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李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物理學學士(1982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碩士(1990年)和博士(1994年)。李玲教授是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擔任國務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評估專家組成員、國務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評估專家組成員、世界銀行中國醫療衛生改革專家顧問、是國內最早提出政府主導公共衛生醫療的學者之一。

人物簡介

李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李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經濟學博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1994(09/90-05/94)

經濟學碩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1990(09/87-09/90)

經濟學碩士生 武漢大學,中國,03/85-02/87

物理學碩士生 武漢大學,中國,09/84-02/85

物理學學士 武漢大學,中國,1982(09/78-08/82)

工作經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06/2008-至今。教授課程有:衛生經濟學、公共財政學、研究方法論、世界衛生體制比較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09/2003-05/2008。

美國Towson大學經濟系終身職副教授,09/2000-08/2003。

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系副教授,08/2000-08/2002。教授課程有:衛生經濟學,衛生服務管理,醫療計畫和評估,和商學研究方法。

美國Towson大學經濟系副教授,08/1994-08/2000。教授課程有:衛生經濟學,管理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和老齡經濟學。

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系教員,01/1989-05/1994。教授課程有:總量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

中國武漢大學經濟系講師,09/1984-02/1987

中國武漢大學物理系講師,09/1982-08/1984

社會兼職

國務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評估專家組成員,2007- 至今

《中國醫療前沿》編委會委員,2006- 至今

《中國衛生經濟》編委,2006- 至今

《社會保障研究》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2007

中國老年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2005 –至今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資深會員,1990- 至今

廣東省醫療衛生改革顧問,2006- 至今

中國衛生部政策與管理研究專家委員,2005 -至今

“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專家,2006- 至今

北京市政府顧問,2004 - 至今

世界銀行中國醫療衛生改革專家顧問,2003 - 至今

世界銀行政策研究部醫療改革顧問,05/1997-08/1997

巴爾的摩-廈門姊妹城市委員會副主席,1998-2000

武漢大學研究生會副主席,1984-1986

獲獎情況

北京大學第十二屆“十佳教師”,2007

北京市優秀教師,2006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5

優異表現獎,美國Towson大學,1995,1996,1997,1998,1999和2000年

Mckay博士前教育獎學金,美國匹茲堡大學,1994

教學優秀資格認證,美國匹茲堡大學,1993

年度優秀獎,武漢大學,1978-1982

文章發表

1. 李玲、江宇、陳秋霖,“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中國醫改30年”,《中國衛生經濟》,2008,27(2):5-9

2. 李玲、 陳秋霖、賈瑞雪、崔玄,“中國的吸菸模式和菸草使用的疾病負擔研究”,《中國衛生經濟》,2008,27(1):26-30

3. 李玲、葛延風,“‘病有所醫’和健康保障”,《展望中國2008(下)》,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編,中信出版社,2008:174-216。

4. 李玲,“全國視角下的中國醫改——李玲教授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文匯報》,2007年12月23日,第6版。

5. 李玲,“跨越式發展的可能:信息技術和市場規模”,《中國與世界觀察》,商務印書館,2007(2):74-77。

6. 李玲、江宇,“2006:中國醫改的轉折點”《中國衛生經濟》,2007,26(4):5-9。

7. 李玲、劉俊,“中國醫療衛生髮展前景”,《展望中國2007》,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編,中信出版社,2007:167-190。

8. 李玲,“中國醫療體制改革趨勢”,《紅旗文稿》,2006(10):19-21。

9. 黃紹敏、李玲等,“綜合醫院住院費用的影響因素分析”《經濟科學》,2006(10):120-128。

10. 李玲,“中國醫療改革的出路”,《財經文摘》,2006(6):52-53。

11. 李玲,“醫改方向:政府主導下市場補充”,《中國醫療前沿》,2006(1):33-36。

12. 李玲、陳秋霖,“人口變化對醫療衛生體系的影響”,《21世紀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曾毅、李玲、林毅夫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3. 李玲、陳秋霖,“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醫療衛生髮展”,《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2006(6):16-20。

14. 李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的政府責任”,《南方日報》,2006年12月14日。

15. 李玲,“北大課題組宿遷醫改調研報告(上)”,《中國青年報》,2006年6月22日。

16. 李玲,“北大課題組宿遷醫改調研報告(下)”,《中國青年報》,2006年6月23日。

17. 李玲,“兩會”以後中國醫療體制改革趨勢”,《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6(9):31-36。

18. 李玲,“中國應實施健康強國戰略”,《中國衛生經濟》,2006,25(4):5-6。

19. 李玲、陳育德,“醫療衛生改革和發展”,《展望中國2006》,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編,中信出版社,2006:190-217。

