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小白(1949— )(第十代李漁嫡孫), 李長白長子,著名旅美畫家。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後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留學。在 美期間,任 大紐約地區藝術家協會會長、美東花鳥畫協會主席、美國琴棋詩畫協會顧問、“小白畫院”院長。現定 居在南京,為南京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李長白中國畫研究所名譽所長、南京雲上文化藝術沙龍藝術總監、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使者。南京市市僑聯理事。曾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名古屋、中國香港、台灣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作品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獨創“壺畫配”獲國家專利和國家註冊商標。編輯出版《李小白工筆白描寫生集》、《李小白工筆花鳥》、《李長白、李小白山水·工筆花鳥·人物畫集》等美術作品集與工筆花鳥教科書十多部。
作品賞析
藝術年表
1966年——1968年就讀南京十三中--高中
1973年3月——1976年9月就讀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1976年——1977年在鎮江地區文化藝術館工作
1978年——1986年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工筆花鳥畫專業
1979年作品《鶯歌》入選上海—江蘇聯展
1981年作品《竹雀圖》由北京選中赴西德展出,被西德慕尼黑巴魯特藝術館收藏
1981年加入江蘇省美術家協會
1982年5月作品《朝陽》入選江蘇省美展。
1982年7月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1983年作品《葡萄熟了》入選江蘇省美展
1984年8月江蘇人民廣播電台專題報導“願為銀幕獻丹青”,介紹李小白的繪畫經歷
1984年12月:《新華日報》專題 報導“初露鋒芒”
1985年2月作品《和平頌》入選全國青年美展
1985年9月作品《晨曲》入選全國教師節美展。
1985年12月加入江蘇省年畫研究會
1986年5月:任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
1986年12月:《風流一代》雜誌專題頭版報導“閃光的年華,丹青之戀”
1986年赴美:在美期間,任大紐約地區藝術家協會會長、美東花鳥畫協會主席、 美國琴棋詩畫協會顧問、“小白畫院”院長。一直努力將中國繪畫藝術通過各種途徑推廣、發揚、光大、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1988年1月:美國舊金山“金門橋五十周年大慶”畫展,十多幅金門橋系列作品參展
1988年2月:在MEMPHIS CUSTOM FRAMING & ART 畫廊舉辦個人畫展
1988年5月:9幅作品入選紐約CAROLYN HILL畫廊畫展
1988年10月:成為紐約SUMMA畫廊的指定畫家
1989年:6幅作品入選“紐約法拉盛文藝協會”中韓印聯展
1990年:作品《清趣》入選海峽兩岸名家作品紐約聯展
1991年:作品《月荷圖》《清影》入選“轉變中的中國當代移民藝術家十二人紐約聯展”
1992年:作品《墨荷圖》等參加紐約聖約翰大學--中正藝術館“十人聯展”
1993年5月;紐約聖約翰大學--中正藝術館舉辦“李長白—李小白父子聯展”
1993年——1994年:與家父李長白先生在台北、台中、高雄舉辦李長白、李小白父子聯展。
2001年:獲21世紀發展協會頒發的“園丁獎”榮譽證書2002年:紐約法拉盛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2003年:由紐約市議員劉醇毅頒發藝術成就獎。
2003年10月:紐約協和畫廊舉辦李小白個人畫展。 2005年8月:中央電視台CCTV2《鑒寶》節目特邀專家;
2005年9月:南京電視台《愛濤頻道》專題報導
2005年11月17日——24日:江蘇省美術館舉辦“李長白師生(李長白、
李小白、李采白、李莉白、張曉星、江宏偉、孔六慶、張承志、周矩敏、廖軍、張桂貞)11人畫展”。
2006年江蘇電視台《玩家》節目專題報導畫家李小白;江蘇城市頻道《品味男人》專題報導畫家李小白;
2006年江蘇電視台《品牌故事》專題報導畫家李小白;江蘇綜藝頻道《走進江蘇》專題報導畫家李小白;
2006年冬:江蘇省南京美術館舉辦“清溪雅集第一回書畫展” 蕭平、李小白、李采白、李莉白、潘高鵬、楊遠威、吳元奎、蕭和、徐建明、孔六慶、湯知辛、於友善、莊天明、廖軍、張小星、 聶危谷、張興來、吳為山、李路平、尚可等20位書畫家.2007年6月30日:宜興美術館舉辦“李小白、孔六慶、尚可”三人行畫展。
2007年9月15日——21日:南京雲上文化藝術沙龍舉辦“工筆花鳥(李長白、李小白、李采白、張曉星、李莉白、孔六慶、江宏偉、姚新峰、袁牧)九人畫展“
2007年9月28日——10月14日:常熟美術館舉辦“中國畫大師李長白山水畫、清溪雅集虞山情”畫展
2007年底:宜興美術館舉辦“李小白百壺百畫配”展覽及“陳建平大師陶瓷藝術展”
2008年:江蘇省美術館“清溪雅集”第二回作品展
2008年11月16日—18日:第二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武夷山舉辦“李小白個人畫展、筆會及講座”
2009年3月24日——29日:南京—名古屋中日友好協會成立30周年大慶受邀舉辦“李 小白個人畫展及文化交流藝術講座”
2009年3月;南京影視頻道《文化南京》專題訪談(李小白談文化藝術點滴)上下集:總計40分鐘
