濟成長率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儘管近幾年日本的發展速度有所減緩,但是依舊保持著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地位,生產總值是第三名德國的2.5倍。”
“日本的飛速發展有著很多的原因,但在我看來,日本人對自我文化的嚴格保護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從明治維新開始到現在,儘管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日本傳統文化受到強烈衝擊,但是日本人對於受中華文化,確切的說是受儒家文化影響下發展而成的日本文化採取了愈發嚴格的保護傳承的措施,他們的成績也是顯著的——保留了自江戶幕府時代到現在的傳統文化,這其中包括有形文化財富、無形文化財富、民俗、紀念物和傳統建築群落幾大門類,這些文化種類涵蓋各個方面,細節到能體現出日本國民生活樣式的服裝、生活器具、生產工具、家具及民居等等都可列入保護內容,特殊到以工藝技術和戲劇、音樂等古典表演藝術為對象的“重要無形文化財富”及民間藝人的保護體制,這些都有著專門的法律法規以確定能夠保留和傳承,並以各種形式向國民介紹推廣。日本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發展,並沒有在它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拖後退,反而增強了人民的民族認同感,提升了國民創造力,延續了傳統智慧的威力。日本傳統文化的保護體制,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依次被韓國、泰國、菲律賓和法國效仿。”
“我們現在在日本隨處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儘管年輕人也喜歡西方節日,但是在傳統節日的時候,全家一定會穿上傳統服裝、按照傳統習俗熱熱鬧鬧的過節。在韓國也是一樣,很多韓國人在出席重大場合的時候會選擇韓式傳統服裝,而韓國明星的在國際性場合也常常以韓裝出場,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緊張程度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亞洲經濟四小虎之一。”
“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不僅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乃至每個人都需要思索的問題,日本和韓國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強烈保護欲望、措施以及對國家發展的正面影響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和思索的。和他們相比,很多國人對中華文化的缺乏自信、甚至嗤之以鼻的態度,可以理解但絕對無法接受。”
中華文化綿延澎湃
“儘管中華文化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但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卻不容置疑。”硯峰山人話鋒一轉,“中華文明成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一個,骨子裡應該有著它自己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中最主流的是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內涵的漢文化,它是以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為主體,逐漸融合吸收周邊蠻夷戎狄等歷史上業已消失了的民族,在秦漢時開始形成的。漢文化曾兩次遭到“異族統治”,但是最終結果都是其他進入中原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漢文化當中,逐漸壯大了漢文化的範疇,從第一次成吉思汗的子孫征服中國,到第二次努爾哈赤的子孫征服中國,以漢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文化也日益壯大。”
