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是就未來網路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網路架構以及未來網路的相關協定、理論和模型等重要內容,從整體上對未來網路目前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比較詳盡的闡述,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探索,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對目前國內未來網路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具有較高的借鑑和學習意義。
目錄
前言
本書結構
致謝
第一部分使能技術
第1章T比特分組交換機的光學交換結構3
1.1光學交換結構4
1.1.1波長選擇架構6
1.1.2波長路由架構7
1.1.3平面交換架構9
1.2光學設備建模9
1.2.1物理模型10
1.2.2設備特徵化11
1.2.3多平面的具體問題13
1.3可擴展性分析14
1.4成本分析16
1.5結果19
1.5.1總交換頻寬的可擴展性19
1.5.2CAPEX估計20
1.6結論21
參考文獻22
第2章寬頻接入網路:現在和未來的方向24
2.1引言24
2.1.1當前的寬頻接入方案24
2.1.2無源光網路25
2.1.3擴展範圍:LR-PON27
2.2技術和演示28
2.2.1使能技術28
2.2.2LR-PON的演示29
2.3LR-PON研究的挑戰30
2.3.1低成本器件:無色ONU30
2.3.2資源分配:多執行緒輪詢的動態頻寬分配30
2.3.3流量控制:行為感知的用戶指定31
2.4到達終端用戶:無線光學寬頻接入網路32
2.4.1WOBAN體系結構32
2.4.2WOBAN的動機33
2.4.3WOBAN研究的挑戰34
2.5結論35
參考文獻35
第3章IP/WDM網路的光學控制平面和一種新型統一控制平面架構38
3.1引言38
3.2光學控制平面設計概述39
3.2.1鏈路管理協定39
3.2.2GMPLS路由協定40
3.2.3GMPLS信令協定41
3.3IP-over-WDM組網體系結構42
3.3.1疊加覆蓋模型43
3.3.2點和增廣模型43
3.4光學控制平面設計的一種新方法:一種光學層結構統一的控制平面架構44
3.4.1統一控制平面的節點架構44
3.4.2光學層結構配置45
3.5結論59
參考文獻60
第4章認知路由協定及體系結構64
4.1引言64
4.2移動感知路由協定65
4.2.1背景65
4.2.2方法66
4.2.3好處68
4.2.4協定架構69
4.3頻譜感知路由協定70
4.3.1背景70
4.3.2方法71
4.3.3好處73
4.3.4協定架構74
4.4結論75
參考文獻75
第5章格線組網78
5.1引言78
5.2格線78
5.2.1格線計算79
5.2.2Lambda Grid網路80
5.3雲計算80
5.4資源81
5.4.1格線網路資源81
5.4.2光網路試驗床和項目81
5.4.3計算資源83
5.4.4其他資源84
5.5調度84
5.6光電路交換和光突發交換86
5.6.1對基於OCS的格線的研究86
5.6.2對基於OBS的格線的研究88
5.7結論89
參考文獻89
第二部分網 絡 架 構
第6章主機標識協定概覽95
6.1介紹95
6.2當前網際網路的主要問題96
6.2.1通用連線的斷開96
6.2.2對移動和多宿主支持不佳96
6.2.3不必要的流量97
6.2.4缺乏驗證、隱私和可靠性97
6.3HIP架構和基礎交換98
6.3.1基礎98
6.3.2HITs和LSIs99
6.3.3協定和包格式100
6.3.4詳細的分層103
6.3.5功能模型104
6.3.6潛在弊端105
6.4移動性、多宿主和連線106
6.4.1基於HIP的基本移動性和多宿主106
6.4.2促進網路交匯107
6.4.3定址領域間的移動性107
6.4.4子網移動性108
6.4.5套用級的移動性109
6.5隱私、可靠性和不必要流量110
6.5.1隱私和可靠性110
6.5.2減少不必要的流量111
6.6HIP現狀112
6.7總結114
致謝114
參考文獻114
第7章契約交換:管理跨域動態118
7.1契約交換格式119
7.2架構因素120
7.2.1對等點間的動態契約120
7.2.2契約路由120
7.3契約連結:救助和遠期124
7.3.1救助遠期契約(BFC)125
7.3.2正式化BFC的定價125
7.3.3BFC性能評估127
7.4總結132
參考文獻132
第8章PHAROS:下一代核心光纖網路架構134
8.1引言134
8.2背景136
8.3PHAROS架構:概述137
8.4資源分配140
8.4.1資源管理策略140
8.4.2保護142
8.4.3劇本144
8.4.4子拉姆達疏導146
8.5信令系統146
8.5.1控制平面操作148
8.5.2故障通知149
8.6核心節點實現150
8.7性能分析152
8.8結論153
參考文獻153
第9章網路服務的定製化155
9.1背景155
9.1.1網際網路架構155
9.1.2下一代網際網路155
9.1.3數據路徑可程式性156
9.1.4技術挑戰156
9.1.5網路內處理方案157
9.2網路服務157
9.2.1概念157
9.2.2系統架構159
9.3終端系統接口和服務規範160
9.3.1服務管道160
9.3.2服務組合161
9.4路由選擇和服務安置162
9.4.1問題陳述162
9.4.2集中式的路由定址和安置163
9.4.3分散式選路和安置164
