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方的人

有遠方的人

本書由111首散文詩和作者對散文詩的思考組成,111首散文詩分為五輯:第一輯忍耐,為了熱愛;第二輯我是自己的溫暖;第三輯惆悵與堅持;第四輯我們應當這樣老去;第五輯歐洲行吟七章;散文詩的創作思考合為第六輯積微散論。作者有關散文詩的思考猶如散文詩般優美流暢,形象而引人深思。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我們孤獨、疲憊甚至心灰意冷時,《有遠方的人》給予我們溫潤和善美、夢想與熱愛、思考與胸懷,讓我們腳踏大地,把目光投向遠方。

作者簡介

部落格暱稱北京老風。1963年生於江蘇。分別畢業於蘇州大學外文系和北京大學國政系。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作,出版的散文詩集有《愛是一棵月亮樹》、《飛不走的蝴蝶》、《風景般的歲月》《我們》《有理想的人》等,另有譯著多部。“我們”散文詩群主要發起人,《大詩歌》主編,《詩潮》編委,《星星》散文詩刊名譽主編。
《我們》《有理想的人》出版後受到讀者的熱情關注和好評。

圖書目錄

有遠方的人(序)謝冕
忍耐,為了熱愛
有遠方的人
老龍吟
長城
土地
深淵:真實及虛構
關於黃河
大夢
九寨溝啟示錄
數字中國史
湖筆
一隻螞蟻不去批評它的國家
欲望
吸鐵石
玄鐵
奔騰
潮蹤
松:自語
大花園
鼓聲
黎明
清明節
冬天
飛鳥
英雄,在光芒下醉去
辯證法
迷霧
正午的山谷
山谷里的黑
我是自己的溫暖
給你
給你(二)
人生
棉花
愛情說

情人節
沙河的冬天
老茶
老屋
變舊,2011
年輕時的愛情
歲末,或者2012
登高
夜晚,在山谷
螢火蟲
想到陽光
基諾人
草原
江山
與末日有關的臆想
從落鳳坡到龐統祠
再飛一次
幸福逐漸消失的步驟
惆悵與堅持
破冰船
審判
靜物
烏鴉和喜鵲
水晶心
聽石
天道

傳說
對決
銹水
憂鬱
飛行
填空
法官
夢境:詩人之死
鼓聲遙遠
場景
雄雞——觀徐俊國同名油畫
下一個就是我——觀徐俊國同名油畫
秋天的涅槃
真相
富春山秋居
事關對秋天的認識
山裡的老樹
星光下的山谷
我們應當這樣老去——觀戴衛畫
逍遙
李逵探母
李白
和合二仙
坐禪
離憂
獨坐幽篁
倉頡造字
一葦渡江
我們應當這樣老去——觀戴衛畫《九老圖》
李清照
大肚
書聖張旭
女媧補天
彭祖
夸父追日

杜甫
以後的日子為你祝福——觀戴衛畫《惜別圖》
關於巢父
我無懼,因為我是山人——觀戴衛畫《為八大山人造像》
我不能讓他的眼神繼續悲傷——觀戴衛畫《石壕吏》
風雨雷電
一葉芭蕉總結了風
菩薩的話成為語錄
尊重一塊石頭
歐洲行吟七章
古羅馬競技場
鬱金香
夜航塞納河
梵谷
蘇格蘭高地
華茲渥斯的湖畔
大英博物館的青花
積微散論——與散文詩有關亦無關的思考
周慶榮:堆積是海,放開是江——讀周慶榮散文詩《有遠方的人》李犁
等號關係:在我之外(後記)
周慶榮創作年表