2009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公園舉行東南亞收藏聯誼“品茗論壺”交流會及“李小白個人畫展”。
2009年——2012年:兩次被南京市政府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聘請為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使者。
2012年3月2日——10日:中國南京國際第十七屆梅花節中山陵梅花山舉辦“李小白畫梅”展。
2012年6月9日 :金鷹王府大街店8樓外賓廳墨海玩家舉辦李小白漫談藝術品收藏,小白壺畫配(小白畫壺);小寫意花鳥畫(成在畫外)交流展。
2013年2月2日:南京1865凡德藝術中心由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對外文 化交流協會、Map雜誌社共同舉辦“李小白漫談宜興紫砂茶壺與小白獨創壺畫配藝術知識講座”。
2O13年4月14日: 南京巿浦口區海院路90號熙龍山院Map雜誌舉辦“中國元素系列活動之中國荼壺與國畫大師李小白獨創「壺畫配」及中國繪畫漫談”。
2013年12月24日:南京秦淮區桃葉渡文化藝術館舉辦“李長白 李小白書畫 展 (小白壺畫配.青瓷交流)展”
2014年7月9日——31日:上海朵雲軒蘇州藝術館舉辦“李長白李小白父子中國畫聯展
出版專著
(1) 2004年8月; 中國工人出版社(書號:ISBN7-5008-3368-7/J
-276)出版當代著名畫家技法經典《李小白工筆花鳥》
(2) 2005年1月:蘇州古吳軒出版社(書號:ISBN7-80574-933-7/J.625)出版傳統國畫技法,當代名家傳承《工筆荷花睡蓮》
(3) 2005年1月:蘇州古吳軒出版社(書號:ISBN7-80574-934-7/J.626)出版傳統國畫技法,當代名家傳承《工筆牡丹芍藥》
(4) 2005年 5月:《中國花鳥畫》雜誌(書號: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2280;國內統一刊號CN33-1271/j)出版“中國工筆花鳥畫大師李長白和他的子女們”
(5)2005年第5期畫廊雜誌(書號:ISSN1000-4815)出版“獨創”和“有我”李小白的工筆花鳥畫藝術
(6) 2006年10月: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書號:ISBN7-80733-045-7/J-
661)出版 《花卉寫生構圖》(上下冊)
(7)2007年: 第3期世界藝術(國際標準刊號:ISSN1813-9361)出版“李家樣”.李家人
(8)2007年6月: 天津楊柳青畫社 (書號:ISBN978-7-80738-213-3)中國畫精品系列叢書《李小白工筆花鳥作品選》
(9)2008年3月:蘇州古吳軒出版社(書號:ISBN978-7-80733-156-8)出版工筆花卉技法一《芙蓉、杜鵑、月季、一品紅、玉蘭、繡球、虞美人、石竹、大理菊、牽牛花》
(10)2008年3月:蘇州古吳軒出版社(書號:ISBN978-7-80733-157-8)出版 工筆花卉技法二《工筆梅花 杏花 桃花(碧挑) 梨花 茶花 樹梅 水仙 菊花 曇花 天竺葵》(11)2008年4月: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書號:ISBN978-7-5305-3639-1)出版《李小白白描花卉寫生》
(12)2008年: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書號:ISBN978-7-5305-3591-2)《三魚圖 、粉彩情趣入選中國工筆花鳥畫精品集(上)》
(13)2008年: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書號:ISBN978-7-5305-3592-9)《鶯歌、月下小鳥、三魚圖入選中國工筆花鳥畫精品集》
(14)2009年1月天津楊柳青畫社(書號:ISBN978-7-80738-373-4)出版名家 白描畫稿系列叢書花卉篇(二)
2009年<<中國畫紫砂飄香.青花泛彩>>著名畫家李小白、李采白作品選
(15)2010年第2期新視覺藝術(書號:CN32-1738/G; ISSN1673-9914)出版李小白繪畫藝術的感悟
(16)2010年第5期家居世界(書號:ISSN1671-8593)出版了李小白的壺畫配藝術
(17)2010年11月上海書店出版社(書號:ISBN978-7-5458-0313-6/J-70)第三輯《美術博覽》叢書出版“李小白與李漁”
2012年《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小白畫梅》
(18) 2012年4月金陵暸望畫報(書號:CN32-1622/D)出版當代著名 畫家技法經典-李小白工筆花鳥
2012年南京城南歷史街區保護建設有限公司、南京李漁研究會聯合出品《小白壺畫配臻品精選》
(19) 2012年5月城市指南map雜誌(國內刊號:CN32-0053)介紹人物“李小白畫為心聲譜閒情 丹青門第承家學”
(20) 2014年8月565期讀者雜誌(書號 ISSN1005-1805 )介紹李小白作品
藝術見解
藝 術要發展,技術固然重要,但最後能作為成功者,那一定要在理念上有所創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優良傳統,是我們能進一步樹立新理念的重要因素。所謂新,就是表現同一事物,要和古人,現代人都有不同的情趣和意趣。要有個性,有獨有的方法風格,而風格方法,將隨著實物的變化,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豐富變化而變化.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要有不同文化的交流,要吸收不同,有益於自身發展的血液,要有勇於探索的精神才能走出新的道路。
繪畫藝術的感悟
——李小白