“在兩度亡國之後,當時的“異族統治者”卻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漢文化,元朝統治者吸納學習漢文化、滿文化和漢文化之間的大融合都證明了一點,武力征服的歷史並沒有能消滅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卻在其中吸取力量,不斷發展。”山人頓了頓,好像想起什麼,欣然說道:“有一個說法我覺得很有意思,說如果當年日本沒有攻打珍珠港,沒有開闢第二戰場,就有可能成為第三個征服中國的民族,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最終的結果無非是日本文化匯入中華文化,而中國多了一個大和民族而已。”
筆者頗有感觸,突然想起一段文字,便讀給山人聽:“中國的文明史有如長江黃河一樣,從那天地渾沌的洪荒遠古,就汩汩浩浩地流淌在中華大地上;如果說江河幹流是漢族,那末,百數十條匯入幹流的支流和支流的支流就是現在中華民族各少數民族以及在歷史上消失了的民族;從漢族看,她氣度恢宏地容納百川,從其他民族看,正是由於她們前赴後繼地競相匯入幹流,才共同成就了江河恢宏的氣度,才不斷注入江河奔瀉入海的動力;幹流離開眾多的支流就會幹涸,支流失去幹流也無所依歸;儘管幹流和支流都有清波,也有濁流,有甘泉,也有泥沙,儘管百川交匯之時總要激起惡浪,盪起漩渦,但劫波度盡,又融融漾漾地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向著大海奔流前進了。”
“對,這股澎湃奔流,兼容並蓄的巨流,就是我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是大浪淘沙的歷史選擇,是博大精深真正之中華文化,它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變幻,至今綿延不絕!” 山人凝視著筆者的眼睛,說到:“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的信心。”
十 “華學”有更廣泛認同
飲完了潮汕美茶,筆者提議去硯峰書院坐坐,對於這個經常舉辦有關中華文化講座、展覽,還帶領為海外華僑子女研習中華文化的書院筆者有著莫大的興趣,山人欣然領筆者進入他在硯峰書院中的那間書房,其中一面牆上依次懸掛著老、莊、孔、孟四子圖,筆者和山人在四子圖對面坐定,再次香茶款待中,山人對筆者說起了自己對於“華學”的想法。
山人先是提到了硯峰書院的一位好朋友——鳳凰衛視主持人楊錦麟:“錦麟三次到台灣採訪‘倒扁運動’,在親身感受到‘倒扁’現場數十萬民眾對於貪瀆政權的厭惡之外,還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體部分在台灣現代民主運動的街頭的交集——就是台灣民眾的遊行隊伍自發豎起了那四個特別醒目的大字——‘禮義廉恥’。”
“即使是在那些偏遠的海外華人社區,甚至在台灣‘台獨’勢力支持者最為集中的地區,常見的民間習俗、節慶、拜祭先祖等活動和禮儀,往往保留著最為傳統的中華文化的原生態形式,他們的族群性格、民俗性格和文化底蘊和內地沒有什麼差別,在傳承傳統中華文化方面由於沒有經過人為破壞的區隔,甚至顯得更加完整,內地最近開始尊孔、搞國學復興,但是一些祭祀的禮儀卻不得不向海外華人請教,這說明我們所要傳承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是有殘缺的,需要在恢復敬畏古人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修補和盤整與反思。”
目前內地關於國學的討論相對以前已算是非常火熱,也有人提出國學無法涵蓋中華文化內容,從而提出大國學的概念。硯峰山人道:“國學的問題,出在一個‘國’字上,國家是一個政權,有著嚴格的界限,像中國的國學就是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說。但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散布極廣,世界各地都有華人,亞洲國家中受中華文化影響者也眾多,但是他們都不屬於中國,‘國學’這個概念很難讓這些人接受,即使是‘大國學’也不行。”
山人堅定的說道:“只有‘華學’才能夠涵蓋文化中國,文化中華的概念,才能引發兩岸三地、亞洲國家以及全世界華人的共鳴,才能成為中華兒女對話、交流的平台,才能成為中華民族和西方社會相比最獨特的個性,‘華學’比國學的概念更加具有時代性,涵蓋面更廣,也更具有包容性,這和中華文明浩浩蕩蕩五千年的撞擊、融合、延伸並不斷發展的特性是相吻合的。”
