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手冊3

朗讀手冊3

《朗讀手冊3》內容簡介: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一書,被美國數十所教育院校選為指定教材,全球銷量突破200萬冊。簡體中文版出版後,在國內教育界和廣大家長中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北京、上海等地的許多名校都將《朗讀手冊》列為老師與學生家長的指定必讀書。為解決父母們的選書困惑,崔利斯又精心挑選了最有價值、最適合給孩子讀的故事,編寫了給低年級孩子的《朗讀手冊Ⅱ》和給高年級孩子的《朗讀手冊Ⅲ》。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一系列閱讀教育方案指出,家長和老師應該為學生大聲朗讀,這種做法應當在整個國小階段加以貫徹。而研究表明,一直到國中畢業,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與聽力同等水平,在此之前,孩子能夠聽懂並理解那些複雜有趣的故事,卻可能無法自己看懂。就連牛津大學的導師們,也常常給學生大聲朗讀。那么,究竟應該為大孩子讀些什麼呢?《朗讀手冊3》選擇了適合高年級孩子的兒童小說、科幻作品、動物故事、詩歌、紀實文學等中的經典段落,呈現出豐富的文學樣式、多樣的寫作風格,對世界文學寶藏進行了一次權威的引介,將開啟孩子一生的閱讀之旅!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朗讀手冊3》編輯推薦:因為孩子讀的書越多,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強,孩子就越聰明。現在就大聲為孩子朗讀吧!
教育經典,百萬暢銷,美國教育類院校推薦教材《朗讀手冊》、《朗讀手冊Ⅱ》續篇。
引起中國教育界及家長的強烈反響。
經幾十年閱讀實踐證明,最有價值、最適合讀給高年級孩子聽的經典故事。
豐富的文學樣式、多樣的寫作風格,對世界文學寶藏進行了一次權威的引介,將開啟孩子一生的閱讀之旅!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吉姆·崔利斯 譯者:徐海幈
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他畢業於麻薩諸塞州大學,曾在《春田日報》(The Springfield Daily News)任職20年,擔任撰稿作家及畫家。從1983年起,崔利斯在北美各地致力於教育研究活動,常就兒童、文學及電視傳媒等主題,面向家長、老師及專業團體演講,30年內演講次數超過2500次,備受社會各界讚譽。1989年,吉姆·崔利斯被國際閱讀組織評為20世紀80年代對閱讀推廣最有貢獻的8人之一。
其代表作《朗讀手冊》是崔利斯數十年兒童閱讀指導研究與實踐之總結。該書於1979年初版,5次修訂,被美國數十所教育院校選為指定教材,並迅速被引進日本、韓國、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全球銷量突破200萬冊。

圖書目錄


成長故事
《瘋狂麥基》(Maniac Magee)
《米莉森特姑媽》(Aunt Millicent)
《斷掉的車鏈》(Broken Chain)
《距離潘科恩鎮四英里》(Four Miles to Pinecone)
《克萊門特池塘鎮的奇蹟》(Miracle at Clement’s Pond)
《示範課》(Object Lesson)
《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
《謝謝您,夫人》(Thank you, Ma’am)
動物故事
《藍眼睛的雛菊》(A Blue-Eyed Daisy)
《不殺豬的一天》(A Day No Pigs Would Die)
《好老弟:三角洲的少年時光》(Good Old Boy: A Delta Boyhood)
《鷹隼山紀事》(Incident At Hawk’s Hill)
不可思議的事
《三腳人入侵》(When the Tripods Came)
《亨利·休格的奇妙故事》(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
發生在很久以前的故事
《瑞奇-提奇-嗒餵》(Rikki-Tikki-Tavi)
《銀手奧托》(Otto of the Silver Hand)
《約瑟:他的夢》(Joseph: His Dream)
詩歌
《凱西在擊球》(Casey at the Bat)
《凱西雪恥》(Casey’s Revenge)
《薩姆·馬吉的火葬》 (The Cremation of Sam McGee)
驚悚故事
《恐懼》(Fear)
《誰怕了?》(Who’ s Afraid?)
