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峘[唐朝越國公]

李峘[唐朝越國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峘(?-763年),字不詳,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吳王李恪曾孫,吳王李琨孫,信安郡王李禕長子,賢相李峴的兄長。

志向遠大,品行端正。初任南宮郎,例封趙國公。楊國忠亂政,從吏部考功郎中出為睢陽太守。安史之亂時隨同唐玄宗前往蜀地,還任戶部尚書,改封越國公。

乾元元年,兼御史大夫,持節都統江淮節度宣慰觀察使。“都統”的稱號從李峘開始。乾元二年,宋州刺史劉展謀反,以淮南節度使率軍平叛,兵敗壽春,貶為袁州司馬。寶應二年,病逝於貶所,追贈揚州大都督。

人物生平

李峘志向遠大,品行端正。天寶年間,任南宮郎,在各官署任職十餘年。為父親守喪,哀痛傷身符合禮儀。守喪期滿,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趙國公。

楊國忠亂政,把不依附於自己的人都排除出朝廷以外任官。李峘於是從考功郎中官拜睢陽太守,以清簡為二千石最。不久,弟弟李峴出任魏郡太守,兄弟二人隔黃河主持郡政,都以治理有成而文明。

天寶十四年,入京聽候考核。時逢安祿山叛變,追隨唐玄宗前往蜀地,奔走在皇帝行轅以外的地方,授任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不久,官拜蜀郡太守、劍南節度採訪使。上皇在成都,健兒郭千仞夜裡圖謀造反,上皇登上玄英樓曉諭招降,他不聽從。於是,李峘與六軍兵馬使陳玄禮等平定了叛亂,並因功勞加授金紫光祿大夫。同時,李峴任鳳翔太守,輔佐唐肅宗;兄弟二人都為國效力。隨同上皇還京,任戶部尚書,改封越國公;李峴任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國公,兄弟二人一同受封國公。

乾元元年,兼御史大夫,持節都統江淮節度宣慰觀察使。都統的稱號,從李峘開始。乾元二年,宋州刺史劉展擁兵河南,圖謀造反,朝廷假意下詔拜他為淮南節度使,密詔李峘與揚州長史鄧景山將之消滅。那時劉展兵強跋扈,接受了詔書,就率兵度過了淮河,李峘、鄧景山抵抗,在壽春戰敗,李峘渡過長江退守丹陽,因此獲罪被貶為袁州司馬。寶應二年,病逝於貶所,追贈揚州大都督。由朝廷提供車輛,護送回京。

史書記載

《新唐書卷八十、列傳第五》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六十二》

家庭成員

祖先

高祖:唐太宗李世民,

曾祖:吳王李恪曾孫,

祖父:吳王李琨孫,

父親:太尉、信安郡王李禕。

弟弟

李嶧,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蜀州刺史

李峴,宰相、梁國公;夫人,獨孤峻

李峽;

李嵒;

李巒;

李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