筆者對“華學”的概念馬上充滿了興趣,甚至有一些激動起來,山人卻說道:“到目前為止,‘華學’的還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需要不斷的深入挖掘和發展”但是隨即硯峰山人展現出對於“華學”的十足信心和無限期望:“但是,‘華學’象徵著一種視野更大的融合與思考,‘華學’不僅要包括中華文化所有集大成,囊括中華56個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包括儒家文化圈內的日本、韓國、台灣地區、新加坡,乃至所有海外華人社區文化的認同。只有以此範圍的‘華學’作為基礎,才是中華民族前進的動力,才是中華文明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堅實根基。”
“其實,中國的領導人現在已經意識到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傳播的意義,據說有關方面要在國外要建100所孔子學校,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可以稱之為走出去。澹浮院的碑林還在建設,硯峰書院在舉辦各類中華文化的展覽、研討之外,還讓海外華僑的後代到書院裡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研讀,這可以稱之為請進來,相信在中華文明的誕生地,他們更能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
澹浮院堅持不懈
至此,筆者終於明白硯峰山人13年如一日對澹浮院、硯峰書院的心血投入了。在山人這份堅定不移和堅持不懈的背後,飽含著他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蘸滿了他對中華文化的無比熱情,牽動到他對中華文化現狀的憂心忡忡,實現著他對“華學”昌盛的無限嚮往。在這一切的博大情懷、無私奉獻中,山人一句樸實的話卻最讓筆者感動,“既然我知道了這些中華文化的可貴,我就要盡我的一切能力,把它們保護下來,傳承下來,這就是我建立澹浮院的宗旨。”
筆者忍不住問,山人這顆時刻糾著的心,什麼時候才能夠放下呢?“華學”的發展與傳承,何時才能達到山人理想的狀態?硯峰山人往向筆者,堅定地說道:“只要中華文化存在一天,澹浮院便是跨越生命的事業,永不止息。”
作品
蓍作書籍
硯峰山人李聞海先生蓍作書籍、CD目錄:
2008年《硯峰山人說》
2008年《硯峰山人》畫冊
2010年《半山夢影》畫冊
2010年《江山如此多情》音樂專輯
2012年《心水道》
2012年解讀《富春山居圖》
CD作品
2013年《半山夢影》中國首張尺八演奏專輯
雕塑作品
硯峰山人李聞海先生雕塑作品介紹目錄
2011年《眼界》
2012年《希望》
2012年《老子出關圖》
2013年《恩》
受聘情況
(硯峰山人)李聞海先生講課及受聘情況:
2008年4月15日,汕頭大學科學報告廳:桑浦山讀書節講座暨汕頭大學青年領袖論壇開壇講座——書·畫·人·講·答·問-我與硯峰山人李聞海,聘為學生職業顧問;
2008年5月12日,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第四屆中國民營企業投資與發展論壇潮商精神-感恩;
2008年10月21日,韓山師範學院:學院105周年校慶學術講座——硯峰山人李聞海畫話人生,聘為客座教授;
2008年12月10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院50周年校慶學術活動月名家論壇——人生不像畫;
2008年12月20日,汕頭林百欣中心大劇院,第三屆大粵東企業發展高峰論壇(大師講堂特邀嘉賓):軟實力-中國企業家的下一個硬突破;
2008年12月22日,揭陽學院:我的故事,聘為客座教授;
2009年5月21日,暨南大學:華商管理論壇暨敦聘兼職教授儀式——人生不像畫,聘為兼職教授;
2009年6月20日,白鹿洞書院:清源固本,聘為教授;
多次,北京大學粵東EMBA的多個課題,聘為學習顧問。
游澹浮院,聞山人言
華學,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根基.
榮譽
在汕頭國際大酒店任職期間,榮膺“全國十大酒店總經理”(1990年)稱號,第二屆“汕頭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任職汕頭旅遊局局長時,帶領汕頭取得“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後記
握手道別。離開澹浮院已有一段路程,前往前的疑問有了解答,但是更多的疑惑在記者心中生長起來:是什麼原因能讓人們不珍重自己祖先留下來的璀璨文化和人生智慧呢?是什麼理由能大家不以真正的中華文化作為歷史基點奮然前行,而去選擇不屬於我們的道路呢?
