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性平。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肝炎,膽囊炎,癰疽瘡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植株高10-20(-25)厘米。根狀莖直生,長1-2厘米,具細長的、稍肉質的根。莖直立,纖細,在中部或中部以上具1枚葉。葉稍肉質,通常近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5-6(-9)厘米,寬8-14(-17)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收狹,抱莖。花苞片葉狀,狹長圓形、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5-2.5(-4)厘米,寬3-5(-7)毫米;花梗和子房長1-1.5(-1.8)厘米,明顯短於花苞片;花單朵頂生,向上斜展,常紫紅色或淡紫紅色;萼片狹長圓狀倒披針形,長1.5-2.2厘米,寬2.5-3.5毫米,先端鈍或漸尖,中脈兩側不對稱;花瓣與萼片相似,近等長,但明顯較寬,寬3.5-5毫米;唇瓣近狹長圓形,長1.4-2厘米,向基部略收狹,中部以上3裂;側裂片頂端有不規則缺刻或流蘇;中裂片舌狀或倒卵形,約占唇瓣全長的2/5-1/3,邊緣具流蘇狀齒缺;自唇瓣基部有2-3條縱褶片延伸至中裂片上,褶片常互相靠合而形成肥厚的脊,在中裂片上變為雞冠狀流蘇或流蘇狀毛;蕊柱細長,長7-10毫米,上部具狹翅。蒴果長圓形,長2-2.5厘米,寬5-6毫米。花期5-7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50-3000m的山坡林下或山坡草叢中。分布於東北、華北及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