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歷程
培育玉米良種是一項長期、艱苦細緻的工作,李愛洲廣泛收集本地玉米良種,進行分離自交,選育自交系良種。他連續六個冬春在玉米地里度過春節,不知克服了多 少次坎坷與失敗。
1984年終於引進選育成功一個玉米雜交新品種“麒單一號”。該產品抗旱、抗病、優質高產、適應性廣,在海拔553-2410米的各 類區域、土質種植,都比當地推廣品種增產,增產幅度達7-44%。
1988年通過曲靖地區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全省大面積推廣22個年頭受農民歡迎。
李愛洲2000年退休,患有糖尿病,老伴患肺癌(晚期),左半身偏癱,生活需要人照顧,他本來可以在家養病休息,安度晚年。但他不願放棄自己的育種事業,一邊照顧好妻子,一邊在三寶鎮租地三畝種植玉米選育素材和雜交試驗選育材料,繼續進行玉米新品種的選育。
2008年,在麒麟區越州鎮試驗種植152個玉米雜交組合中,李愛洲的“1409”新組合,實測實收畝產756公斤,較對照畝增120.9公斤,增產 16%。
2009年參加市級預試畝產936公斤,比對照增產21.3%,該組合植株矮壯緊湊,抗病活桿成熟,穗大軸細粒深,乾粒重375克,出籽率 87%,籽粒商品性好。
2010年,參加曲靖市區域性試驗和不同海拔地區的多點試驗示範,在本地越州、東山和陸良、羅平、馬龍、富源、宣威、會澤、麗江等 20多個點進行試驗,面積70餘畝。平均畝產750公斤以上,均比對照增產5-20%。“3809”號在越州畝產達1086公斤。
除成功地培育出“麒單七號”玉米良種外,還雜交繁育出七個玉米良種新組合。他正在向雲南省有關部門申報認定“麒單四號”玉米新品種。
創業成果
先後培育出“麒單二號”、“麒單三號”和“麒單七號”三個玉米雜交新品種。雜交繁育出編號為、“1099”、“1459”“2812”、“3809”、“3859”、“5910”、“7910”玉米良種新組合。
李愛洲在農業科技戰線上奮鬥了五十個春秋,不論是在職時或退休後,他矢志不渝,潛心研究和培育玉米良種,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農業科技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所得榮譽
榮獲國家、省、市、區政府和農業部門頒發的“長期堅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做出了成績”“為雲南農業科技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雲南省農業系統 先進工作者”
“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玉米新雜交種示範推廣星火獎”
“科學技術進步獎”等20多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