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茶之鄉—安徽郎溪
歷史沿革
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劃廣德縣西北桐鄉、昭德、臨湖、原通、妙泉5鄉設定建平縣,隸屬廣德軍,縣治在郎步鎮。郎步鎮在縣境中部,郎川河北岸。郎,縣城居民之姓。步通埠,郎步,即郎埠,意為郎川河上泊船碼頭。郎步鎮最早形成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建縣後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修築城牆,周長780丈,設四門一水關。民國11年(1922年)設吉原保,屬城廂區,區署及保辦事處均設於城內。民國28年(1939年)設定在城鎮,屬第一區。民國29年(1940年)直屬縣政府。民國31年(1942年)12月10日仍改名郎步鎮。民國34年(1945年)11月8日,更名吉原鎮。何謂“吉原”?取《詩經·小雅·常棣》詩句“鶺鴒在原,兄弟急難”之意,指水鳥跌落郊原,比喻兄弟友愛,有難相救。定鎮名為“鶺原”,取其褒義。後因“鶺”字冷僻,書寫也不便,1949年4月,郎溪解放,仍沿用吉原鎮名。1950年2月,撤消了鎮建制,直屬在城區。1952年5月,成立郎溪鎮。1956年1月,撤消區級建制,郎溪鎮直屬縣人民政府。1959年7月,撤消郎溪鎮建制,併入鍾橋人民公社。1961年6月1日,將原郎溪鎮及城西、文昌兩個大隊劃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1月改稱建平人民公社。1963年12月,郎溪鎮從建平人民公社析出,恢復建制,更名城關鎮。1982年1月,成立城關鎮人民政府。4月18日將建平鄉的城東村5個村民組和城北村10個村民組劃入城關鎮,建立鎮轄東郊村和北郊村。1992年3月,城關鎮和建平鄉合併成立建平鎮至今。
縣名演變
宋太宗趙光義於公元988年改元端拱,建縣適逢改元,盛世承平,取其意定名“建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直隸省新置一個建平縣(今屬遼寧省)。由於“兩縣同名,文遞多誤”。民國3年(1914年),建平縣改名郎溪縣。“因治南有郎溪水,取其意定名郎溪”。交通區位
郎溪古稱建平,建縣於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三角洲西緣,皖、蘇、浙三省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區位優越。鄰近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現轄7個鎮、2個鄉,全縣總人口33.39萬人,面積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826.29公頃。資源概況
郎溪,風光秀麗,景色秀美,丘陵此起彼伏,河湖星羅棋布,青山綠水交相輝映,石佛山、龍鬚湖、高井廟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異彩紛呈,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郎溪,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富足,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境內8萬畝茶園連綿起伏,堆綠疊翠,30餘種國家、部級名茶馨香四溢,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和“全國茶樹作物無公害用藥示範基地縣”。主要特產有歷史名茶“瑞草魁”、“古南豐”黃酒、金絲蜜棗、悶醬、雁鵝、銀魚、青蝦、蟹、鱉等。主要礦產有螢石、黃砂、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葉臘石等,螢石儲量200萬噸,居華東之冠。
投資發展
郎溪,投資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十分便捷,318國道、214省道、宣杭鐵路穿境而過。縣城距南京祿口機場80公里。數字程控電話實現村村通,無線通信實現全覆蓋,直撥國內外。金融、保險機構完善。建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所2座、35千伏變電所8座和大型自來水廠1座及中型水廠數座,縣城和集鎮用電、用水供應充足。郎溪,積極融入蘇浙滬經濟圈,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港商、台商、蘇浙滬客商紛至沓來、雲集郎溪、安家落戶。郎溪,這塊充滿希望的熱土,正蘊育著無限商機。
郎溪正以其博大胸襟和宏偉氣魄迎接國內外客商和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成就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