後記

等號關係:我與我之外
——後記
哈札爾可汗:“不對,原因在於我們變得渺小了,災禍由此而生。”
——帕維奇《哈札爾辭典》

初聽螳螂擋車,聽出對不自量力者的嘲諷。日子深入,覺得擋車的那隻螳螂世界觀似乎沒有錯。它眼中的整個世界就是它自身和自身之外所有的一切,它擋的那個車只是世界裡的一個小物件。
而我在這裡說起螳螂,卻與擋車無關。宏闊的外在,多么龐大。我自己也只是一個渺小的自己,但是,在我活著的時候,我只能把自己與之外的一切之間劃上等號。世界=我+我之外。
所以,世界如果大,我就大;世界如果小,我也就小。而事實上,外部的世界不可能小,因此,我也不能小。我與世界的均等與平衡,形成我的人生。歷史的縱和空間的橫使得我們的世界一貫表現為紛紜與複雜。此時欲與世界相均衡的我,卻無以匹敵。我想讓自己簡單起來,想用簡單與世界進行關聯。
把世界進一步分解為人和事物,事物又大多和人們的行為有關。我若想簡單,重心得放在對我之外所有別人也能夠簡單。從歷史的和人性的,我早就讀出人心的諱莫如深,除非一開始我就主動放棄,否則,無法避免生命中紛至沓來的人跡。像許多前人和後人一樣,我一邊體驗生活,一邊在發現,發現快樂和苦難,發現聖潔和污濁,發現實話和謊言。發現權利和權利的獲取與被剝奪,然後,我考慮自己對所有別人的態度。最好沒有別人,只有你。我想與你交流,給你溫暖,以愛去概括我們之間全部的關係。
那些以謀略以自私曾經給我陰影的人,我承認也難以釋懷;那些以現世的輝煌壓迫我幾乎匍匐的人,我亦記得他們的名字和永遠的面孔。我寫散文詩,一定放棄表面的淺唱低吟,我會在發現中顯示自己存在的真實。在批判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在憂患里深深地表達我的熱愛。我呼喚不絕望的詩意地生活,恰是因為現實生活里的諸多讓人窒息的因素更需要我們的詩歌能發揮的作用最好與希望有關。至於人們以前常埋怨的關於散文詩文體在我們社會中的處境,我根本就置之不理。那些所謂的中心感的存在又能說明什麼?讓詩歌有些溫度,有些希望,有些重量和作用,是我這些年一直思考的問題。2011年,自《有理想的人》出版後,所寫的大部分作品都與現實有關,細心的讀者會從中讀出自己的生命體驗。至於表達的方式是否符合以往人們對散文詩的認知與定義,請原諒我的不可能被改變的堅持。

在我之外,我想給你的依然是愛。
這種愛,將遠遠大過愛情;而你,不再是某個具體的人,你,成為我之外,
所有的人。
雖然,在我們的經驗里,愛本身是美好的,或者能把許多不美好的轉變為美好,但愛同時也正在疲勞著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去愛我之外的一切存在,並不意味著從此就能免於一個又一個陷阱:仇恨、欺騙、貪婪。但是,依然要愛下去,直到最後的美麗或者最後的無能為力。
是的,世界可以大,人可以多,場景可以複雜,我寧願幼稚地堅持外邊沒有他人,只有簡單的你和我。即便只是你和我,也並非僅意味著坦誠和溫暖。
世界上,他的出現,成為人類面臨的問題,過去沒解決,當下似乎在文明狀態下演變成深處的嚴重。未來呢?也許更多的陌生會出現,更多的場景依舊屬於不同的人,屬於不同的家,屬於不同的國,屬於不同的主義。如此不同下去,偌大的土地、海洋、甚至天空,定存在不同的陣地。我們,會是哪一塊陣地的主人?
我願意給你以愛,是因為伴隨著對幸福和意義的尋找,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遺憾和苦難。我們一邊想成為幸運的擺脫者,一邊又繼續充當製造者。我給你的是漫長生命過程的感受和態度,在一條路未走完之前,我和你都不能是外人,都只能抓住愛。它雖不屬於萬能,但或可減輕對抗和仇恨。
從哲學和現實,當不會天真到只剩下我和你。把這樣的人類關係當成生命從頭到尾的一個夢想,我努力給你以愛。把其它複雜的發現和嘆息留在我自己的深夜,留在深夜的一杯酒或獨自的忍耐。
不言童話,不言悲壯。

