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濟平(1908—1996),廣東興寧坭陂鎮高沙嶺人。12歲上學,在坭陂教會樂育學堂、本村青蓮國小念書。1925~1928年,投身於農民革命運動,參加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大革命失敗後,奔走他鄉,在泰國當織布工人。1929年夏,在新加坡當錫礦工人。1932年,到香港國華布廠做工。不久,獨立創辦新華布廠,生意興隆,工廠規模不斷擴大。1942年冬香港淪陷,不得不關閉工廠回興寧。1945年日本投降後,再次返港經營新華布廠,並創辦聯華布廠。幾年後,在廣州與張中畊合資開設新華布廠。其間,與進步人士交往密切,從多方面支持革命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興奮異常,率先在新華、聯華2家布廠掛起幾十面五星紅旗。1979年以來,積極支持家鄉經濟建設。1980年,會同劉宇新、羅煥昌、伍肇仁、林尚聰等旅港同鄉投資210多萬港元(其中李濟平135萬港元),與縣政府合辦興寧棉紡廠,並提供1.2萬紗錠全套設備。
關心桑梓教育等公益事業。30年代起,就捐款、捐物修建母校青蓮國小、坭陂中學膳堂及廚房等。1956年,大力支持興寧創辦華僑中學。1978年,獨資600多萬港元興建占地2.67公頃、建築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的濟平中學。1989年,捐資50萬元興建坭陂鎮教師住宅樓,捐資50萬元興建坭陂鎮衛生院醫務大樓。1990年,捐資40萬元改造青蓮國小,並為濟平中學、濟平國小設立50萬元的獎教獎學基金。同時,為僑務辦公室、華僑旅社等9個單位捐款、捐物,為縣外貿局、工人醫院等7個單位捐贈小車、大車或救護車等,累計捐資1000多萬元。
廣泛團結嘉屬7縣旅居香港的各階層人士,先後5次組織嘉屬商會會員回國觀光。言行篤實,恪守信譽,深孚眾望,從52~70歲,連續18年擔任旅港嘉屬商會正、副會長。1979年後,雖年逾古稀,仍擔任旅港嘉屬商會榮譽會長 。
曾在南洋漂泊和在殖民統治下的香港謀生的李濟平先生,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十分強烈,幾十年來作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善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他事事表率,帶動許多旅港同胞回鄉投資實業興辦公益。
李濟平先生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企業家,對家鄉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並為家鄉經濟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從1957年至1980年,他先後協助家鄉辦起了水電站、染二廠、興城鎮針織廠、棉紡廠等,為興寧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濟平先生一貫支持家鄉公益事業,深諳發展科教與振興家國的關係,對興辦教育更是情有獨鍾。他看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家鄉百廢待興,求賢若渴,毅然決定捐資600多萬港元興建濟平中學——梅州市改革開放後第一所由港澳僑胞獨資興建的完全中學。
據不完全統計,李濟平先生先後為家鄉各項事業捐款達700多萬港元。
人物生平
顛沛流離的青年時代
李濟平先生是興寧坭陂高沙嶺人氏,生於1908年9月29日。祖父李順康是位老實農民。父親李慶才是前清武秀才,有一身好武藝,為人剛正不阿,主持正義,在濟平3歲時便辭別人世。母親黃霖招是一位勤勞的客家婦女,因早年孀居,生活非常艱苦,為了養活孩子,她既耕田又織布。濟平自幼跟隨母親學織布,解經紗、做緯子,常常天還未亮就跟隨母親進城賣布。
李濟平12歲上國小,先在坭陂教會樂育學堂,後在本村青蓮國小念書。在老師的啟發和教育下,開始懂得了愛國愛民的道理。