《電梯》(The Elevator)
《守夜人》(The Night Watchman)
《山澗》(The Ravine)
體育故事
《安迪·斯特拉斯伯格的故事》(The Andy Strasberg Story)
《芬威之旅:千鈞一髮的教訓》(Trip to Fenway Drives Home Truth: Right Off the Bat)
閱讀改變人生的故事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
《第一幕》(Act One)
《所有奇怪的時刻》(All the Strange Hours)
《亞歷山大·多爾貢的故事》(Alexander Dolgun’s Story)
《我知道為什麼籠中的鳥兒會唱歌》(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發生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故事
《十二月玫瑰》(The December Rose)
《莎拉·畢曉普》(Sarah Bishop)
《向著北方,向著自由》(North to Freedom)
《冰川隱士》(The Iceberg Hermit)
《夏洛特·多伊爾的真心懺悔》(The True Confessions of Charlotte Doyle)
報紙上的故事
《不合格的媽媽?真難辦!》(Wrong Mom? Tough!)
《沒什麼好擔心的》 (Nothing to Worry About)和《海龜》(The Turtle)
《他不是流浪漢》(He Was No Bum)
《黃手絹》(The Yellow Handkerchief)
《我記住你的車號了》(I’ve Got Your Number)
《為什麼阿里熱愛燃燒的旗幟》(Why Ali Loved Flag Bur-nings)
真實的故事
《小幫手》(Helping Hands)
《食品儲藏室》(In the Pantry)
《無力者的力量:哥哥給我上的完美一課》(Power of the Powerless: A Brother’s Lesson)
《林間歌聲》(Woodsong)
有著意外結局的故事
《三個願望》(Those Three Wishes)
《布魯克林捷運上的真實故事》(It Happened on the Broo-klyn Subway)

序言

哈爾·穆爾(Hal Moore)目前在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市的聯邦勞改所擔任閱讀課教師。回想起1986年初次當老師的情形時,他說:“那是在芝加哥天主教高中,學校正好位於幫派控制的核心地帶。雖然大多數學生不屬於任何幫派,但是學校里還是有一些幫派成員,他們都有著很強的城市生存能力。學校規定每節課開始時都要進行禱告。”講到這裡,穆爾翻了翻白眼,“那根本不奏效,至少我這個新入行的老師覺得沒什麼用。”
認識到這種教育方法是徒勞的,穆爾這個長老會①牧師的兒子無意間想到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法,而且這種方法不會僭越校規。“我開始大聲朗讀《聖經·舊約》里的故事。這種方法大獲成功。如果哪天我忘記了這件事,學生們就會提醒我:‘穆爾先生,今天還沒讀《聖經》呢!’”