這本薄薄的詩文集,裡面有我的惆悵和遮住我目光的迷塵。我不掩飾這些遺憾,然後,決定依然把愛和希望給你。批判或接受批判,我拒絕冷,依然在每章文字的下面簽下愛和溫暖。因此,從文字的自覺性而言,我相信本書既有對《有理想的人》的寫作態度的堅持,更有超越。
本集含兩部分內容:2011年至2013年新寫的散文詩111章,大多關乎我日常的發現和感受;斷斷續續草就的或許能與散文詩有關的一些思考,我雖愛讀理論,但極不擅理論書寫,輯錄為《積微散論》,權當喃喃自語,倘讀者能從中讀出我的日常真實和素麵朝天,慰莫大焉。
談到該書的出版,春風文藝出版社的常晶女士讓我深深感動。我們素不相識,她只是去年年底從《文藝報》上讀到我的一組散文詩,然後通過該報的編輯聯繫上了我。她主張作品的文字要有溫度,能給別人以信心和力量。不久前,她來電話,說社裡已通過選題。
依目下情形,推出詩歌作品是有經濟風險的,但出版社和常晶女士仍認真地與我談稿費、版稅和出版契約等事宜,我在感佩的同時,心裡多了一份敬意,同時,也為詩歌感到一絲慰藉。
是的,一切已經複雜了,就生活而言,我依然選擇熱愛。
最後,請允許我把最誠摯的謝意獻給我所敬愛的前輩謝冕老師,他在序言中對我的所有肯定我皆視為對自己未來讀書寫作時的鞭策。
看,石頭無言,但時光里一切的發生它全知道。
2013年6月28日
周慶榮:堆積是海,放開是江
——讀周慶榮散文詩《有遠方的人》
李犁
周慶榮是一個有胸懷又有境界的詩人,與現實他遞上肩膀以及悲憫和關懷,與遠方他遞上心靈以及夢想和熱愛。這讓他的詩歌透出勁健與溫暖,深邃與澄明的光芒,他一邊鑄劍一邊育花,他的詩歌里有火焰也有芳香,是淚水和露珠的融合。而這一切都是他主動為之,這讓他成為一個勇氣與骨氣,血性與人性合二為一的詩人。
力度:用詩與思鑄劍並挑開患疾
我從周慶榮的散文詩中讀到了一種浩蕩,這是洪流也是岩漿,更是濃縮的雷霆和風暴。整整一個夜晚,我被他作品中的這種力量牽引著,我的眼前幻化出一支像颶風一樣摧枯拉朽的隊伍。雄起!我很自然想起這個雄壯的呼號。是的,慶榮的散文詩是雄性的,也是陽剛的。這在我們疲軟的時代,尤其是沉陷在床第與糖分過量上的詩壇,他的這些文字就是青銅做成的鐘鼎。慶榮是用他的勇氣和擔當,還有孤獨的英雄主義在給這個寫作的罈子補鈣,甚至補鋼:“我畫了無數地獄的草圖給暴戾者和惡棍們看,我還畫了紅蘋果和紅草莓給旅行中饑渴的人。”; “你回憶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他們用大辭彙寫下充分的檔案,醒目的紅頭,如同祖國的鮮血。不平等算不了什麼,明火執仗都應該忍受。” ; “所有的苦難讓風吹走,一起不畏強權,不畏暴力,不需要流血,純真的信念便能營養我們的美好。”
這刀刀見血的詩句,讓你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倒上滿滿一杯酒,然後一飲而盡。我是想用酒來澆滅心中的火焰,也是為詩歌重新有了一劍封喉的直接真實又血性和骨氣而慶賀和祝福。很長一段時間,有些詩人的作品像被閹了一樣,軟塌塌地沒了精血。但慶榮從他的寫作伊始就拒絕瑣屑和無聊,貫穿在他作品的血脈就是求真,真相和真理。所以他要拔去所有的雜草,擠出詩歌中的虛妄和雜質,讓真相裸露出來,或者把他的文字磨礪成快刃把偽裝挑開,把真理逮出來。這說明慶榮是一個有良知的詩人,是一個清醒又自省的詩人,是一個有著悲憫情懷又敢於與黑暗和醜惡揭竿而起的詩人。這讓他放大視野,並把正義感和同情心還有大愛和大痛一起放在熔爐里,燒紅鍛打再淬火成無堅不摧的劍,成為他詩歌中的鋼筋鐵骨。所以在他的散文詩中總會看到一種光芒,這光芒深沉而醒目,它執著地導引著我們的靈魂在激情澎湃之後,走向思想和覺醒。這正是他散文詩的核心,那就是:正義、救贖、熱愛、自由。一切由此而輻射,一切由此而繁衍。這也是慶榮的思想之鐳,也是他獻給世界的熾熱的心。