通過生活中的感受去發現自然界的靈感,觀念不同,對物象的寫生表現隨之也就有變化。我們不能光用傳統的技法來表現新的世界,由於在新的時代里,理念、觀念都有所變化,我們要用現代人的理念、觀念去表現對象,就必須要有新的技法來完善,不能一直用傳統的技法去套對象,如果那樣 的話,只能越畫越死。因為我們現代人與古人在各方面的感悟都有所不同,時代變了,繪畫理念與技法也應隨之而變,這樣才能表現新的時代氣息和景象,使作品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在具有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一定要面向生活、面向自然,在自然界捕捉靈感,我們的技法是為對象服務的,所以在看到一處美麗的景色或一叢艷麗花卉中,絕對不能用學到的傳統技法套對象,例如蓋房子打地基,傳統技法的學習,就如蓋房子打地基,房子要蓋的有時代氣息就需要有新的理念設計方案改建它,這樣才能與時並進,這樣才能使新桃換舊福。新技法是出於內心在觀察對象時而感受出的。如果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就需要在繪畫的基礎外去尋找、感悟,也就是我們現 在所提到的要成在畫外。要在各方面和繪畫藝術有關係的科目中去尋找、感悟。比如:在音樂、舞蹈、詩歌、文學、棋藝中都有這方面的因素,這就要看你怎么理解、感悟了,把它們的藝術元素通過自己的理解潛移默化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去。從古至今,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社會科學家能成大就者都是很全面的。比如我們中國的錢學森,他除了是傑出科學家和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火箭專家,他還有更多的愛好,熱愛音樂,他對音樂的造就很深….;還有達文西不但是位畫家、還是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等全面的人才。話說回來,一個成功的藝術家,首先要有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繪畫藝術觀念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教育理念上,有自己獨到的教育體系。在自己每張作品中都要能反映出一個主要的內容,呈現出一幅讓讀者感動的畫面。法國印象派的作品幾百年以來,為什麼至今依然那么鮮艷奪目,讓人感慨萬千呢?他的自然景色的表現,使人感到好像是昨天剛畫的,那是因為他的表現手法是產生於對象給他的感受,而抒發自己的心聲,藉此我希望學藝術的朋 友們能借鑑我對繪畫的理解和感受,多在畫外吸收些營養。豐富自己的繪畫技巧,用內心的感受和理解去表現自己想要表現的對象。一幅好的繪畫作品,首先打動觀者的是你要反映的內容並不是看到的技法,技法應是在一張美麗畫面背後呈現出的。如果觀者首先看到作品上的技法的表現,那就是用技法在套對象,沒有靈魂、沒有用心、沒有自我,那也只能成為一個畫匠。
我們的繪畫藝術與工藝美術是相輔相成的,在當今的社會裡,廣大民眾更需要的是工藝美術設計的提高和發展,作為一個畫家,有時間去畫些茶壺、瓷器等等,這些都會對工藝美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教育中,我覺得藝術院校應該多設工藝繪畫專業,以利於進一步普及和提高工藝美術的需求。當今那么多藝術院校都有國畫、油畫班,社會需要那么多人事嗎?在國外,藝術院校的專業繪畫班有一半左右都是老人在學習,他們是在圓他們過去沒有完成的夢。比如說,去年春天,我走訪了日本名古屋大學,名古屋大學藝術院系系主任荒木弘訓先生對我說:“我的研究生們出去後我都不知道他們能在哪裡工作,社會需要那么多畫家嗎?”。國外也有這等情況。工藝美術設計的培養,應該是當今院校培養人才重要因素。但是在培養的過程中,絕對不能走過場,一定要有優秀的師資、完整的教育體系,落實到每一門專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這個時代的、社會需要的設計人員。一個藝術院校的成功和成名,關鍵是否有批優秀的教師來培養學生。學校是以優秀教師組成的團隊,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生,才能享譽全國,甚至全世界。一個藝術家多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藝術為社會服務。在我回國的這幾年中,我整理了家父的繪畫教材,在全國及台灣省內出版社出版並發行了十幾本工筆花鳥教科書,這一切都是社會所需要的教材,目 前全國及海內各藝術院校和工藝美術單位都以此為版本。今後還將進一步努力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學習經歷、繪畫技法與學繪畫的同仁們分享,讓年輕人知道我們這條路是怎樣走過來的。
路是靠自己走出來的,一定從小就要有一個理想,不要把考試作為目標,不要成為考試的奴隸,現 在社會風氣急功近利,這樣是做不成大事的。要把心沉靜下來,要有理想和追求,要熱愛祖國和有愛心,要有新的理念和想法,有新的目標去追求,努力去做,就會成功。人生是個過程,每個不同的階段需要我們去完成不同的目標,讓自己去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就不會遺憾終生。
藝術評價
當代著名畫家技法經典——李小白工筆花鳥
在藝術創作上,循規蹈矩、淺嘗輒止、恃才傲物、隨遇而安者都不能走出自己的新路,也不會留有凝重的足跡。只有真誠的藝術追求者,擇一而從,窮其畢生的精力,方能形成獨有的藝術個性而成氣候。旅居美國的著名花鳥畫家李小白就是這樣一位醉心於工筆花鳥畫探索的虔誠者。
觀其畫,有一種撲面襲人的清潤、空靈、澄靜、深沉、聖潔和略帶神秘禪意的強烈氣息。這種清爽瑩潔蘊含了不濁不髒、不躁不火、不乾不濕又毫無浮華、甜俗之弊。這是畫家修養、氣質、品格的自然流露,又是善於藝術處理的結果。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是畫家獨特感受和獨特表達的高度統一,李小白的藝術貴在“獨創”和“有我”。
