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永樂年間(1403─1425年),朱、秦二姓建村,以兩姓命名朱秦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秦姓絕嗣,遂改稱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12月,本村有3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建立黨支部。曾有孫振忠、孫元德、孫豐雨、孫豐勛、孫豐榮、孫德勝、聶素芬、孫德榮、孫德強、孫波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41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改稱村民委員會。到2002年,先後有孫元德、孫長安、孫際南、孫豐雨、孫豐俊、孫長積、孫豐祿、孫希洪、孫德強、劉漢章、孫祥文、劉在新、孫豐榮、孫希紅、孫吉祥、孫連福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7月,孫吉祥當選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5月,孫連福當選村委主任。
行政區劃
朱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40′。東與小店村、後黃塘村為鄰,西與行村接壤;南與前黃塘村隔乳即一級公路相望,北靠謝家村,隸屬辛安鎮。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地理環境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辛安鎮
自然資源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薯類、花生、蔬菜等。
人口民族
2002年,全村306戶,822人,有孫、劉、吳、趙、王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孫姓人口較多。
政治體制
社會主義
經濟概況
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只有50公斤左右。1978年,人均糧食達到20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600元,有汽車5輛,三輪車4輛,拖拉機80台,機車42輛,電視機302台(其中彩電198台),電冰櫃26台,洗衣機18台,電話155部。 建國前,村內房屋破舊,參差不齊,只有幾條彎曲的小胡同,交通極為不便
社會事業
1944年,村政府用3間舊房建起朱村國小。1969-1972年,先後建起了18間新校舍。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6人。 1968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排出了整齊的街道,填平了村內的舊河道,規劃出新房區。 1978年,用上電網供電。1980年,購進電影機自放電影。1996年,吃上自來水。1999─2000年,新建了自來水井,免費為村民供應自來水。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