這光芒如劍,且迎風而行,越過雪地、山谷以及人性的黑暗處,去敲擊那些麻木的靈魂,去指引那些陷在泥沼中孱弱的手。這光芒也是放大的顯微鏡,把歷史的瑕疵和現實的危機大大地投影在牆壁上,讓我們清醒反省,從而走向拯救和自由:“偉大的鮮血一樣的景象感動了我。我知道我應該熱愛什麼了,曾經的人民把自己都埋在地下,我不能僅僅用淚水去懷念。這廣袤的大地,我支持你所有的夢想,左的和右的, 它們都是雜音,我們怎么來的,就怎么繼續。”;“我放棄偉大,你們讓我簡單地活著。我自由生長,我的頭顱願意是什麼模樣就是什麼模樣。”詩歌到這裡像從高山峽谷進入到平川大野,舒緩、遼闊、達觀、自我。詩歌的方向是不變的,那就是熱愛和夢想,責任和憂患,還有寧願不要偉大也絕不交出的自我和自由。除此之外,心可以打開,可以容納,可以忘記。忘記傷害,忘記淚水,只牢記露珠。並“把全部的金錢給予慷慨,把心交給貧寒”。
這一切也讓慶榮成為一個有胸襟的詩人。胸襟是詩歌的胚胎。所以清初詩論家葉燮說:“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後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生,隨生卽盛。”這胸襟就是詩人的情懷,就是詩歌的原型和胚胎,它可以裝載性情智慧,讓詩人觸景生情生詩,並將詩情發揚光大。也正因為有了這胸襟這真情的動力,詩人才能處理好詩歌的各種構成材料,讓詩歌寫得更好更新更美。當一個人胸懷大了,心靈就變得溫潤善美,投射在作品上,詩意就蔥蘢起來,而且簡潔準確充滿哲理的美。這是詩中溶解了思考的力量,而思考只有通過詩才有生氣和美感。所以海格德爾說:“詩化把早被思過的東西帶到思者的近處。”這是說只有詩才能讓思存活。那么反過來就是說,也只有思才能讓詩有心有靈魂。讀慶榮這些詩意與思想融合的作品,有一種很過癮的感覺,因為在陶醉於他語言的優美和情感的純淨之時,每每靈魂被他的彈片擊中,這射穿讀者心臟的就是埋藏在他詩中的思,就是獨特而凝重的思想和思考:“我不主張岸以陡峭的方式對待潮水。作為陸地的邊緣,一味地冷峻,會影響潮汐的情緒。”,還有“一把麥種撒在土地,不爭麥子王,只做麥穗。田野幸福,人幸福。//亂,出在這裡,總有一些麥穗自命不凡。它們脫離了民眾,渾身長刺。田野就是這樣難以簡單。”這思的鐳太有力了,就要漲破詩歌的皮膚,迸濺出來。這是慶榮詩歌的特質,他像從內心裡往外掏炸藥,然後步步緊逼,直到把感情推向絕壁,然後把你的心炸成碎片。而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集中細細地看,慢慢地默誦,於是一種勁力就湧上來,這勁就是思,就是骨髓和劍。但是你看不見思,因為思已經融化在詩意的溫水之中。這使他的詩歌有了追問生活探尋生命之謎的厚度和尖銳感。所以海格德爾說:“思,就是使你自己沉浸於專一的思想,它將一朝飛升,有若孤星寧靜地在世界的天空閃耀。”
更多的時候這種思讓慶榮產生一種憤懣,最代表的作品當屬這本詩集中寫給畫家戴衛《石壕吏》畫作的感想,石壕吏,這個唐朝杜甫筆下的凶神,讓慶榮咬牙切齒,那個被欺凌的老叟又讓他淚流滿:“讓我無法控制仇恨的人不在眼前的畫中,惡吏沒有資格與畫一起出名。是這位,白髮蒼蒼,皺紋里有多少絕望的悲愴?人民的形象……祖先受苦確實很久了,石壕的老叟愛孩子一般地愛他的土地,幾個木條和竹子做成籬笆,加上土坯房一所,家有多溫暖,國就有多偉大。”他堅定地表示不能讓老叟的眼神繼續悲傷,他呼籲:“太陽升的高一點吧,當初的紅艷艷的血性只需一點點的高度就會有光芒,請一視同仁地照耀人間每個角落,尤其不能讓石壕那裡繼續黑暗潮濕。”