李小白出生於繪畫世家,又接受過高等美術院校嚴格的造型訓練,此後又多年在國外受到西方現代繪畫和理念的薰陶,因此他學養深厚、功力堅實、胸襟開闊、厚積薄發,使他的工筆畫,內涵與意蘊極具民族文化性格和民族氣質,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既區別西方又貼近現代。
為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念,畫家在技法使用上打破了常規界限,又避免了多種藝術語言結合的混亂,逐漸形成了自己新的繪畫程式和法度理念。他的作品取象單純、主題突出,格調清新、精勻雅淡,境顯意深、寓興抒情。創作中堅持表現生活特質的寫生,強調內心觸動的感受,以達到變自然美為藝術美的追求。
“背靠傳統,面向現代”是畫家作品形態的概括與定位。在他的作品中,擬人化的情操以及人性、人情味的注入,對花鳥草蟲生命的眷戀,在有生趣、有天趣、有意趣中丞層玄機堂奧,表達的是人對生態環境的關懷,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找到了與時俱進的契合點。
作者:賈德江(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社長,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
李小白畫壺
宜興紫砂在其歷史的進程中由於文人的介入,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紫砂陶器獨有的魅力和文人的喜好,在審美特點上趨向一致,兩者之間不斷溝通,互相激盪,使宜興紫砂在文化內涵和藝術層面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所謂“文人”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文化名人,另一種是書畫家,後者是介入紫砂的文人隊伍中的主力軍,中國的書法和繪畫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是中國文化中的主流藝術,而書畫家們在傳統文化上有著多方面的修養,使他們有能力、有興趣從各個側面、用各種方法介入紫砂,其中選擇最多的是用書畫藝術直接套用到紫砂壺上。
在當今“紫砂熱”不斷升溫的市場行情中,有些制壺朋友常常請一些書畫家在壺坯上或書或畫,以求“壺因字貴”;也有些中青年書畫家因書畫市場競爭激烈,選擇以紫砂為載體,側面出擊,以求“字以壺傳”。過於功利性的追求,這就往往難勉出產一些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式的應景之作。當然能沉下心來,花大力氣親密接觸紫砂認真研究紫砂的也大有人在,李小白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小白先生出身於工筆花鳥畫世家,著名畫家李長白老師的長子。早年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留校任教,不久留學美國。在美國20年,舉辦畫展數十次,並擔任過大紐約地區藝術家協會會長,我在南藝學習時,其父李長白老師曾教過我們的工筆花鳥畫,李家父子的工筆花鳥畫優雅清麗,充滿詩意,和那種刻板精細的“工藝畫”實在有天壤之別。
小白先生雖然以三礬九染的工筆名世,但在赴美之前他的輕鬆俏麗的小寫意在江蘇畫壇已較有名氣了,20多年的海外生活和人生歷練,使小白的畫風已臻成熟,所謂成熟,就是真正找到了個人獨有的表現方式。有的人老辣,有的人秀逸,只要是出於個人氣質和學養的自然流露就是一種成功,勉強做作,歷來是藝壇大忌。熟悉李小白的人再看到他的畫,馬上就可以對號入座,自然、空靈,爽利、脫俗這就是李小白,這就是以深厚的造型能力和筆墨功底為背景的李小白,沒有一點裝腔作勢,沒有一點故弄玄虛,這是對藝術美真正領悟以後的自在表達。
李小白前年來宜辦畫展,較多地接觸了紫砂藝術,竟迷上紫砂。 他前後八次來宜,每次都在宜興工作室工作將近一個星期,每天埋頭工作十多個小時。來前都在南京畫好冊頁,再到宜興將冊頁上的畫移植到紫砂壺上,並和多名擔任陶刻的青年工藝師反覆推敲,傳形傳意,並達完美。
100幅畫和100把壺都已完成,將中國畫和紫砂壺珠聯璧合一體表現,更使藝術升華。相得益彰、不可複製、只可偶得的藝術真品,是收藏的一種上佳之物。
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紫砂的熱愛,李小白意猶未盡,我們熱切地期盼著他的新作再為紫砂文化增光添彩。
作者:湯鳴皋(國家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
妙手繪國魂
春天來了,走進梅花山怡然賞梅,細品小白精湛的梅花圖,樂事也。
梅花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栽培的歷史,梅花列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是正月報導春的訊息的花王,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詠梅的詩篇墨寶。
細細品味小白的梅花圖,就會被獨特的梅花精、氣、神所打動。小白愛梅、探梅、賞梅、寫梅、詠梅,他筆下的白梅、紅梅、綠梅……或傲然挺立,或婀娜多姿,或凌空橫斜,形象地展示了“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宋·陸游)的品格和風采,自然地體現了“玉雪為骨冰為魂” (宋·蘇軾)的品性和風骨,生動地再現了“羞同桃李媚春色,敢與葵藿爭朝歌” (宋·朱熹)的品質和風姿,豐富地表現了“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元·王冕)的品德和風采,和諧地凸現了“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的博大胸襟和風範,彰顯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文化主體精神。