美國閱讀委員會(Commission on Reading)在其提交的國家報告中推薦了一系列閱讀教育方案,其中一條指出,父母與教師應當為孩子大聲朗讀,而且這種做法應該貫穿孩子的整個國小階段,而不單單局限於早期。穆爾針對教學困境想到的解決方法剛好與閱讀委員會的這種認識不謀而合。
美國閱讀委員會在1983年創立之初,就指出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美國教育界成功地創造出一個教育的奇蹟,全國的輟學率從1940年的76%下降到80年代的30%;將近50%的在校生有意謀求高等教育,這個比例位居世界第一;社會則吸收了一億五千萬來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移民。然而,美國社會培養出的似乎是連續幾代為了學位,而非為了快樂而讀書的學生。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只簡單地專注於練習和技能的培養,這種態度讓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僅在上學時保持著閱讀的習慣,而並不會將閱讀當做終身愛好。事實上,美國出版商協會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1990年,60%的美國家庭沒有購買過任何書籍;此外,大部分家庭都沒有訂購報紙。
1991年秋季,在新澤西州尤寧縣的康乃狄克農莊國小,我對一個學前班的訪問證明了上述事實。四十五年前,我就是在那間教室里開始了自己的學生時代。當年,我像眼前這群孩子一樣,拿著相同的積木做遊戲,沿著相同的林蔭路走回家。
而今,已是成年人的我坐在這群目光炯炯、臉蛋閃閃發亮的孩子們中間,問他們:“有誰希望今年能學會閱讀?”所有孩子都毫不遲疑地高高舉起手,有些孩子甚至毫不謙虛地說:“我已經知道怎么閱讀了!”同樣在那個秋季,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項目開始發布全國性的“閱讀報告”。該項評估發現,45%的四年級學生每天會出於興趣閱讀;而在高三,只有24%的學生出於興趣保持著每天閱讀圖書、雜誌或報紙的習慣。可見在學前班到高三的某個環節上,我們失去76%的潛在閱讀愛好者、學習者,還有思想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閱讀委員會對最近二十五年中的上萬份涉及閱讀狀況的研究項目進行了仔細分析後,於1985年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報告綱要—《成為閱讀大國》(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收錄了一系列研究發現、理念和建議。這些內容為之後全美學校閱讀教育的重大改變奠定了基礎。
該委員會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要想成功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就需要幫助孩子積累必要的知識。而知識的積累需要我們成年人為孩子大聲朗讀。這種學習方法很重要,而且獨一無二。”給孩子朗讀比看課本以及做各種練習冊和家庭作業都重要。雖然在絕大多數家長看來,這種建議令人震驚,但是對於許多教師和圖書館館員而言,這是常識。然而令許多教師和圖書館館員同樣感到驚訝的是,該委員會認為大聲朗讀“應該貫穿整個國小階段”。
委員會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出於以下多種考慮:首先,各項研究顯示,直到國中畢業,學生的閱讀水平才能與聽力水平保持平衡。直到此時,大多數學生才具備了傾聽和理解,並從自己獲得的信息中發現樂趣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比單純提高閱讀技能複雜得多。
聽覺經驗的加強可以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而且他們能在聽的過程中捕捉到更多辭彙。這兩項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技能的提升。此外,大聲朗讀的人自身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經過大聲朗讀過的材料在彰顯著出版物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聯想對培養終身閱讀習慣至關重要。當孩子們處在艱難的青春期時,它是孩子們最重要的快樂源泉,而青春期恰恰是閱讀量最容易滑坡的階段。在培養終身閱讀習慣的道路上,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1.無論是五歲還是五十五歲,人只會重複那些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
2.就像駕車或游泳,閱讀能力是一種逐漸積累起來的技能。也就是說,為了提高這項技能,人們必須儘可能多地練習。從國小四年級的閱讀水平(90%的美國學生可以達到)提高到初三水平(75%的美國學生可以達到),再進步到高三水平(25%的美國學生可以達到),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閱讀。你讀得越多,就越擅長閱讀;你越擅長閱讀,就越喜歡閱讀;你越喜歡閱讀,就會讀得更多。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前面提到的觀點:成年人給孩子大聲朗讀,能夠幫助他們建立閱讀與快樂之間的聯想。六年前,我的女兒參加了劍橋大學的暑期課程。在課堂上,正是出於上述考慮,劍橋大學的教師們大聲朗讀著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在堪薩斯州的一次集會上,我提起了女兒在劍橋的課程。參加集會的一位教師剛剛結束了在牛津大學的第二次暑期課程回到美國,她告訴我,牛津大學的導師們也經常給學生大聲朗讀。
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的馬特潘區,所羅門·萊溫伯格中學三個年級的學生見證了這項活動對培養青少年閱讀態度和閱讀欲望方面產生的影響。正如我在《朗讀手冊》(The Read-Aloud Handbook)中所說的那樣,所羅門陸文堡中學是一所位於貧民區的中學,學生多來自社會底層,在校生的閱讀成績在全城二十二所中學裡排名倒數第一。後來,學校在每天的教學活動中安排了一節課,要求教師為學生大聲朗讀,同時配以持續的默讀練習。經過四年的努力,該校的閱讀成績從全區最後一名提升到第一名。
由於閱讀委員會對大聲朗讀的推薦,家長和教師們將圖書館館員和出版社團團圍住,向他們索要合適的閱讀材料。結果,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朗讀材料的出版熱潮。然而,適合八歲以上少年閱讀的材料卻依然難覓蹤影。每年,當我在北美地區舉行巡迴講座的時候,都會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和教師來問我:“我該給十幾歲的孩子朗讀些什麼?現在有沒有這一類的朗讀材料選集?”