就文本而言,這是融情感、詩意、哲思結合得最完美的一首散文詩。慶榮像一個醫生,他一方面審世一方面審史,審史是為了讓現實清醒,審世是為了校正人類未來的走向。對醜惡決不姑息,對善美毫不保留地擁抱。他把理想主義的光輝,人道主義的體恤,還有批判主義的犀利融進他的文字中,也就把血性和陽剛補給了疲軟的人類,把溫情、關懷和熱愛還給了人性。這因現實之痛而產生的深沉真摯、勇敢擔當的人格力量,使周慶榮的散文詩顯現出青銅劍一樣的力度與厚度。
高度:遠方打開境界和讓愛回家
現實讓他痛讓他思讓他把詩鑄成劍,那么遠方就讓他愛讓他詩讓他把文字培育成花朵。而遠方和花才是他的最愛,才是他的方向和終極。遠方是超越,是愛是人生之詩。那么人為什麼需要遠方?怎么才能到達遠方呢?
從生命學來說,人天生對遠方有一種企盼和嚮往,提起遠方,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甚至躁動。對於詩人來說,遠方就是詩,就是愛就是美和自由。生命需要提純,人生需要升華,生活需要美輪美奐的境界來照耀,來使人生充滿意義和光芒。對於周慶榮來說,遠方就是詩化了的人生,就是把生命寫成一首至真至純的詩。在愛和美面前詩人的姿勢是仰視的。詩歌的方向是向上的,是神性的,是敬畏的,是一塵不染的。這時詩人和詩歌的狀態都呈出淨和靜。淨和靜是遠方的狀態,也是詩歌的境界,更是慶榮的詩學終端,也是人類的方向和將要達到的終點。
在慶榮看來,為了抵達遠方,首先要學會愛。愛是他超越現實的方式,也是他抵達遠方的方法。對現實之痛的拍案和亮劍是愛的另一端,是他以及所有詩人的俠肝義膽,是不得已的責任和義舉,但熱愛和遠方之戀才是詩人自動自願的,是他們內心的快樂和幸福。所以他把《人生》定義為:“還是要愛。而且,愛一個人遠遠不夠。//這是我慎重的決定:儘可能喜歡更多的面孔,直到世界上最後的那個人。//倘再想到人生不可避免的仇恨,已無人可恨。如果仍然想恨,所有的人就一起恨。恨泛濫的洪水,恨山崩地裂。”我們可以把這棄恨求愛看成他走向遠方的第一步,是他遠方之詩的第一個境界,用王國維的境界說就是:“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懷揣愛,孤獨踏上遠方的路。那么為了這種愛要“愛到佝僂,愛到腐朽,愛到煙消煙散。”就是第二步,也是詩歌的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不屈不撓,為了遠方披肝瀝膽。那第三重境界顯然就是:“驀回首,那人還在燈火闌珊處。”經過百折不撓地尋找,我要的遠方和境界,竟然在不經意間來臨:“把一片土地愛成國家,把長滿莊稼和花朵的田野愛成祖國,把我們的祖先靜靜地愛成一個又一個的家族,把一片雲和另一片雲放在這個狹窄的鋒面,讓我們歷史的天空再也沒有血雨腥風。”
說得多好啊!這是一種愛的感覺。是一種美和情感的曝光,瞬間的詩意體驗把心靈從現實的重負中解放出來,讓它復歸它的自由輕靈和美。詩也在瞬間穿透了生活的無意義和晦暗,直抵真理的中心,審美的中心。所以馬拉美說:“詩……必須從人類的心靈中擷取種種狀態,種種具有純潔性的閃光,這種純潔性是這樣的完美,只要把心靈狀態、心靈的閃光很好地加以歌唱,使之放出光輝來,這一切其實就是珍寶。”
需要注意的是,在慶榮這首第三境界的詩句里,出現了土地、祖國、祖先這樣象徵原初的詞,把這些代表最初的名詞和遠方聯繫起來,是不是說遠方其實就是起點就是開始的地方呢?不然王國維的第三重境界怎么把突然回首看到的舊人舊景作為最高境界呢?“還在燈火闌珊處”中“還在”是不就是原地沒動啊?這樣說來遠方其實就是好像天邊卻近在眼前。於是我想到了慶榮寫的《老屋》一章。老屋就是一所土坯房,是詩人的故鄉也是他出生的地方,那裡陽光乾淨,親人慈祥,所有的風景都美麗靜好:“我背靠著老屋,守著最初的樸素。像我們眾人所依靠的許多事物一樣,它們已經破舊,但擁有最後的力量。/愛你,就愛到最後。/老屋不說話,老屋只慈祥,在故鄉的暖陽下。”