細細品味小白的梅花圖,就會被他獨到的生命體悟的韻律所感染。小白是大名鼎鼎的李漁第十代裔孫,是當代國畫大師李長白的長子。他早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留校任教,不久留學美國,在美國20多年,他的生命經歷和閱歷多姿多采。藝術是生命的審美表達,小白的梅花圖寄情寓興,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自然清新的物境,是抒性、達性、寫意、傳神的情境,是蘊含豐富深邃人生哲理的悟境,是飽含對宇宙生命和自身生命雙重感悟、令人遐想的意境,是他心靈人格的真實寫照,但已經不是自賞、自憐、自惜、自嘆,帶給人們更多的是自尊、自信、自強、自覺。
細細品味小白的梅花圖,就會被他獨有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小白的梅花圖凸顯了別具一格的自然空靈、爽利脫俗、優雅清麗、詩意雋永的藝術風格,柔中寓剛,剛柔相濟,彰顯了中華藝術特有的書卷氣息、文人風骨,這正與梅花精神融為一體,令人開啟心靈,陶冶性情,獲得美的享受。
春天來了,走進梅花山依然賞梅,細品小白精湛的梅花圖,沁人心靈、根植腦海的是國魂。
作者: 高以儉(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報導
初露鋒芒
文/周和生
風光秀美的湖面上,莫愁女與徐公子一葉扁舟,游湖採蓮,她被公子真情所動,取出自繪《白荷圖》香扇贈與公子。畫面清秀淡雅,花豐葉茂,那白淨的荷花在綠葉的陪襯下亭亭玉立,仿佛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藝術烘托出莫愁女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心靈,也顯現了徐公子那“你本是芙蓉身高潔,我願做花葉伴身邊”的誓願。--這是越劇影片《莫愁女》中一組感人鏡頭,作為道具的《白荷圖》出於何人之手?話還得從頭說起。
兩年前,南京電影製片廠開拍《莫愁女》需要《白荷圖》扇面。該畫原已請人畫了,只因導演要求較高,提出重畫。這時有人給他推薦南京藝術學院青年教師李小白。小白反覆研究了影片的主題和莫愁女的性格,構好草圖後又根據導演要求多次修改,最後熟絹扇面上以工筆粉彩方法表現,前後共畫了三個星期。導演看了非常滿意,隨即又請小白為影片畫了兩幅工筆重彩、艷而不俗的《雙鳳圖》扇面。
李小白對藝術有篤實和執著的追求,赤日炎炎的盛夏,他去海南島寫生熱帶作物,讓木瓜、可可豆、鳳梨成熟在他的速寫本上;數九嚴寒的隆冬,他上梅花山,寫生凜寒欲放的紅梅。他還去牡丹之鄉山東菏澤搞過創作。因為駐地與牡丹園較遠,他帶著乾糧早出晚歸,一畫就是一天。八一年《佩劍將軍》在寧拍攝,演員尤麗華舉薦小白為影片畫了兩幅工筆粉彩的仿古立軸花鳥,這兩張圖都是黨組織聯絡地下工作者的信號。畫幅上丹頂鶴雲天翱翔、舞姿翩翩,與兼工帶寫的青松互為映襯,一派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一般仿古畫的底色是以赭石加墨烘染,亮度不足。而小白以紅茶煮濃汁,在熟絹上渲染數遍,使底色在暗紅中發亮,既不失仿古的效果,又有陽光輝映的感覺,使仿古畫反映出“黨指向哪裡,地下工作室就戰鬥在哪裡”時代新內容。
由於李小白兢兢業業,近幾年,江蘇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先後出版了他的工筆作品集。他的寫意花鳥畫《竹雀圖》曾赴西德展出並被該國收藏。他還在南藝舉辦過個人習作畫展哩!
新華日報--1984年12月14日
江蘇人民廣播電台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丹 青 之 戀》
---特邀記者柳之琪
1982年陽春三月,大西洋的暖流給慕尼黑送來一片蔥綠,使這座歐洲文化藝術之城增添了異彩,顯得更加迷人。在巴魯特藝術展覽大廳里,正擠滿了人群。他們來自倫敦、巴黎、波恩、維也納、哥本哈根、羅馬等地。他們到慕尼黑不是來春遊,而是來觀賞中國的國畫藝術。中國國畫藝術展覽在慕尼黑開幕了,使這座藝術之城春色更濃….
西方的“畫迷”們在仔細的品味著《竹雀圖》這幅畫,那飽滿而又誘人的構圖,那絢麗熱烈的色調,強烈地感染著人們。這幅《竹雀圖》水墨淋漓,動靜揉和,令人心曠神怡,這是自然和人的交融,情和美的結合。“畫迷”們在畫前頻頻點頭稱讚,感謝中國藝術家們為他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這幅《竹雀圖》出自南京藝術學院青年國畫教師李小白之手。他今 年才3 0多歲,藝術生涯已有1 5年了。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繪畫藝術。最 近,他的優秀之作《晨曲》參加國際和平年的畫展,《新華文摘》、上海美術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連續刊登了他的十幾幅作品。他的《春江花月夜》、《牡丹燕子》、《萬紫千紅》、《勝似春光》、《葡萄熟了》、《和平頌》在全國和省青年畫展上受到觀眾們一致好評。去 年,他被選為江蘇省青年聯合會會員、美術家協會理事。南京藝術學院為他舉辦個人畫展。
李小白少年時代是南京市少年足球隊隊員。中學畢業後,他到句容縣農村插隊落戶。艱苦的農業勞動,沒有使他放棄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因為他能歌善舞,所以哪裡有李小白哪裡就有歡樂。在他的帶動下,插隊知青們單調乏味、苦悶的生活變得活躍而富有情趣。有人為他嘆息說;“小白是株好苗子,可惜生不逢辰,只能黃土地里拿鋤頭呵!”是生不逢辰嗎?李小白不相信,他認為藝術的追求,要從艱苦的生活里開始。他不願意讓自己閃光的年華,在悲哀、感嘆聲中度過。
他的丹青之戀,正是從他辛勤勞動,流過汗水的田野上開始的。李小白剛剛放下鋤頭,擦乾身上的汗水,他就拿起了畫筆在構思畫畫了…..
