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窯村[山西省澤州縣下村鎮下轄村]

朱家窯村是隸屬於山西省澤州縣下村鎮的行政村,面積為4.2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

朱家窯村[山西省澤州縣下村鎮下轄村] 朱家窯村[山西省澤州縣下村鎮下轄村]

下村鎮朱家窯村位於下村鎮東部,毗鄰大陽鎮和巴公鎮, 地處丘陵地帶,大陸季風氣候,擁有351戶居民,1430餘口人,耕種土地1800畝,國土面積4.2平方公里。村黨支部有黨員20名。

地貌特徵

“七溝八梁”,居民點和耕地就分布在這溝溝梁樑上。全村1800畝土地,多為耐旱紅壤土地,分布於丘陵山地。

生產經濟

朱家窯村[山西省澤州縣下村鎮下轄村] 朱家窯村[山西省澤州縣下村鎮下轄村]

農戶主要種植小麥,就是因為小麥的生產環節能使用小型農機, 較為方便,勞力可以最大限度解放出來外出打工賺錢。秋糧種植少,主要是:玉米、大豆、穀子、紅薯等。種糧收入少,土地經濟效益差,青壯勞力多外出務工。

村里搞養殖的有16戶,其中養羊的1戶(約100隻),養蜂的1戶(約20箱),養豬的15戶(有一戶養蜂也養豬)。豬的養殖都是零散的,規模較大的(10—20頭)就兩戶。養殖在村里還沒形成產業,只是留守村民搞的小型副業。在技術、疾病防控和銷售上存在很多困難。

朱家窯村核桃園位於村西1.5公里處,占地面積50畝,從中國鄭州果樹研究所引進“中核短枝”優良品種,長勢良好,兩年掛果,四年進入盛果期。

村史傳說

據說約200——300年前,中原地區遭遇洪水災荒,有朱姓的兄弟二人逃荒來到今天下村鎮地區,他們來到長河邊的大山上一處水土較好地方安家,開荒種地、打窯而居,建立家庭,附近村的村民稱朱姓住的地方為朱家窯。後來兩個兄弟分開了,一人嫌山上條件惡劣到山下河東村謀生存,一人留在了山上,然而到河東發展的這一脈未能持續下來,留在山上的這一支卻漸漸興盛起來,發展至今朱家窯村已有農戶350多戶,人口約1400人的村子了。

朱家窯村發展成今天的規模牛姓人也功不可沒,其實朱家窯村性牛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曾一度村名叫做“牛家窯”,牛姓人遷至朱家窯更具傳奇色彩。相傳朱家窯村的牛姓人祖上居住在今天楊家山村的地方,然而卻一直香火不旺、發展艱難,後來,人們認為是住的地方犯忌,因為“羊(楊)吃過的草牛不吃”,牛和羊不能生存在一起,所以楊家山的牛姓人決定搬遷,幾經輾轉,他們來到了朱家窯村邊的一個山窩窩裡,發現這裡有水有草,很適合“牛”生存,並且鄰近的是豬(朱),能與牛很好的相處,於是就決定在這兒落腳安家,後來牛姓人家就興盛起來。至今,下村鎮楊家山村還保留著“牛家墳”,每到清明節,還會有牛家人前去祭拜祖墳!

武高蹺“馬踏五營”

高蹺是我國古代“百戲”中的一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高蹺有“文高蹺”和“武高蹺”之分。“文高蹺”以踩、扭來表現人物情節為主,表演過街社火時只是列隊行進而已,坐場表演時也只是走幾圈而已。“武高蹺”除踩、扭外,還有跳躍、劈叉、翻滾、折跟斗等特技表演。表演驚險緊張,動人心魄,與文高蹺的氣氛熱烈舒緩形成鮮明對比。因而格外引人注目,扣人心弦。其中不乏有踩蹺技藝嫻熟者不時地做一些滑稽諧謔的動作,常引來觀眾的一陣陣歡笑。朱家窯村的高蹺便是這種“武高蹺”。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經過多年征戰,唐王李淵在其子秦王李世民的輔佐下擊敗了隋軍的主力,又將各地的割據勢力逐一併吞。最後在著名的洛陽戰役中,將他的最後一個勁敵,盤踞在河南一帶的軍閥王世充也滅掉了。王世充手下的大將單雄信雖然衝殺了出來,寧為玉碎不願瓦全的信念,使他決意單槍匹馬獨闖唐營做最後的拚死一搏。大獲全勝的唐營官兵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軍營里大擺慶功喜宴,一個個開懷暢飲。誰也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單雄信飛馬馳入軍營,他揮舞著手中的鐵槊東闖西殺,所到之處屍橫遍地、鮮血四濺。李世民聞報不由大驚失色,急忙下令四處圍堵。單雄信雖然勇猛,怎奈唐軍里三層外三層將他團團圍住,最後單雄信終因筋疲力盡落馬被擒,唐軍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朱家窯的武高蹺“馬踏五營”表現的就是這段故事,用高蹺的形式來表現精彩激烈戰爭場面,甚是恰當,戰旗烈烈、戰馬狂奔、刀光劍影、殺氣騰騰、馬鞭響徹似驚雷、刀劍相擊如閃電,“武高蹺”特技被表演酣暢淋漓、人物表現的更是活靈活現,觀眾看的是如痴如醉,時不時的喝彩叫好!

五鬼轉桌

朱家窯村里一個村民過去在新疆當兵時學的小把戲。先準備一張四方的八仙桌,再找四個腿腳好的年輕人,讓他們把桌子放倒,面朝地面,腿朝天。讓這四個人抓住桌子腿,桌子上放一碗水,水中再立兩支筷子。那個村民說抓穩啦,他一念咒,這個桌子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轉了起來,碗裡的水也不會灑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