1925年—1928年間,他投身於農民革命運動,參加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革命失敗,全縣有五六百人被殺。李濟平虎口逃生,奔走他鄉,先到揭陽後到汕頭,仍無處藏身。一天機遇幸臨,在汕頭海港,他擠進開往泰國的輪船,熬了7天7夜,來到泰國,當上織布工人。
1929年夏,李濟平從泰國來到新加坡,在大北叻當了錫礦工人,為洋人挖礦,飽受剝削和欺凌。艱苦的勞動和生活使他深深感到“無國就無家。國家地位低微,華僑就抬不起頭來做人”。
1932年,李濟平從新加坡回到香港,在李自蕃的國華布廠做工。由於在新加坡已掌握了有關各種機器的性能和紡織技術,他很快成為技術熟練的師傅。他為人敦厚,在工人中享有威信,很多工人鼓勵和支持他獨立辦新華布廠。經過多年的經營,資本從小到大,到上世紀40年代初已擁有電動織布機40多台,上百個工人,且有儲藏數十萬碼布匹的貨倉。生意一片興隆,形勢越來越好。可是當他鴻圖初展的時候,1942年冬香港淪陷,由於李濟平先生平日同情和支持抗戰革命活動,與抗日愛國力量東江縱隊有密切聯繫,所以日寇、漢奸都指名要殺掉他。處境危險,他不得不關閉工廠,決定將庫存的1000多擔布匹轉移到內地興寧去。豈料沿途遭劫,抵興後已只剩一百多擔了。1943年夏,李濟平回到梅州興寧老家,那時潮汕淪陷,又遇特大旱災,赤地千里,餓殍遍野。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李濟平先生決意再回香港,重振他的事業。是年秋,他除了恢復經營新華布廠外,還辦聯華布廠,幾年後,工廠從十幾台電動織布機發展到400多台,後來又在廣州投資20萬港元同張中先生合資開設新華布廠。這時,正是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年代,活動在香港的進步力量把新華、聯華兩個布廠作為革命力量匯聚聯繫的地方,許多進步人士與濟平先生有著密切的交往,他從多方面支持革命事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他興奮空前,即在新華、聯華兩間廠首先掛起幾十面五星紅旗,表示自己對祖國新政權的擁護。此舉激怒了右派勢力,他們伺機要下毒手幹掉李濟平。1956年香港發生了右派暴力事件,李濟平先生受到瘋狂襲擊,工廠被縱火焚燒,汽車被砸爛後用汽油燒毀,並且揚言:“活捉李濟平!宰掉李濟平!”形勢非常嚴峻。幸得愛國同胞的掩護和營救,他才免遭毒手,改名李安,躲過了風險。事後,我國政府組織對受害者慰問和救濟,濟平先生表示:“堅決擁護政府嚴正立場,維護我中華民族的尊嚴。國家對受害的同胞給予慰問和救濟是必要的,至於我的損失是次要的,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尊嚴,那就是最大的勝利。”他的民族氣節深得人們的讚賞和敬仰。
愛國愛鄉辦實業
李濟平先生在香港以滿腔的政治熱情,歡呼新中國誕生。但是民族資本家中有的人不理解黨的政策,都十分害怕共產黨。廣州不少工廠宣布歇業,有不少資本家把資本往外轉移。然而,針對這一情況,李濟平先生偏偏這個時候在廣州河南潘家祠新辦一間“一聯布廠”(後為染二廠),投資幾十萬港元,裝上最新電動織布機50台,委任陳錦坤為廠長。為了加強這間新辦布廠的技術力量,濟平先生特地從香港新華、聯華兩間布廠挑選幾十個技術熟練的師傅到“一聯布廠”工作。中共華南分局方方同志與朱光市長一起前往“一聯布廠”視察。方方同志對濟平先生說:“為什麼人家都害怕共產黨,紛紛把資本往外轉移,而你卻大膽投資新辦工廠呢?”濟平先生笑著回答:“我從1925年大革命起開始就認識共產黨,它是一心為人民的黨。共產黨挽救了國家,要振興民族,要振興國家,就要大家共同出力,我出點力是應該的。”方方同志和朱光同志被其愛國真情深深感動。1952-1954年間,他繼續擴大投資。人家說他“傻”,他卻說,“為著民生,為著振興祖國,我取之於香港,用之於國家和人民,這是我的本分。”1954年,廣州私營企業進行聯營改造,他愉快地帶頭,起到了推動作用。1955年,他的長子李亮宏高中畢業了。他鼓勵他在省內高一級學校繼續上學,學好本領,1961年因商務急需,李亮宏也到香港來,成了李濟平的得力助手。
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後,李濟平、李亮宏父子為振興家鄉實業,先後協助家鄉辦起了水電站、染二廠、製衣廠、興城鎮針織廠、興寧棉紡廠等,為興寧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
