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寺歷史
相傳是大石關南關帝廟的下院,元末明初為尼僧寺廟。傳正宗臨濟派。占地面積94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是政府指定的宗教活動場所之一。傳臨濟派正宗。朝陽洞,上古時曾是道觀,相傳是大石關南關帝廟的下院,元末明初改為尼僧寺廟。朝陽寺始建於五代後期,再修於元明清,寺中洞前,有清代康熙、嘉慶、宣統年間三次修葺。迨至文革,遭到破壞,一九九四年初,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市、區政府協助規劃,市佛協秘書長孫雅岩和往持能修集資復修山門、大殿、觀音洞、居仙洞、尼舍,新建齋堂、念佛堂。東、中、西三院安置有序,佛像莊嚴升座,現已成為連線參窩與湯河風景區之間一顆明珠。
朝陽寺結構
朝陽寺由朝陽洞、居仙洞、漢洞、黃洞、蟒洞五洞組成。五洞各據方位,高低不一,深淺不同,參差錯落,各具傳奇。朝陽洞,上古時曾是道觀,相傳是大石關南關帝廟的下院,元末明初改為尼僧寺廟。居仙洞,幽閒恬靜,五代十國,北周落第舉子後稱山中丞相的陳摶老祖,曾在此洞中悟道,辟穀數十年,日飲斗酒,絕不食谷,號稱睡仙,有一睡八百年的趣談。相傳"周易"、"麻衣相書"、"易經解說"三部著作,就是陳摶老祖在白雲山居仙洞中著成。
洞中寬闊,洞後塑有陳摶老祖全身像一尊,合衣閉目,神態自若。並有洞壁題詩,壁無殘跡,詩稿猶存。漢洞,位於居仙洞東北角,據傳此洞與石咀山黑黃二洞相通。拋石作響,隱隱有聲,民間說是地河。歷代曾有冒險者隻身涉險探查,所傳不謬。蟒洞,洞口呈三角形,無人實測,難知深淺,相傳有人曾看見巨蟒出入洞中,故稱蟒洞。黃洞,因洞口依其黃色岩石構成,故稱黃洞。
身入古寺,聽經聲佛語,看繚繞香菸,使人濁念頓消,大有超脫俗緣、如入仙境之感。是遁世修禪者的靜地。
結構市、區政府協助規劃
市佛協秘書長孫雅岩和住持釋能修集資復修山門、大殿、觀音洞、居仙洞、尼舍,新建齋堂,念佛堂。東、中、西三院安置有序,佛像莊嚴升座,現已成為連線參窩與湯河風景區之間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