9.5運行時資源管理164
9.5.1工作負載和系統模型165
9.5.2資源管理問題165
9.5.3任務複製165
9.5.4任務匹配/映射166
9.6總結166
參考文獻167
第10章支持網際網路創新和演變的架構170
10.1面向一個新的網際網路框架170
10.2當前架構的問題172
10.3SILO架構:為改變而設計173
10.4之前相關的工作176
10.5建模和案例研究177
10.6未來工作:SDO、未定、虛擬、silo鏡像178
10.6.1虛擬化178
10.6.2SDO:“軟體定義的光學器件”181
10.6.3其他開放性問題182
10.7用例研究182
參考文獻183
第三部分協定與實踐
第11章網路層中的分離路由策略187
11.1引言187
11.2後現代網際網路架構項目的設計目標188
11.3架構概述189
11.3.1PFRI網路結構和定址189
11.3.2PFRI轉發190
11.3.3PFRI路由策略192
11.3.4PFRI數據包頭機制193
11.4PFRI架構的擴展性193
11.5討論196
11.6實驗評價198
11.7其他新的方法199
致謝201
參考文獻201
第12章多路徑邊界網關協定:動機和解決方案203
12.1引言203
12.2Trilogy項目204
12.2.1目標204
12.2.2Trilogy技術204
12.3多路徑路由205
12.3.1更高的網路容量206
12.3.2可擴展的流量工程能力206
12.3.3改進的路徑變化回響206
12.3.4增強安全207
12.3.5提高市場透明度207
12.4多路徑BGP207
12.4.1域內多路徑路由208
12.4.2域間多路徑路由209
12.4.3其他解決方案的動機210
12.4.4mBGP和MpASS211
12.5總結和下一步工作215
參考文獻216
第13章顯式擁塞控制:命令、公平和準入管理218
13.1公平219
13.2比例公平的速率控制協定221
13.2.1局部穩定性的充分條件223
13.2.2說明性的仿真223
13.2.3兩種形式的反饋224
13.2.4均衡調整225
13.3準入管理225
13.3.1階梯式算法225
13.3.2階梯式算法的魯棒性226
13.3.3網路管理指南227
13.3.4闡述利用率和魯棒性的權衡228
13.3.5緩衝區大小和階梯算法230
13.4結束語231
致謝232
參考文獻232
第14章KanseiGenie:用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結構的資源管理和可程式性的軟體基礎設施234
14.1引言234
14.2感測結構的特徵236
14.2.1通用服務237
14.2.2特定領域服務240
14.3KanseiGenie架構241
14.3.1結構模型241
14.3.2KanseiGenie架構242
14.3.3GENI擴展KanseiGenie244
14.3.4KanseiGenie的實現244
14.3.5KanseiGenie聯合246
14.4KanseiGenie的定製和使用249
14.4.1如何定製KanseiGenie249
14.4.2垂直API和定製中的角色249
14.4.3KanseiGenie用法的逐步瀏覽250
14.5下一代網路中進化研究問題250
14.5.1感測器結構的資源規範250
14.5.2資源發現251
14.5.3資源分配251
14.5.4數據作為資源252
14.5.5網路虛擬化253
14.6結論253
參考文獻253
第四部分理論和模型
第15章網際網路交換機的快取和調度理論257
15.1引言257
15.2快取大小和端到端擁塞控制258
15.2.1快取大小的四個啟發性爭論258
15.2.2流量往返模型和排隊模型260
15.2.3排隊延遲、利用率和同步262
15.2.4流量顛簸264
15.3交換機排隊調度理論265
15.3.1交換網路模型266
15.3.2容量區域和虛擬佇列267
15.3.3性能分析267
15.4報文級架構提議271
參考文獻273
第16章隨機網路效用最大化和無線調度275
16.1引言275
16.2LAD(作為最佳化分解的分層)276
16.2.1背景276
16.2.2關鍵思想和程式277
16.3隨機NUM(網路效用最大化)278
16.3.1會話層動力學278
16.3.2數據包級動力學282
16.3.3約束層動力學283
16.3.4多個動力學的組合285
16.4無線調度286
16.4.1無衝突算法287
16.4.2基於衝突的算法290
16.4.3性能複雜度的權衡294
16.4.4下一步的研究方向297
致謝297
參考文獻297
第17章雙向網路和對等網路中的網路編碼306
17.1網路編碼背景306
17.2雙向網路中的網路編碼307
17.2.1無向網路中的單一多播308
17.2.2線性規劃視角311
17.2.3類似網際網路的雙向網路中的單一多播312
17.2.4更嚴格的界限313
17.2.5多個通信會話313
17.2.6多播的源自主屬性314
17.3對等網路中的網路編碼314
17.3.1網路編碼下的節點輔助內容分發315
17.3.2網路編碼下的節點輔助流媒體316
17.4總結318
參考文獻319
第18章網路經濟:中立性、競爭和服務差異化322
18.1中立性324
18.1.1模型325
18.1.2單邊和雙邊定價的分析326
18.1.3用戶福利和社會福利328
18.1.4比較328
18.1.5結論331
18.2競爭332
18.2.1模型333
18.2.2電路類比334
18.3服務差異化339
致謝340
參考文獻340
索引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