呵,親切的鄉土,綠色的嫩芽即將破土而出,朦朧的月光下,犁溝隨著夜的降臨,在田野上延伸……
呵,親切的鄉土,我播下了生命的種子,星星為我拉犁,露珠為我潤土,溫柔的鄉土呵!你是我畫中的情人….這些景色在李小白鄉村寫生中生動展現出來。
對於拓荒著,土地是母親,依靠母親的乳汁得到無盡的滋養,對於繪畫藝術的追求者,這裡是源泉,只有對它愛的真摯,才能繪製出最感人的畫面。李小白的農村速寫和寫生,為他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素材。
他的丹青之戀是那樣執著,那樣痴情。他忘了生活的艱辛和坎坷。苦幹一天,最多能拿幾角錢,他捨不得吃,更捨不得穿,就捨得去買宣紙、畫筆和水彩。插隊的夥伴們空閒時抽菸、喝酒、打撲克牌,而李小白卻拿著畫筆對著小雞、小鴨、飛鳥、小花小草、樹林…..只要能入畫的自然界的生命,他都仔細觀察著,俯臨著,從容的把這一切納入他的畫面,以抒發自己的胸懷。田園的風味,深邃的意境,李小白在探索著:怎樣用畫筆的感染力觸動著人們的心。
無奈在那個文化遭到摧殘的年代裡,畫筆能打動誰呢?反遭到冷嘲熱諷,夥伴們說:“李小白是個‘呆子’”,”將來等著吃西北風吧!””和他老子一樣進牛棚!”
他太熱愛繪畫藝術了,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他的丹青之戀….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3年,李小白經過上下三次考試終被錄取到南京藝術學院學習國畫。在名師的培養和指點下,他開始了新的攀登,他在陳大羽先生的指點下,認真學習怎樣把花鳥畫畫活.在沈濤先生的指點下,學習各種工筆人物畫技法。在家裡他常常從晚上九點畫到第二天二三點鐘,在炎熱的夏季,他不顧蚊蟲叮咬堅持作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同樣繪畫中藝術的美,也只有從勇於探索和辛勤開拓中才能取得。李小白這次有著深切的體會,他認為美術創作貴在創新,要創新就要苦鬥,不經歷艱辛困苦是繪製不出好的畫來的。
盛夏,他背著畫板去海南島寫生,把椰子樹、鳳梨、可可豆等都畫入他的速寫本上,數九嚴寒的隆冬,他在梅花山上,對著凌寒欲放的紅梅寫生。他常常帶著乾糧早出晚歸,在大川奇峰中汲取自然界的形態、公式、色澤、氣氛等。
為了畫好參加國際和平年畫展《晨曲》中初升的太陽,他背上畫框一口氣爬上了泰山峰頂。面對著跳躍而起的一輪紅日,握筆凝視。他靜靜地站在那裡,沒有信手落筆,在默默地構思布局,一筆一划的畫下去。在《晨曲》這幅畫裡,人們看到幾隻鴿子迎著太陽在藍天中展翅飛翔,他給人們嚮往和追求,他把生命的美和自然的美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看了這幅畫,好似在彈著一首抒情詩,他把觀賞者帶到了情趣盎然的境界。
1979年,李小白調到南藝任教,他除了給國畫專業的學生講授好工筆畫課程以外,他還用自己的畫筆為電影藝術、舞台藝術服務。1981年,《佩劍將軍》在寧拍攝,他為影片畫的兩幅工筆粉彩的仿古立軸花鳥圖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效果。為了探索和追求繪畫藝術美,李小白十分重視對生活的積累,這些年,他捨得沉在生活里,跋涉於煙嵐山川之間,充實豐厚的生活底子。李小白常講自己幾幅滿意的作品的繪製是廣闊的社會與生活給了他的畫筆與生機和活力。
一筆一划流露出萬象之美,也流露出畫家的人心之美。李小白繪畫一件成功之作常常不是畫一張,而是三張、五張、十張、二十張的畫。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在對藝術美的探索和追求上,他算的上是一個不知疲倦的長跑者。
他的父親,李長白先生著名的國畫藝術家,老人已經七十四歲高齡了,他常常教育兒子要記住這句話:“外師造化,中的心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藝術創作應以生活為基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對事物繪畫的熱愛和感受是創作的靈魂。
李小白記住父親的教導,他除了在繪畫藝術上努力下功夫以外,還閱讀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只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才能表現出繪畫藝術的真、善、美。
實踐證明,只有基本功紮實又具有豐富的藝術修養的畫家,才有可能推陳出新,畫出內涵深邃的作品。李小白正在這兩個方面繼續奮鬥。他除了向國畫界的老前輩求教,學習他們傳統的筆墨技法以外。還廣泛的涉獵印象派、現代派等西方藝術。最 近,他臨摹了《朝元仙仗圖 》這張唐代藝術的神品,這幅畫有八十七個人物,人物的神采各異。李小白從不把臨摹當成照葫蘆畫瓢,而是當成再創作,在臨摹過程中,把人物的面部表情更神化了。
今後,他準備用更多的時間面向生活,接近民眾,踏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準備經過長期的奮鬥,創作出大量符合時代思潮的工筆畫,李小白在談到以後的打算時,他告訴記者:有機會他將自費到羅丹的故鄉,到米開朗基羅的故鄉,到達.芬奇的故鄉,到那些藝術人才薈萃之地去留學。像徐悲鴻,劉海粟那些前輩畫家一樣學成歸來,為國家為民族繪畫藝術增添光彩,在談到以後的學藝道路時,他說:“我牢記住這樣一句話:“借鑑前人,吸取西洋”,這樣才能使繪畫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學海無涯苦作舟“,祝願李小白在今後前進的道路上留下更新更美的足跡。
畫為心聲譜閒情 丹青門第承家學
