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江[貴州省興仁縣營上村村委會主任]

李永江,興仁縣新馬場鄉營上村村民委員會主任。李永江1991年,被民眾選舉為村民委員會委員的李永江,從此就肩負起了全村致富的希望。

雲上村地處黔西南的深山區,地質結構複雜,岩石裸露,石多土少,亂石橫臥,石旮旯地占全村耕地80%以上,而且大多數分布在10—25度的陡坡地帶,土層薄、肥力低、水土流失嚴重,自然抗旱能力弱,過去糧食、經濟作物因乾旱而減產、絕收是家常便飯,農民辛苦一年收穫的糧食往往還不夠半年的口糧,包穀面飯、青菜辣椒水維持著村民們的生存需求,一碗普通的大米飯,在這裡都成了奢侈品。1992年,經過深思熟慮的李永江,在一次村“兩委”會議上提出劈山造田治理石漠化、發展糧食生產、儘快摘掉貧困帽子的構想,用他的話說就是:“雲上要發展,必須先解決糧食問題。”這個想法得到村“兩委”成員的一致贊同。但是要想改變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後觀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92年底,在李永江準備將劈山造田的構想付諸行動時,遭到大多數村民的反對,一些村民譏諷說:“想在石旮旯中造稻田,簡直是異想天開!我們要掙錢養家餬口,沒有閒功夫陪你們玩!”毫不氣餒的李永江挨家挨戶地做民眾的思想工作,最終爭取到10 多戶民眾的信任,終於打響了劈石造田的攻堅戰。10餘戶人家奮戰2個多月,終於在亂石叢中破天荒地摳出了9畝多稻田,種下了水稻。到秋收時節,李永江組織村民參加這9畝稻田的測產,測產結果為畝產稻穀650公斤,與原來種包穀最好也才200公斤相比,農民每畝增加收入1000多元,看到劈山造田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雲上村人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大家紛紛要求參加劈山造田。

看到民眾觀念的轉變,李永江心中又有了更大膽的想法, 1993年10月,他提出利用該村一個叫母豬籠的水源擴大開山造田覆蓋面的構想。沒有開山工具,李永江借父親的退休工資和5000多元積蓄購買工具給村民施工。在工地上,總能看到他領著村里百餘名村民奮戰的身影。他自己設計,組織民眾施工建成台溝5座,全長580餘米。

1998年,李永江被民眾選為村主任,工作更加辛苦了,付出也更多了。為了使已改好的土變田能及時得到灌溉,保證全村糧食增收,李永江用自家的房子作抵押,貸款1萬餘元買材料修建水渠,在工程完工後,沒有錢付工人工資,他將家裡養的1頭臨近產仔的母豬和1頭耕牛賣了,加上準備送孩子上學的2000多元錢墊付了工錢。就這樣,在李永江的帶領下,經過10年的打拚,雲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2年至2009年,雲上村農民年人均口糧由130公斤提升到630公斤,人均純收入由280元提升到2450元。

2002年至2004年,李永江被州、縣評為“坡改梯工程建設先進個人”;2000年至2003年,被州評為“十星級文明戶”; 2003年,被評為全省“十大傑出青年”;2005年,榮獲省級“勞動模範”稱號;2006年,當選為州人大常委會委員。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