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級農藝師。1966年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遺傳育種專業。現任職於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育種室副主任,中國農學會會員,廣州市農學會理事。
主要業績
1971-1981年在湖北省陽新縣農科所任農藝師、副所長期間,選育出陽科早1號、廣四選早2、竹蓮矮選6、南育1號及陽科晚1、2號等水稻品種,其中陽科晚1號在1979年獲湖北鹹寧專署科學大會獎。同時,為該縣培訓出一批雜交水稻繁殖、制種技術骨幹,對制種基地的建立和雜交水稻的推廣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81-1984年主持陽新縣農作物區劃組期間,撰寫了《陽新縣農作物區劃報告》、《楓林公社調整農業布局調查報告》和《關於發展陽新縣水稻生產問題的探討》等文。1985-1986年援外,在非洲薩伊共和國中國農技組任專家期間,向薩伊合作者交流傳授稻作栽培和良種繁育技術,為增進中扎友誼作出了一定成績。1988年調回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負責新技術組工作期間,參加了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負責新技術組工作期間,參加了廣州市農業區劃辦的效縣農副產品商品基地建設現狀調查,撰寫了《廣州市效縣糧食生產現狀與展望》、《廣州市郊縣糖蔗生產調查報告》和《廣州市花生生產調查報告》等文。在主持光溫敏二系雜交稻開發利用的研究中,除育成安早75S及穗科S1、2、3號等溫敏型核雄性不育系外,還育出穗科占831、穗科占911、重科占981、穗貢1號黑糯和穗香1號等一批優、高、抗、特水稻新品種,其中穗科占831已於1999年1月和7月分別通過了廣州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和廣州市科委科技成果鑑定。其他品種進入區試、中試和開發階段。曾先後在《湖北農業科學》、《廣東農業科學》和《雜交水稻》等刊物上發表了《釀熱溫室育秧試驗簡結》、《兩用核雄性不育系在廣州地區育性轉換特性的研究初報》、《兩系法品種間雜種優熱的初步研究》、《早稻拋秧高產施肥技術研究》、《晚稻拋秧高產施肥技術研究》、《穗科占831的選育及栽培技術》和《利用光(溫)敏核不育系開展水稻常規品種的選育》等論文近10篇。業績已載入《中華驕子》、《中國專家人才庫》等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