作為李漁的第十代裔孫,他曾經為理想而羈旅美國二十餘年。他穿梭於中國和西洋畫法之間,遊走於傳統和現實之間。多年的錘鍊,他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技巧已經日臻成熟,並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不落窠臼,清新雅致;色彩明快,筆墨細膩;極富情調,寓意深長。如今,他重返祖國,回歸石城,著書作畫,為重塑芥子園品牌和傳播李漁文化而奔走。 從長江路九號的電梯出來,驚喜的聞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味,仿佛在給我們指路。恩!一定是這裡了,循著這個味道,我們很順利的找到了李小白先生的寓所。原本想像的屋子應該是裝修精美考究的,然而走進屋內,看到的布置更像是一個工作室。簡約,乾淨,一桌茶壺,一地花瓶,一張畫台,一張躺椅,如此而已,這就是他的生活寫照,能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家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和處世風格。
通過見面的寒暄,我們感覺到李小白先生是一個謙遜和藹的人,這立馬讓我們拋開了拘束。這樣的交談無疑是輕鬆,愉快的。
看到屋內這么多古色古香的東西,話題也自然從他最近的工作狀態引開,李老師幫我們沏好了茶,便開始娓娓道來。
洞悉人生,感悟時代
回國後,他迷上了品茶,練起了拉丁舞,專攻小寫意繪畫,並關注藝術品市場,開始在瓷器和茶壺上作畫。中國著名畫家范曾曾在某期央視節目裡稱“市面上99%的范曾畫作都是假畫。”李小白先生笑著說他也深諳此行業之道,他暗示了藝術品市場存在“忽悠”的亂象。因此,多年來他始終恪守不賣畫的原則,有一種“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作風。
從藝術品市場自然而然談到了我國的教育,他一語中的的提出了這樣一個論斷:“我們國家歷來很重視教育,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不缺技藝,但是缺理念,這個理念就是:培養的人才到底是為什麼服務的?”不可否認,當代的教育有一定的弊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和“擴招”制度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束縛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迷失了方向,這和西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大相逕庭。
“齊白石只需要一個,吳昌碩只需要一個”,李老師意味深長的說道。這一句話啟發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千人一面的風格經不起歷史的推敲,很難為後人推崇。
當然,這些感悟依然不會減淡他對藝術的熱情,不會減淡他對祖國的熱愛,他提到:“畫家都是和時代分不開的,不可能脫離這個社會,我的父親當年作畫都能和時代相結合,把民族大義加入了進去,飽含了他對民族團結、祖國繁榮的美好願望,我雖然趕不上我父親的造詣,但是也希望能為國家做一點事。”
紙上韻律,凝聚筆端
前不久,南京梅花山舉辦一個展覽會,邀請到他作畫,要求以梅花為主。這樣的主題其實很簡單,但是如何突顯自己的風格是他一直講求的原則。李老師說:“如果我只是單純畫一種梅花,那么只要畫一張就夠了。如何要表現出我自己的風格?我在畫之前都會去想如何畫?我會先研究古人是如何表現梅花的,但是如果我依葫蘆畫瓢那就不是我自己的,那只是單純的展示技法,這不是一幅好的作品。我的父親也教導我,繪畫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東西。”
李老師展示了他最近的作品,每一幅、每一筆都飽含他的匠心。他從小酷愛運動,最 近在練習拉丁舞蹈,極富動感和節奏的拉丁舞啟迪了他的創作靈感。“我會在畫裡融入舞蹈和運動的元素,我會畫一些燕子、麻雀、小魚作點綴,增加情調,再運用西洋畫法色彩明快的技法,就賦予了這些小動物活靈活現的感覺,畫出來的東西熱鬧了,有節奏感和韻律感了。”
他的作品兼得中西方繪畫理念的薰陶,筆法嫻熟不拘泥於技法,風格既民族而又現代,質樸大氣,意境積極向上,富於生活氣息,充分反映出他開朗爽直、隨心所欲、灑脫不羈、愛憎分明的真性情。
信手翻開一頁他的作品,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立體的、靈動的自然畫卷,而不是僵硬的,平板的技法堆砌。
“技法是為對象服務的”——這個要領一直貫穿他創作的始終。“如果我們一眼能看出技法的痕跡,而沒有加入自己的感悟和生活的氣息,那這幅畫就是一幅失敗的話。創作不能依葫蘆畫瓢,依葫蘆畫瓢,那你被他俘虜了,如果你能在古人或者大師的基礎上改,那你就了不起啦!同樣,學習、工作也是這個道理。”
美國履痕 往事鉤沉
1986年,一個重要的決定改變了他人生軌跡。當時的李小白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他在業界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其父李長白先生也有心栽培,但是他卻萌生了出國深造的念頭。“當時的中國處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還不是很發達,我很想出去闖闖,純粹是為了鍛鍊和體驗的。當初,我父親不是很贊成,但是母親很支持我的想法。我認為,出去走一趟,會學到很多西方的理念,在那種環境下,才能出真本事。儘管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知道我想要什麼,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於是,他懷揣著僅有的500塊美金只身前往美國。那裡的生活費一學期是6000美金,而且學生是不允許打工掙錢的。所以,如何生存成了他要思考的問題。他懂得利用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興趣為自己開拓前途。美國學生喜歡虎,於是,他就在廣場畫老虎、花卉賣錢,賺得了他在美國的第一桶金。很快,他又找準了定位和人群。在美國,有大陸同學會和台灣同學會,於是他又和同學會建立聯繫,教台灣同胞們學繪畫和打太極拳。這一系列想法使得他如魚得水般的在美國有了立足之地,很快,他不僅獲得了一份職業,還在寓所開辦“小白畫院”。
“不可否認,去美國之前,我在國內確實學到了很多受用的知識和技能,劉海粟、陳大羽等大師的確教了我很多東西,這讓我在去美國之後能夠很快運用,這也是當時的教育和現在的教育的一個區別。現在的學生如果去美國,能賺錢么?”
