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青[高級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李子青,男,江西省吉安市人。高級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美國紐約攝影學會高級榮譽會士。早年任國家通訊社-新華社記者、編輯。是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照片剪貼》這一報刊宣傳新品種首創人之一。

人物簡介

李子青作品 李子青作品

李子青是背著新聞相機多次冒險闖入青藏高原、崑崙山、長江和黃河源頭以及荒原大漠,最早揭開這塊神秘面紗的記者之一。也是我國拍攝大型野生動態和生態環境最多和最早的動物攝影家之一。他有30多幅攝影精品入選“國展”和“國際展”,並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其中《唱花兒》榮獲1963年“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榮譽獎。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攝影評論100多篇,共30多萬字。

生平經歷

1959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學會(後改為“協會”),為美國紐約攝影學會榮譽高級會士。

作品:黃山雪

1949年入伍,14歲在軍中對攝影開始發燒,結果燒出了一個喜愛的職業;燒出了一個謀生的飯碗;燒出了一個表達方式;燒出了一個畢生的追求。

1956年調任北京新華總社,新疆和青海等分社記者、編輯。

1996年在江西畫報社離休。

成長

李子青 李子青

他師從我國老一輩攝影家張印泉、鄭景康、陳正青和袁苓,博採眾長。他在新華社總社作記者和編輯時,長期兼任報刊研究和對新華社攝影評論與評比工作,這是新華社開創並由他首任負責的一項全新的旨在推動和指導攝影報導的一大舉措。他的攝影言論觀點鮮明、精闢入理,很有見地。他的論文樸實無華,天馬行空,高瞻遠見。

他在那個“左風”盛行的時代,利用工作之便,旗幟鮮明地著書立說,為張揚風光照片的審美功能;為在國內創立攝影門類的新品種——風光小品的合法地位,詮釋並開拓攝影藝術的朦朧美的系統理論,這在當時是需要有點勇氣和骨氣的。

他在上世紀60年代由獻身精神所驅使,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孤身深入到青藏高原的長江和黃河源頭、荒原大漠、崑崙山、祁連山以及雪線一帶,這些人跡罕至的地域,為中央有關部門拍攝收集了大量的野生動物照片,是我國拍攝高原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最早最多的動物攝影家之一。同時,他又是背著新聞相機,長年投身被世人稱之為世界“第三級”的青藏高原,全面系統開拓報導這些與世隔絕處女地面貌的最早的新聞記者和攝影家之一。

1968年他倡議全國各省市創立新聞圖片社的意見書受到中央有關領導部門重視與批覆。隨即在青海省率先創立了“青海省新聞圖片社”這一全新的地方新聞攝影宣傳機構。

1973年他在江西又創立了《江西省新聞照片》的定期正式出版刊物。

1980年和1983年兩次負責主編出版《江西畫報》的試刊號。

1987年和1997年江西省攝影家協會為他舉辦兩次攝影藝術作品聯展和個展,均獲成功。特別是以一個單調的樹品種——《松》為專題的攝影藝術展覽,開創了攝影一片新天地,填補了我國攝影史的空白。他撰寫了一百多篇攝影評論文章,80多萬字,全部發表在國家級刊物。出版個人攝影藝術作品畫冊和專著多部,備受世人關注。

主要攝影作品

作品:人像與人物—哺

李子青作品 李子青作品

他的攝影作品頗多,難以數計,主要代表作品《天安門的早晨》、《套馬》、《唱花兒》、《牧羊人》、《高原放牧》、《膽大藝高》、《廬山松》、《候鳥王國》、《山舞銀蛇》、《王維儉轉體跳馬》、《接力賽》等30多幅精品。

先後在《中國攝影》雜誌刊用;入選《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全國新聞攝影展覽》、《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覽》、《中國風光攝影展覽》;收入《中國攝影年鑑》畫冊;編入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國攝影藝術》保留作品出國巡展。在國內外獲獎牌、獎盃、獎狀、獎證近500件次。

其中攝影作品《唱花兒》獲1963年“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榮譽獎,有關資料顯示,這可能才是我國新聞照片真正打入“荷賽”最早的作品之一,寥若晨星。古人曾有句名言:“不寫形而寫神,不取事而取意”意指藝術作品若能超越形、事,而直取神意,則是上乘之作。

李子青善於將細小、單純、簡略的事物與社會性、人性乃至更深的哲理思考聯繫一起,使表面簡樸的作品,另有一種人文深蘊。

參與活動

他參加過《北京》、《中國》、《中國風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亞運會》、《大河上下》、《黃河》、《中國自然景觀》、《錦繡中華》、《江山如此多嬌》、《黃山》、《錦繡神州》、《廬山》等近百部大型畫冊的選片、編輯和拍攝工作。有300多單張照片以獨幅形式發表在掛曆、畫報和雜誌的封面封底。

主要論著

出版專論有《新聞報導中的風光攝影》、《評塔斯社人物攝影》、《評新華社的農業攝影》、《談攝影對比的作用》、《論風光小品之特色》、《攝影藝術的朦朧美》等。出版個人攝影藝術作品畫冊和專著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