20. 李玲,“中國應採取政府主導型的醫療體制”,《中國與世界觀察》,商務印書館,2005(1):156-162。

21. 李玲、鄭功成,“社保醫療改革和發展”,《展望中國2005》,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編,中信出版社,2005。

22. 李玲,“國外醫療衛生體制以及對中國醫療衛生改革的啟示”,《紅旗文稿》,2004(21):18-21。

23. 李玲,“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需要理清的幾個問題”,《中國衛生產業》,2004(9):76-77。

24. 陳秋霖、李玲,“控制醫療費用須有相應配套機制改革”,《中國衛生產業》,2004(5):50-53。

25. 李玲、曾毅、易綱,“中國醫療、養老保障體制改革”,《展望中國2004》,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編,中信出版社,2003:83-106。

26. 李玲,“社會保障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民營企業和中國內地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27. 李玲,“擴展型家庭和養老保障體系”,《提升國際競爭力:台灣經驗和對大陸的啟示》,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28. 李玲、許定波,“中國養老保障體系改革的一個現代會計視角”,《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29. 李玲,“醫療衛生體系改革:中美比較和對中國的政策含義”,《中國稅收改革》,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7。

醫改方案

2003年春夏之交,歸國學者李玲拖著箱子走進北京大學西門。這裡是她接下來十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但開端顯得很冷清:無論街上還是學校里,都是空蕩蕩的,大白天也人影稀少,車輛嚴禁進入校園。

在“非典”帶來的高度戒備和恐慌氣氛中,這個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國家的心臟一度近乎停跳。在李玲眼中,“到處都封著,所有門都關著,所有聚會都取消,整個城市的經濟幾乎驟然就停下來了”。

在美國生活17年,已經取得馬里蘭州立大學的經濟學終身教職之後,李玲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邀請回國,填補這個教研團隊在醫療衛生經濟學方面的空白。離開美國之前,中國發生疫情的訊息已經傳遍世界,但情況究竟有多嚴重,控制到何種程度,只能憑想像。馬里蘭州政府向居民發出通知,告誡每個人“不許到中國去,去了一切責任自負”。

當時在中國之外的許多人還不知道疫情流行已近尾聲。而在回國不久的李玲眼裡,最終留下印象的僅僅是:中國政府力量非常強大,“又是一場舉國上下的嚴防死守”,很快就把這場危機給化解了。

危機意味著什麼,又改變了什麼,她是後來才體會到。

因為“非典”,原醫改方案“懸崖勒馬”

回國後,除了擔任教職,李玲開始承接學校和國家的科研任務。下基層調研時,她才發現,自己的專業領域在國家的統計簿上,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

“問一個地方領導,特別是縣委書記、縣長,報起所有的經濟數據來如數家珍——多少GDP,多少產值,甚至多少牛多少羊,恨不得多少雞都能給你報出來。但是你問跟人相關的數據,比如嬰兒死亡率多少,孕產婦死亡率多少,人均預期壽命多長,他們不知道。我就覺得挺納悶的,然後一想:喔,它們跟GDP沒關係,因為GDP不算人哪。”

更進一步了解基層情況之後,她意識到,在“非典”面前的中國其實曾經是很幸運的。如果疫情不是僅僅在幾個體系健全、動員能力強的大城市蔓延,而是深入了鄉村,情況會不堪構想,因為基層服務體系“已經完全垮掉了”。

“2003年回國時,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是一大抱怨,當時發改委已經幾乎要出台一個檔案,參照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留幾所醫院,然後其他的全部給賣掉。”

基本醫療服務並不掙錢,甚至賠錢。如果比照國企改革,醫療資源將在市場的自然配置下,大幅度向城市傾斜,基層將逐漸變成一個空殼,面對“非典”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將不堪一擊。這個過程實際上已經自發進行了相當一段時間,但看到它的風險的人並不太多。在那份檔案一錘定音之前,“非典”來了。

“非典”之後,醫改懸崖勒馬,內部爭議聲四起。“當時吵的,哇——”李玲回憶,“整個就開始討論醫改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更深刻地反思: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能不能照搬經濟領域的、國有企業的改革來做?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和邊界是什麼?”

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03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隨後在黨的十七大寫入黨章,成為新的國家發展指導思想。核心就是從過去的全面集中發展經濟,轉變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兼顧。

“‘非典’其實是推動了新時期國家發展理念和方向的轉型。我覺得,這個影響是了不得的。”李玲說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