一壺配一畫 筆墨勾染綻閒情
金陵晚報慢新聞記者: 施婷婷
本期嘉賓:李小白
職業:旅美畫家
今日慢分享:人生,總是在不經意間為你積蓄著後期發展的能量,你抓住了,你的未來可能就會因此而多增加一份成功的助力。——李小白(旅美畫家)
一把紫砂壺,一幅寫意工筆畫。
一支毛筆,一杯清茶。
坐在滿是紫砂壺胚的工作檯前,李小白左手扶壺,右手執筆,在壺胚上細緻地勾畫著。轉眼間,壺胚上的畫作便綻放開來。一幅畫配一把壺,畫上的畫的內容與壺上的構圖氣息完全一致,這就是小白獨創的“壺畫配”特點。
畫壺的時候,小白總是讓心情愉悅。“我不開心的時候,絕對不畫畫,更不會畫壺。畫畫,最能表現畫家的內心感受,你的心情如何,你畫出來的作品就會帶著同樣的情緒。我希望看到我作品的人,都能開心些,看到我表現的畫面都有真善美的感受,而不是滿心的淒風苦雨。”
獨闢蹊徑創作“壺畫配”
為什麼會獨闢蹊徑去畫壺?2006年,小白從美國回來,在宜興辦過畫展,無意中接觸了紫砂藝術,竟迷上紫砂。在藝術交流中,突然讓他蹦發出“壺畫配”的靈感。“一張畫配一把壺,壺上面的畫與紙上的畫無論構圖和氣息都是一樣的。”這無形中把壺和畫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品牌。小白說,當時的靈感出自於毛主席語錄:“以農村包圍城市,借鑑發揮的。這個形式從未有人組合表現過,要么單純畫壺,要么單純繪畫。在美國生活了20年,回國後,小白髮現,很少有人了解他,因此他把這看成是他在國內繪畫界重新發展“突圍”的一種方式。
在創作壺畫配時,小白會先畫出所有的冊頁,再將冊頁上的畫移植到紫砂壺胚上。“把一幅平面畫,畫到圓的壺上,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桃葉渡文化藝術館內,小白在《李長白 李小白書畫展》的隔壁會客室內,娓娓道來,“用筆輕重非常重要,用筆太重,胚上會留下大色塊,用筆輕了,就會感覺浮在上面粗細不一。畫壺,一定要非常流暢,‘氣貫神連’。”
除此以外,畫壺還要選擇面相對較大的紫砂壺來表現,要有地方讓你施展。“當然,將冊頁上的畫轉畫到壺胚上,也並非完全照搬。我們平常在紙上作畫時,一般都是方形紙張,但壺是圓的,如果死板地將畫從方的紙上照搬到圓的壺上,有時會出現畫面上某一部分不協調。因此,有時需要進行適當處理,讓壺畫配完美協調。在壺畫配創作的過程中,他還會多次和擔任陶刻的高級工藝師們反覆推敲,把繪畫中的筆墨關係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壺面上,讓壺和畫傳形傳意,並達完美。
與年少時在句容工藝美術廠畫鴨蛋、貝殼分不開
畫壺不容易,但小白從畫第一把壺到現 在,畫了有千把紫砂壺,他從沒失敗過。小白將此歸功於自己年少時畫鴨蛋的經歷。“文革”時,為了謀生,18歲的小白下農村插隊期間在句容工藝廠畫了半年多的鴨蛋、貝殼畫,在小小的鴨蛋、貝殼上用毛筆畫山水、花鳥,一天要畫差不多10個鴨蛋。“畫鴨蛋和畫壺,在原理上是相通的,都是在圓的載體上畫,但又有稍許區別,畢竟蛋殼要比紫砂壺脆弱得多,面積也小。如果用畫鴨蛋的方法畫壺,壺上的畫就更好表現了。
對小白來說,畫一把壺,並不需要太長時間,往往20多分鐘就能完成。“有一次,幾位外國友人看了我現場畫壺的過程,都覺得不可思議。可是,若沒有我四十多年的積累,又怎么可能在短短一二十分鐘畫出這樣的作品呢?如果沒有我年少時畫鴨蛋的經歷,又怎么會有現在畫壺的順利呢?”
人 生時刻為未來積蓄能量
這一點,小白深有體會。年少時,小白熱愛舞蹈並在舞台上表演多年,這些年來,他也一直在把舞蹈作為鍛鍊身體的一個項目,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既享受了音樂舞蹈,又增強了體質。“我在想,藝術的發展需要成在畫外,在繪畫以外的生活領域裡尋找源泉,能不能把我的舞蹈也融入畫裡呢?”在感悟中說做就做,漸漸地,小白畫作中的鳥禽有了鮮明的特色。“我常常畫一些燕子、麻雀、小魚增加情調,在表現的手法上融入了拉丁舞的因素運用西洋畫色彩色調的關係和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賦予了這些鳥禽游魚活靈活現的感覺,畫出來的東西就生動可愛了,有節奏和韻律感了。
小白說,他到現 在,都覺得成長中學到的任何東西都是有用的。“因為你的未來很可能就會用到這些東西。正如藝術,不是說你只會畫畫,你就能成為‘大家’,真正的‘大家’,往往各方面都有所涉獵,甚至非常優秀,只有這樣,他才能將生活的氣息、藝術的表現以及自己的感悟融於一體。如果只是依葫蘆畫瓢,那只能成為畫匠。繪畫藝術的標準其實只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畫像它;第二個階段是畫的真像;第三個階段是運用中國畫的筆墨關係畫出它的神韻來。要做到第三個階段就不光是技巧能解決的,需要生活中的歷練感悟,在繪畫以外的生活體驗中吸收與繪畫有巧妙關係的因素融於繪畫中去,形成自己的風格和面貌,與古人與當代的其他藝術家在繪畫的風格中拉開距離才能成為德藝雙馨的大家。”表現真善美是一個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