這是多么親切和諧的人類情感的故鄉呵!這就是詩人要去的遠方,這裡有完整的人性,完美的情感,這就是最真最自由的美和詩。所以有人說失去的天堂才是最美的天堂。要抵達的遠方就是童年就是大自然就是家。因此,去遠方就是回家和回歸。向童年回歸,向大自然回歸,就是追求那種真實和自由、澄明和純淨、人性和神性的境界。這境界一塵不染,陽光普照。她是神性、天性、人性的融合,是愛、美、自由的統一。因此可以總結:最遠的地方就是最初的地方,超越就是回歸,神性就是人性。我們期盼執意尋找的東西就是我們最開始擁有的東西。當然現實中我們不可能重新回到深山老林和記憶中的老屋生活了,但是儘可能地在我們的性格和品質中保留人之初的本性,也就是我們說的真性情,再通過我們的寫作與過去相通,在詩歌意境中享受返樸歸真的感覺,因為寫詩就是搭建一條回家的路。
至此,我覺得周慶榮的散文詩寫作也已經進入到返璞歸真的境界。這讓我想起金庸筆下的劍客東方不敗,他的幾把劍代表了他追求武功的不同時期,也可以喻指不同的人生和寫作的境界。第一把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青光閃閃,鋒芒畢露,是剛出道時所用;第二把劍叫紫微軟劍,鋒芒有所收斂,但仍削鐵如泥,是三十歲後所用;第三把劍是玄鐵劍,重達七八十斤,劍鋒已鈍,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是四十歲前所用;最後一把劍是一柄已經朽爛的木劍,其文字說明為“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無劍勝有劍!這和大道無痕,大美無言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劍術也是詩歌技術的最高境界,更是劍客和詩人仰視並追求的大境界。周慶榮不論是年齡還是心胸還是技術,都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階段,他正在去除胸中粘滯,澄心以空,以空待靜,用嬰童的眼睛和赤子的心靈來接納詩意的蒞臨,詩之於他如水般柔順,他堆積了就是海,放開了就是江!
與此同時,散文詩與自由詩的界限已經模糊,散文詩與自由詩不過是劍與長矛的關係,兩種兵器,看誰更熟練而已。在這樣一個自由解放、規矩漸失的時代,散文詩也許更能讓人得心應手。如果哪位犟家硬要說散文詩就是邊緣的詩,那就只能這樣說,周慶榮的貢獻就是以他深遠的意境和美和如鐳之思,把散文詩提升到與自由詩比肩的地位,甚至是對自由詩的侵略和逼宮。其實散文詩與自由詩不過就是不同的容器而已,裝的是鑽石還是狗屎取決於詩人自身是礦藏還是狗。舉個例子,面對下面這個情感真純,意境樸素的詩句,你能分清他是散文詩還是自由體嘛?:“如果一年四季是個諾言,我只能在春天把田間壟上的一束小花給你,全部的心情只呈現樸素的美麗。”
要強調的是,到這裡,詩人面對現實苦難時那種憤懣、激烈和焦灼的情緒開始減少。詩歌的審美逐漸代替了情緒的審美,讓我們看到一個抒情的歌手在吟唱。雖然聲音低沉憂鬱,還時不時地劍拔弩張,但他開始有意識地歌唱夢想與花朵。人在理想和美面前,都會變得溫情而柔順。美的意境把心境塗抹得一片寧靜和疏朗,詩已經完全回歸到詩的本體,並凸顯出自身的美麗光芒。但是詩人對現實的關注,對人類的同情,還有無處不在的疼痛感依然堆積在作品裡。只是這情感被美和詩梳理得深沉了、深化了,形而上了。藝術規律告訴我們,不要讓情緒過分的激烈,太猛烈了就會破壞詩歌的美感,把這種疼痛稀釋在詩歌的細胞中,讓它在詩歌美感和哲學意味的感召下,一點點將疼痛滲透給讀者,這不但不會減少詩歌的同情心,反而會使這種疼痛具有了美的品質,同時也使詩歌更有力度並具有沉鬱的美。(※註:文中所引詩句均出自周慶榮的《有遠方的人》。)
2013年12月16日——17日於北京

