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李海自幼酷愛文藝,常在自家園田裡練功,到村頭小樹林喊嗓。10歲時曾在鄉里登台演唱二人轉。
1970年,李海參加了康平縣文藝宣傳隊,曾演過京劇、歌劇。
1975年演出單出頭《畢業歸來》獲得成功,被調到鐵嶺地區文工團。
1976年調到鐵嶺地區文工團後和李靜唱一副架。曾經參加過《老兩口進城》、《八戒新傳》等幾十齣二人轉、拉場戲演出。他和李靜合演的《修房記》1978年參加遼寧省曲藝調演,獲表演獎。《一堂新課》參加全國文藝匯演。《姑爺登門》參加遼寧省文藝匯演。《修房記》在遼寧省文藝匯演中獲表演獎。他演出的二人轉《攀親家》1981年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北方片)獲二等獎。《看春花》在遼寧省文藝匯演中獲優秀演出獎。1984年他在拉場戲《雙叩門》中扮主要角色,進京演出時中國唱片社灌制唱片,《中國戲劇報》刊登了劇照和評論文章。他自編自演的二人轉《雲昌討飯》1986年赴北京參加全國曲藝新曲(書)目比賽,獲編劇、編曲、表演三項獎。1989年赴日本參加第三屆國際青年戲劇節,演出拉場戲《馬前潑水》獲節目集體銀獎。演出小品《三鞭子》獲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二等獎。
近年來,李海還參加了電視劇《劉老根》、《笑笑茶樓》、《正月裡來是新春》、《貴妃還鄉》等的拍攝,並在劇里塑造重要角色,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藝術特點
李海自幼酷愛文藝,嗓音高亢明亮甜潤,表演熱情樸實親切,塑造了許多憨厚、質樸的農民形象,受到廣大觀眾歡迎。
1987年李海考入瀋陽音樂學院乾修班民聲系深造。他嗓音圓潤、高亢、明亮。唱腔甜美、淳樸。表演熱情、樸實、幽默、自然。
記者採訪
李海要捐獻珍藏多年的老劇本、老照片
在鐵嶺文藝界,李海可算得上是老資格的二人轉演員。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李海和李靜搭檔,在東北二人轉圈內很有名氣,號稱“二李”。
日前,本報記者來到李海家採訪,為的是能淘得幾件“二人轉寶貝”,一幅照片、一冊老劇本或許都能成為本報徵集活動的珍貴藏品。 李海和李靜曾是趙本山的偶像。
李海原來是康平縣文藝宣傳隊的演員,在康平他便以二人轉為主打,憑藉一副好嗓子和不俗的外貌,很快就在縣裡嶄露頭角。1975年,他被調入到鐵嶺地區文工團工作。
這個文工團就是現在民間藝術團的前身。
從1977年開始,李海在二人轉的舞台上越唱越順,《看春花》、《報春花》,“二李”的名氣越來越大,他倆也是遼寧省二人轉“三架馬車”之一,在省內頻頻獲獎。
其中坐唱(二人轉的一種表演形式)《一唱新課》參加全國匯演,這成了李海二人轉生涯中的經典回憶。而那時,現在大紅大紫的趙本山還是開原蓮花鄉的一名業餘二人轉演員。趙本山後來多次說過,李海、李靜曾經都是他的偶像,當年他坐著拖拉機到鐵嶺看“二李”的二人轉,就像來看樣板戲。
總有一天人們會接納二人轉正戲
談到二人轉目前的狀況,李海對記者說,眼下商業演出的二人轉已經和傳統的二人轉大相逕庭了。甚至可以說,只能在這種純商業的表演中偶爾看見一點點傳統二人轉的影子。演員開場還是在“打場”,這點和傳統二人轉是相同的,可再往下就很難看到二人轉的唱腔,有的僅是那么一小段小帽之類的唱詞。
“有人說,現在的二人轉不是二人轉,而是一種‘匯戲’,‘匯戲’裡面無所不包,什麼雜技、相聲、小品、聲樂、流行歌曲等等,就是沒有正宗的二人轉。”李海表示,這也不能怪演員,不是演員不愛演二人轉正戲,而是觀眾已經很難有心情在劇場裡看一個多小時的大戲了。
“我估計若干年之後,大戲還能重新登上舞台,就像當年都愛吃精粉,不愛吃粗糧,現在粗糧倒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二人轉正戲,總有一天會被人們再次接納。”李海說。
我的老劇照、老劇本都可以捐獻
談到本次的徵集活動,李海拿出了自己和李靜當年的二人轉劇照,一張張泛黃的黑白照片,記錄著他多年的藝術生涯。什麼劇目獲過什麼獎,當時都到哪裡去演出,李海是如數家珍。
李海表示,自己多年來積攢了大量的二人轉劇本,只要是他演過的二人轉他都留下了劇本。李海帶記者來到他的書房,翻箱倒櫃地找起了劇本。記者注意到很多劇本是油印的。還有的劇本是手抄本。
“如果這些東西能派上用場,或者說是在博物館收藏,我想總比放在我家裡要強。”李海表示,本報和市文化局、鐵嶺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鐵嶺二人轉的實物不少,但還沒有系統的整合和收藏,許多東西都已經散失了,真是十分可惜。這次活動應該說能起到一個收集整理的“加油站”作用讓鐵嶺人真正了解自己家鄉的鄉土藝術,讓這些見證著遼北藝術歷史的二人轉實物和影像資料真正起到記錄歷史的作用。
(遼瀋晚報 記者 鄭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