受他們問題的啟發,我開始計畫編撰第一本朗讀材料選集。我決定將其分為兩卷:一卷針對小學生,即《朗讀手冊Ⅱ》(Hey! Listen to This);另一卷就是你面前的這一本,它適用於更大一點的學生。本卷的設計考慮到以下三點:1.青少年與家長的生活方式都具有緊張紛亂的特點;2.集中在教室里的時間比較短暫;3.有時候,成年人自身的閱讀基礎比較薄弱。
在為本卷選擇閱讀材料時,我採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事後總結判斷。我向終身讀者們提出一個問題:“在少年時代,你喜歡讀什麼樣的作品?”然後我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孩子在少年時代喜歡聽我朗讀哪一類故事?”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哥哥布賴恩和我還是小男孩時,共享一間臥室,還共讀一本三百九十六頁的《關於棒球的爐邊故事》(The Fireside Book of Baseball)。這本書的作者兼編者查利·愛因斯坦(Charlie Einstein),之後又編撰了三本關於棒球的“爐邊故事”叢書。儘管後來的三本書都非常優秀,然而在我心裡,沒有一本能同第一本相提並論。
我和哥哥都非常喜愛這本書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它收錄了小說、紀實讀物、幽默和諷刺文章、悲劇、傳記以及新聞報導,篇幅長短間雜,歷史和當代的文章兼具,有明星雲集的傳奇,也有普通大眾的故事。或許愛因斯坦本意並非如此,然而這本選集無疑向我們兄弟介紹了20世紀一些偉大的作家,這些作家包括贊恩·格雷(Zane Grey)、林·拉德納(Ring Lardner)、H. L.門肯(H. L. Mencken)、奧格登·納什(Ogden Nash)、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P. G. 沃德豪斯(P. G. Wodehouse)以及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如果這些特點還不足以讓人喜愛它,那么它還有一個優點:拿起來非常輕便。床上、浴室中、汽車上、廚房裡以及門廊上都可以讀它。
想到這一切,我決定創造一本能同時為讀者和聽眾帶來快樂,讓雙方都產生興趣的文集。由於文集是用來大聲朗讀,而不是默讀的,我就必須選擇文字直截了當的材料,捨棄那些以描述為主的文章。語言風格同句式結構也不能過於複雜,否則朗讀者無法流暢地朗讀,聽的人則需要隨時進行思考,紛繁複雜的思考過程會讓人失去傾聽的欲望。
我還想起了在我的孩子傑米和伊莉莎白兒時,我也常常為他們朗讀。當他們洗碗的時候,我會大聲讀報紙上的專欄文章、雜誌里的深度報導,有時候還會朗誦一段我正在閱讀的小說。終身讀者會在各種出版物匯集的海洋中遨遊,而不僅僅局限於圖書。
除了幾篇篇幅短小,卻能觸動人心的“反社論”①文章,本卷還收錄了一些富有人情味的報刊文章,作者均為美國最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在本卷選錄的紀實類讀物中,有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流行零食(薯片、椒鹽蝴蝶餅、爆米花和花生)的起源故事,也有我心目中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球迷故事。有的故事發生在骯髒不堪的前蘇聯勞改營,有的則發生在一張一個人從兒時起躺了三十三年卻潔淨無瑕的病榻上。
當然,我們不該假定出版物所帶來的“快樂”始終意味著有趣,它也可以感人至深或者發人深省。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會逐漸偏向真人真事。意識到這一點,我便摘錄了五部自傳的片段,它們都講述了讀寫能力如何幫助主人公逃離污濁的環境。
除了大量短篇小說,本卷也從長篇小說中選取了部分章節。其中包括紐伯瑞獎和普利茲獎的獲獎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被收進高中閱讀材料,有的被法學院用作倫理教材。我還從一部講述父子之愛的小說中節選了一章。在圖書審查員們最喜歡查禁的少年小說名錄中,這部小說年年榜上有名。(所以上帝!你一定要幫幫我!)