序言

有遠方的人
謝 冕
他身居城市,創造著、也享受著現代文明的繁華。他生活在當下,有自己生活的現場,但他的心在遠方,他的思念也在遠方。他總是從此地遙想彼地,遙想彼地的一切:山水,田園,陽光和空氣,雲彩和花朵。每當此時,他似乎忘了(其實未必)此時和當下,對遠方的一切有一种放不下的牽掛。他是一個不滿足於現實的始終思考的人,他擁有,而他不滿足於曾經的擁有,他總是思考那些遙遠的事情,他因思考而痛苦。他不是不知世事的複雜,他熱愛包括這複雜在內的生活,但他又不能不焦慮地面對那看來有些遙遠的紛繁、嘈雜和糾結。綜觀他的散文詩寫作,所有的寫作總在表達這種心境:人在此時此地,放不下的,揮不去的,總是對於遠方的懷想和惦念。
他是當今中國痴迷於散文詩這一廣大群體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也許竟是群體中最痴迷者之一。他為散文詩的創作、研究和出版貢獻了他的全部熱情。他對於這一文體的發展傾注了全部的心力。較之其他文體,散文詩是他的最愛。他通過他的創作創造性地呈現了這一文體的固有屬性和特質。他的寫作相當完美地凸顯了散文詩總體上的柔美、清麗、淡遠的傳統風格。他以語言的精湛和睿智、以及優美而又富於哲理的內在精神的表達而在業界享有盛譽。但我們通過文本細讀發現,與其說他是一位散文詩傳統的維護者和繼承者,不如說他更是矢志於散文詩內涵的擴大與深化的變革者。
的確,他的心是在充滿生氣與活力的現場跳動著,但更是在想像的廣闊空間和浩淼時間飛翔著。翻開他這一本詩集的每一頁,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種表面靜謐中的內在的不寧與騷動。他的優美的文筆為我們呈現了熟悉的場景:夏天已經逝去,陽光從歲月的網中漏下來,綠葉落下,漸成脆片,秋天的傍晚空闊而疏遠。他相信自己已在遠方,哪怕同樣在深夜,他一樣會盯著星星的劍簇,看那些鋒利的光芒射向蒼茫。 他總是在此時此地看到了遠方的光芒。這種眺望及其結果,完整地表達了他的寫作的全部豐富性。
“我把預言扔進垃圾,我把末日看成時間的開始。世界美好,我就認真珍惜;世界醜惡,我選擇承受並且熱愛。”他的文字如窗外的飄飄雲絮,如山間的潺潺流水,他有一種豁達而從容的心態。但他絕不止步於此,他要在人們的習見又易於忽略中刻意注入思想的質感,沉重的,深邃的,甚至是矛盾而紊亂的。他的目標亦在遠處,他想以自己的努力,改變這一文體幾乎與生俱來的“輕”和“淺”,他追求自己文字有別於前的“重”甚至“深”。他要給散文詩“加重”。這也許“有悖於常”,但卻是他的“刻意而為”。
首先是他不把自己的視野封閉在小小的角落,他真的不喜歡把玩身邊的小風景和小物件。他站在高處,喜歡放眼壯闊的景物,他總是向著遠方眺望。他站立在大地上,感受著並承載著大地的分量。這土地,土地上生活的男女都是屬於他的,他總是感到大地的親切。除了土地,還有長城,還有黃河,遠遠近近,都是他的摯愛。他尋找大地上的光和熱,一切的鳥和它的飛翔,包括它的富饒和它的貧瘠,他把每一片土地愛成國家。他向這些土地致敬並且獨語:我一輩子踩著你,死後也不能離開。行走,漂泊,他不是無所牽掛:如果一切讓我放心,“我願孤獨為一座島”。不難看出,這種“釋然”正是由於更深、更遠的愛。
