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貴

朱天貴,莆田平海衛人。他生長於漁民家庭,小時避海上之亂,隨父居於福寧的三沙。因其地一度為鄭成功部所占領,所以他參加了鄭軍,升官至左都督,統領水師二十八鎮。

主要功績

清福建總督姚啟聖,派人對朱天貴做策反工作,他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率所部兵船三百餘只,眾三萬餘歸清。清廷特授予平陽(浙江溫州)總兵官。朱天貴遂經營方略,整頓隊伍,訓練成一支堅強的水師。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規復台灣。施琅保舉同安總兵吳英、平陽總兵朱天貴,以二人所部船隊分任左、右翼進攻澎湖。此戰役施琅統領戰船600隻進軍,其中朱天貴所部戰船300隻,是全軍的主力。

明鄭澎湖守將劉國軒督水師抵抗,他的部將丘輝在海面上與朱天貴相遇。因丘輝和林應為兒女親家,而林應和朱天貴也是兒女親家,又都為明鄭的舊日同僚。有此關係,朱天貴站於坐船尾樓上高聲大呼:“親家!”丘輝切齒應道:“叛賊!背義之人,天所不容!”說罷,即令舵工轉舵,發炮,朱天貴猝不及防,被一炮打中,穿肋而死於船中。這時,朱天貴年僅三十七歲。

時清船隊在施琅和吳英等的協調下,用“三迭浪”式“五梅花”陣法作戰,激戰過午,時風向反南,施琅大呼銳進,雙方死傷者眾。施琅堅持進兵,至黃昏時分,劉國軒軍大敗,退走台灣。施琅乃占領了澎湖三十六島嶼,繼續向台灣進兵。

人物評價

康熙帝聞施琅捷報,喜賦《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七律一首。詩云:

萬里扶桑早卦弓,

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

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困,

耕鑿從今九址同。

康熙帝聞朱天貴在海戰中臨陣殉難,悲傷不已,特給予優恤。追贈朱天貴太子少保,謚“忠壯”。並追贈其曾祖朱介祿、祖父朱元紳、父朱從諫皆官總兵官左都督;子源淳,蔭官知州,歷官至濟南道。還由朝廷旨命興化府建祠、地方官春秋二祭。

朱天貴祠,原在城廂區東大路的鎮海門(東門)內路側靠東,是康熙收復台灣後給予朱天貴封贈所建的專祠。其整個營造手法,完整地體現十七世紀八十年代建築風格。這是後話。

現在已經搬遷到綬溪公園中,與明朝著名史學家柯維騏的柯氏修史堂毗鄰。

朱天貴墓葬在涵江區梧塘鎮漏頭村。其墓坐東朝西,墓碑上載:“諭祭平陽總兵朱天貴,加封太子太保”。墓前豎有翁仲、石羊、石虎、石馬等。已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