1979年,根據國內對外開放的政策,最先採取來料加補償貿易方法,供料給興寧染織二廠加工花格布100萬碼,執行結果,雙方獲利。接著便引進先進設備裝備該廠,計先後購進柴油機1台、抓毛機3架、全新織布機80台,從而使該廠生產能力大大提高,不到兩年時間,該廠不但還清了購機貸款,而且創匯400多萬港元。隨後又引進100多台全新的電動縫紉機和配件與地方合作經營製衣廠,對興寧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由於香港當局限制全新成套製衣電動縫紉機進口大陸,造成當年虧本。但自後數年生產發展形勢穩步上升,獲利頗豐。此外,協助城鎮辦起了有42台針織機的興寧第一間城鎮針織廠,在坭陂家鄉興辦布廠。與兒子李亮宏之好友劉宇新先生合作,投資購買120台電動織布機,協助坭陂在深圳辦綜合加工廠;與梅州港胞聯合投資購買電動織布機124台,為梅州地區興辦布廠。興寧向來織布業發達,但從來都是有織無紡,織布的棉紗,全靠外地輸入。濟平先生久有改變這種狀況之意,因此在1980年一經地方當局提出興建紡紗廠,就得到濟平先生的贊同。他們父子會同劉宇新、羅煥昌、伍肇仁、林尚聰等旅港同鄉組織公司,共投資210多萬港元(其中李濟平先生135萬港元)與地方合辦興寧棉紡廠,港方公司提供12000紗錠全套設備。香港《文匯報》為此刊登了《李濟平先生、劉宇新先生訪問記》,表彰了他們熱心桑梓建設的愛國愛鄉精神。
李濟平先生深深懂得一條真理,只有團結全體僑胞港胞一齊來熱愛祖國,建設家鄉,方能儘快使祖國繁榮富強。為了廣泛團結嘉屬(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八區縣旅居香港的各階層人士,溝通祖國與旅港嘉屬實業家的聯繫,李濟平先生與孫城曾先生等一道,繼承旅港嘉屬商會的光榮傳統,不斷健全組織,加強團結,先後五次組織嘉屬商會會員回國觀光,親自擔任觀光團團長,每次都有百位會員參加。由於極“左”路線的干擾,旅港同胞對國內政策諸多疑慮,李濟平先生總是多方解釋,甚至說願以自己的腦袋擔保回國觀光同胞的安全。正因為他言行篤實,恪守信譽,深孚眾望。所以他從52歲起,一直到70歲,整整18年他連選連任旅港嘉屬商會的正副會長。當他年逾古稀時,人們深為他的精神感動,一致推戴他為旅港嘉屬商會的榮譽會長。
熱心桑梓科教興邦
李濟平先生關心、熱愛桑梓教育事業遠自上世紀30年代末,抗日戰爭初期,他就捐贈1.5件棉紗(每件40包)給青蓮國小,用於修建母校校舍。1941年間又投資1500元光洋興建坭陂中學膳堂、廚房等。當地父老李超倫先生等每每談起濟平先生慷慨捐資辦學的感人事跡,均甚為讚賞。1978年,他又為青蓮國小捐贈1萬元維修校舍,充實設備。
改革開放以來,李濟平先生深深地理解實現四化必須依靠科學技術,而科技人才必須靠學校培養。教育事業是振興中華的百年大計,因此,他們父子決心在坭陂高沙嶺獨資興建濟平中學。這間學校自1978年8月破土動工至1981年9月29日落成,歷時3年,建築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占地近40畝,耗資600多萬港元。據悉,濟平中學是梅州市最早由一人之力獨資捐建的一間完全中學。濟平中學的創辦,為興寧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1983年,胡耀邦總書記來梅州視察得悉這一情況,曾在大會上熱情地表彰了李濟平,伸出大拇指一再肯定。
從1985年到1995年間,李濟平父子又做了一樁樁大事:1989年捐資50萬元興建教師住宅樓,為學校數十位教職員工解決了住房。1990年間又捐資40萬元,把青蓮國小全部改造為樓房式的新校舍,又為濟平中學、濟平國小設立獎教獎學基金50萬元。1996年濟平先生逝世後,李亮宏更是操心,年年回來了解學校的情況,慰問教師,1998年春宴請教師,與教師聚會,並贊助10萬元,用於裝備科學樓和作為獎教獎學基金。李濟平先生捐資興學的義舉,在梅州市旅外華僑同胞熱心桑梓教育、慷慨捐資辦學的百花園中,是一枝十分絢麗的報春梅。
李濟平父子除了對興寧教育事業作了巨大貢獻之外,還為家鄉其他方面的建設諸如醫療衛生、社會治安、外事僑務、社會民生等作出貢獻。
1996年8月14日,李濟平不幸病逝,終年88歲。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人們將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