筆者遺憾,自己對於中華文化知之甚少,和山人一次珍貴的談話中只弄懂其中幾分,大多數還要待今後慢慢消化。
而筆者唯一清楚的是,中華民族要最終成為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巨人,腳下踏著的,一定要是鮮活的、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而保護和發揚中華文化,則需要代代人思索、憂患與行動。
淡泊銘志 浮生若水
――遵循道德 志存高遠
主講人:硯峰山人
記錄整理人:秋韻
(2006年12月17日於君華大酒店之心靈雞湯講座)
筆者前言:
我這個人總是這么有幸,這一次又親臨現場聆聽了硯峰山人的心靈雞湯講座,感到不一樣的是,這老傢伙的心靈雞湯,火候是越燉越老道,味道是越熬越鮮美,人也是越變越帥氣,當然了,是值得仰慕的那種帥氣。
聽完講座,和一起聽講座的人聊了許多,感覺每個人都有感觸,都會對照自己的人生進行觀省,我禁不住又有一種衝動,根據這一次的講座,再重新整理一次硯峰山人的心靈雞湯講稿,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看看能否會有更多的不同收穫。
2006年12月17日,一連幾天的陰雨突然在前一晚驟停,一大早的燦爛陽光,仿佛是在暗示著今天是個快樂的日子,喔呵呵,開心死!哎呀,不好,九點四十分了,硯峰山人的心靈雞湯十點開餐,得趕緊。
以劉翔破紀錄的速度,我於十點前趕到這一次硯峰山人心靈雞湯的品嘗點君華大酒店的三樓,閃進演講廳,哇噻,都是圍著大圓桌子坐的,嘿嘿,難道硯峰山人今天真的備有雞湯,讓大家邊喝邊聽?先別想這么多,找個最佳位置坐下,再且看如何。
十點在君華大酒店胡秉雄經理的主持下,硯峰山人的心靈雞湯終於開始了,不過不是我想像中的邊喝雞湯邊聽心靈雞湯講座,只怪自己沒吃早餐,饞了!倒是可以給老傢伙提個建議,下次您老人家啊,再講的時候,不妨先一人上碗真雞湯喝喝,讓我們嘴裡叭嘰叭嘰回味著雞湯鮮味,心裡倒騰倒騰體味著您老人家心靈雞湯的真意。嘿嘿,我這人就是有點無厘頭,剛才純屬個人觀點,無需大家支持,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不過圍著大圓桌子坐,還真在中午享受了一頓君華酒店的美味午餐,不錯不錯。
廢話也不用多說了,與大家分享硯峰山人的心靈雞湯才是我今天要做的正事。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實況整理。
主持人:大家早上好!今天是12月17日,今天是個好日子。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今天我們都是為了來聽硯峰山人講心靈放牧,來喝硯峰山人為我們準備的心靈雞湯的;還有一個原因呢就是從今天起我們都是朋友了,現在請大家跟你旁邊不認識的人握握手(現場頓時熱烈非凡,人人都爭相握手表達相見恨晚之情)大家既然握了手,以後我們就是朋友。
究竟今天為什麼會有這個講座呢?說來可話長了。我是兩個月前來君華大酒店就任餐飲部經理的,在來君華以前,我在家上網想了解一下潮汕最近的情況,在網上就看到有人說潮汕出了個硯峰山人,說這個老頭子啊有很多人都想喝他的心靈雞湯,咦,我就在想:是什麼雞湯?每次喝都還是幾百人上千人的一起喝,那是什麼樣的雞湯啊?於是我就想到了汕頭一定要去拜訪一下這個硯峰山人。
來到汕頭後,我就到處去打聽究竟硯峰山人是何許人也?終於有一天被我打聽到了,原來他就是我的老上司、舊老闆,就是我們當年的全國十大最佳酒店總經理、最年青的處級幹部、高級經濟師、汕頭十大傑出青年。既然是我的老上司,那我就想請他來君華,讓我也喝碗心靈雞湯,他說“行”,但要講幾百人的,我說那一時可能有點難度,要不就搞個三四十人的,比較高檔的來這裡聽硯峰山人講心靈雞湯,而且我還知道硯峰山人上個月剛從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回來,他是很忙的,前天還在重慶給幾百人講課,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裡歡迎硯峰山人-李聞海先生,來講他的心靈放牧,我們一起來喝他的心靈雞湯。
(笑聲、掌聲中,硯峰山人走上講台)
硯峰山人:謝謝胡經理,首先我要感謝君華大酒店給我們安排了一個這么好的地方,還有個好訊息中午還請我們吃飯(笑聲)。有個人跟我開玩笑說吃飯不要了吧,跟他們收出場費(笑聲),我就說那好啊,出場費就請大家卡拉OK了(笑聲)。
