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行為

本能行為是在\"本能理論\"裡面,指一種先天的複雜的行為方式,它是由一組可被清晰劃分的基本行為組成的:本能運動;本能運動的同義詞是遺傳協調。1937年康拉德·洛侖茲首次提出一種理論,其中認為這種本能行為是有所謂的鑰匙刺激引起的,而且只要內在的動機一直存在,行為就會持續下去。

定義

本能行為是在"本能理論"裡面,指一種先天的複雜的行為方式,它是由一組可被清晰劃分的基本行為組成的:本能運動;本能運動的同義詞是遺傳協調。1937年康拉德·洛侖茲首次提出一種理論,其中認為這種本能行為是有所謂的鑰匙刺激引起的,而且只要內在的動機一直存在,行為就會持續下去。

組成

本能行為(準確一點:本能運動)依照洛侖茲的理論,是由獨立的單位組成的,就是天生對具有刺激作用之情況(比較鑰匙刺激)的識別能力,一種激活機制(先天誘發機制(Angeborenen Auslösemechanismus AAM)),運動組件和一個對應的內在動機(洛侖茲所說的行動特異性激動)。
一種行為必須符合四條準則,才能算作先天的本能行為:
它必須是:
是定型行為,(因為不定向的欲求行為可以顯得非常多變)
出現在同物種的所有個體上,(和成熟狀態有關)
即使是被隔離培養的個體,也具有該種行為。(例子: 銘印),還有
即使先前該行為被壓制,過後還是會發生。
一個完整的本能行為有三個階段:
由本能引起的行動的基礎是不定向的欲求行為,在本能理論裡面這種行為被解作對某種特定的鑰匙刺激的追求。該種行為具有前提,就是個體具有選擇性的,對特定刺激敏感的環境知覺和被激活的動機。
在感應到所追求的鑰匙刺激後,同時又具有相應的動機,就會發生定向的欲求行為 (定向運動),一種對某種物體的趨向行為。
這種運動觸發新的鑰匙刺激,直至最後引起了終極行動。如若行為的結果是成功的話(比如捕捉到獵物)終極行動就會壓制動機。這以同種的方式不斷進行下去。
當內外環境條件變化的時候,通過對動機的"檢查"可以使得先前行為中止而開始另一種行為,例子:當鳥受到貓的威脅的時候,鳥會停止覓食。
本能運動理論上可以有多種強度:從完全變現到僅僅起示意作用的運動,這被稱為意向運動(Intentionsbewegungen)。本能理論的代表人物也會將非常複雜的行為當作本能運動。如:鳥類的刮和啄運動,和非常複雜的系列運動如築巢時的打結。

歷史

1930年代科學家向這一領域邁出了第一步。之後的研究集中在先天後天行為及其可塑性上。
但現在本能理論已經不起什麼作用。因為到目前為止大腦研究仍沒能找到所謂的行動特異衝動。但這一切究竟是由於"本能行為的生理理論"的不足還是大腦研究的不足所導致的,目前尚未有定論。
請參見: 反應鏈,本能,行為學,行為生物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