很久以來,我都認為出版界存在一個錯誤,在這卷書中的每一篇文章中,我都試圖糾正這個錯誤。出版社不惜花費巨資為作家出版作品,然而每本書上只用微乎其微的篇幅來介紹作者生平,有的書甚至只在護封上出現這部分內容。而且讀者能看到的也多是平淡乏味的文字,諸如“他同妻子蘇珊生活在新澤西。他們還養了兩條狗”。與此同時,每本書的開端或者末尾都留有四頁空白頁,這些空間原本可以用來展現作者的個性化經歷。因為寫書的是人,不是機器。如何成為作家或者如何創作出某一部小說,作家的這些經歷不但引人入勝,而且獨一無二。
想到這一點,我便在每一篇文章之前補充了一段作者的生平簡介。除了私人訪談,我還對每一位作者的生平進行了研究。每當我凝視著那些過期報紙上的訃告、雜誌上刊登的傳略,還有幾十部傳記的時候,我的研究工作便經常演變成偵查工作。每天,我都在感謝那些天賜般的參考資料—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式的《作者事跡》(Something About the Author)和《新人志》(Current Biography)年鑑。
然而僅僅擁有勤奮和決心是不夠的,有時候,還需要幸運女神向你展露微笑。就像在印第安納州埃文斯維爾市那次,我在一場午間聚餐的演講中無意間提到自己在研究一位特殊的作家時遇到了困難。午餐結束後,一位已經退休的男士主動提出開車送我去機場。就在我們走向汽車的時候,他的妻子低聲對我說:“查克太靦腆了,他沒法自己告訴你,所以還是我來說吧。他在讀法學院的時候,和那位作家約會過四個月。”這個旁生出來的枝節將我指引到了阿拉巴馬州立大學圖書館,在那裡我得到了本書中出現的哈珀·李(Harper Lee)的照片。
最後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在構思這本書時,我一直想著“前廊”的概念。小說家約瑟芬·漢弗萊斯(Josephine Humphreys)曾經解釋過南方作家成功的原因。她指出不少南方作家的寫作生涯是從坐在自家的前廊上開始的,他們在那裡看著鎮子裡人來人往,一切隨時光流轉變遷。“從門廊望出去,”她說,“別人的生活看上去都很有意思。”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本書中這些故事的聽眾也將會坐在自己青春期的門廊上,目睹、聆聽著書中的人物紛至沓來。我希望那些遊行隊伍中的人可以足夠精彩,以至於總能設法誘惑漠然觀望的看客們走下門廊,跨進各自未來生活的篇章。
這類書中總是涉及到大量細節,以下各位對這些細節給予了持久的關注。我曾沒完沒了地向他們索取信息,而他們總是不厭其煩地滿足我的這些要求。在此向供職於閱讀樹出版公司的我的這些優秀員工致以感謝:蘇珊·崔利斯,琳達·朗,凱西·博塔和凱莉·博塔姐妹,還有卡瑪·索西奈利。然而,不應該忘記的是,書中出現的所有錯誤都應該完全由我本人負責!此外,我還要對任職於下列圖書館文獻部的優秀館員們致以衷心感謝:我家鄉斯普林菲爾德市的公共圖書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阿默斯特的瓊斯圖書館(這三家圖書館都位於麻薩諸塞州境內),以及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公共圖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