今天想大家儘量放鬆一點,因為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這裡好多是新聞界的朋友,也有我以前國際大酒店的一些老員工,也有幫我們製作網站的、還有易初蓮花的員工,這些都是比較年輕的,也是一批精英。
剛才胡經理做了很多廣告,吹了很多牛,怪不得君華大酒店做得那么好(笑聲),有這么一個會吹牛的經理。現在唯一有一個不上稅的,那就是吹牛(笑聲)。所以我想接著胡經理的牛繼續吹。
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些精彩鏡頭可以回放,我也向大家回放三幾個精彩鏡頭。記得1990年的時候,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汕頭視察國際大酒店並登上了鏇轉餐廳,當時很多隨從人員,總書記去以後興致勃勃在上面彈起鋼琴,當時在省委書記林若的邀請下,我就和著總書記的琴聲唱了起來,結束之後總書記很高興下電梯了,我則被一群記者攔著問東問西的,很開心 的時候,汕頭市委書記林興勝的秘書打電話給我說你怎么搞的?總書記在等你下來握個手告別。我趕緊乘電梯飛奔而下,總書記是在等我,當時門口被人圍了個水泄不通,就在總書記跟我握手的那一瞬間,全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握著我的手鬆開後總書記向大家招手,這時候我由於太緊張,也跟著向大家招手,當我意識到不對收回手來的時候我已經享受了幾秒鐘的總書記待遇了(笑聲),這是我人生值得驕傲的一個時刻。
另外,我再說一個。人家說不要欠人家的錢,更不要跟李嘉誠借錢。可是你相信不相信,我還借錢給李嘉誠哩。李嘉誠是一個很細心的人,,他每次來汕頭,都會問“李生啊,他們喜歡什麼?”我說喜歡抽三個五的煙,他每次就都會請秘書準備兩條三個五的香菸在臨走時親手送給那些酒店的保全、司機。有一次他坐車看見司機是個女的,女司機送煙就不妥了,他就問我怎么辦,我說中秋節快到了,酒店二樓商場有賣月餅的,於是我拿出一百元幫他去買了兩盒月餅給他去做人情,結果李嘉誠這一百元忘了還我,所以李嘉誠至今還欠我的錢,我比他還厲害(笑聲)。哈哈,這是開玩笑的了。但是我在易初蓮花的店長訓練營上有講到,我沒有看過一個成功人士是傲慢的,你看我們的總書記,還有李嘉誠,他們都很謙遜細心,你看要走了還要等和我握了手再走,送香菸、送月餅等,這些小細節都彰顯出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處。
再說一個,兩年前我陪著我們的謝國民董事長到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拜會溫家寶總理,見面時,謝國民介紹說這是李總裁,是負責中國業務的,結果在接下來的會談中,溫總理說了一半的時候說:“李聞海,那就拜託你多和政府聯繫了”,哇,當時感覺很受尊重,總理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原來是在我的座位前放有一個寫著名字的牌子,他是看了牌子上的名字讀出來的,所以我覺得這些領袖也好、大人物也好,都很細心、很謙虛。一方面,他們是汪洋大海;另方面他們又自覺化為小水滴,與民眾與普通人融為一體,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這個“上善若水”又有了新的闡釋。
以上是我接著吹的,好了今天請來講的是硯峰山人而不是李聞海,李聞海都過去了,從現在開始輝煌也好什麼都好,那都是李聞海的事,我們下來要講硯峰山人。我也做過酒店,做服務,就是要把最好的服務賣給客人,剛才胡經理是把我最好的東西賣給了大家,其實還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都藏著,自己知道就行了,所以今天李聞海好的東西都拿出來了,那不好的東西就不說了。
我們現在就開始進入我們的心靈雞湯,由硯峰山人來主講。網上講硯峰山人是個老頭,這個老頭可會折騰了,建了那么完好的淡浮院,剛開始我很生氣,我有那么老嗎?結果有人就勸我:“你不要生氣,國學泰斗郭沫若三十五歲就被別人尊稱為郭老了”,說這個“老”並不代表實際年齡,而是說明其學識淵博,如此說來,我倒是樂於接受老頭子這個稱呼了。
我們有個華學網,可以連結到淡浮院的,裡面有硯峰山人的畫作和隨筆,請大家到上面去看看。裡面有一幅畫是盧瑞華省長為我題字的,叫“心遠地自偏”,我們心想得遠想得開闊,自然地也就遠也就開闊了。所以,首先我想請大家聽一首來自天籟的音樂,(音樂起)讓我們一起放鬆、放鬆、在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