此刻他站在古老的長城面前,他的心情從容而淡定。因為那雄偉的背景太遠,太大,太蒼勁,於是那一切的日常瑣碎都無可置疑地煙消雲散,在巨大和遙遠面前,他只能選擇淡漠或者忘卻。此刻他的言說顯得超常的豁達與大度:“是是非非的往事已成過客,屹立的是山脈,流動的是江河。江山,它的子民是一個又一個真切的面孔,善良如稻穀,溫暖如棉花。” 讀周慶榮,對比我們熟悉的散文詩創作,有一種迥然不同的感受,依然是華美的,甚至依然是燦爛的,但卻是滿紙雲霞中透出一股激烈,他無疑已為這一文體注入了沉鬱和堅韌。
但他的筆下並不總是大的話題,也有小的花草,也有小的生靈,但那一切的“近”和“小”也同樣寄託著他的“遠”和“大”。例如他能夠平等地體察蟻群社會的歷史和秩序,他以欣賞的目光注視那些忙碌的生命。他幽默的筆觸真情謳歌那些生命的安於本分和與世無爭:“草青的時候,它四處行走,吃飯睡覺並且悄悄戀愛。”“一茬又一茬的蟻事安排主要看誰能夠殷實它們的倉廩。---它們聚攏了乾糧,集體享有,它們沒有貪腐的條件。蟻王先行享用被視為理所當然。”警人之筆在結束處:
我至今沒有聽到螞蟻批評過它的祖國,甚至懷疑它們是否會嘆息。今天下午陽光大好,我看見一隊螞蟻在一條泥路旁行進。
這只是一種超然物外的隨興之筆,與通常的功利判斷無關。也許從中透露了他因厭倦了人世的紛爭而對蟲類社會的單純由衷的讚嘆。當然,他是表達了無奈、甚至惆悵。“沒有批評”未必好,“沒有嘆息”卻是令人羨慕。引文的後半段陽光下看螞蟻行進,回到了恬靜的詩意的心境,是一種閒適,也是一種愉悅。也就是這樣的無心之筆,展示了他掌握這一文體舉重若輕的嫻熟。再看另一篇,是寫松樹的:它只能在此長久站立,忘卻遠處的喧鬧和塵埃,它感謝腳下的萬丈深淵,提醒它應當始終昂首,看著前方的希望。松樹就這樣站在陡峭的懸崖,堅守、忍耐、意味深長的孤獨,“像我的整個祖國”。 ——他總是這樣出其不意地說到“祖國”。
散文詩在中國新文學中的發展,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了,它已經形成了相當穩定的文體風格。許多寫作者不想臨摹或重複魯迅《野草》的方式,散文詩開始了新的追求、並經過幾代作家的努力形成了多樣而色彩斑斕的新氣象。現在說到這本《有遠方的人》的寫作,周慶榮除了注重題材的展開、內涵的充實,而且嘗試著在抒情的體制內加重批判性以及他非常擅長的思考性。在這些方面,他取得了成功,他為散文詩開創了新生面。他是一個心懷遠方的人。他以自己的詩行為自己的寫作作了象徵性的概括:黃河入海不是句號,人類的天空如果圓滿,這個句號應該是整個天空。
2013年10月27日於北京大學

名人推薦

謝冕先生高度讚譽:周慶榮“是當今中國痴迷於散文詩這一廣大群體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也許竟是群體中最痴迷者之一。他為散文詩的創作、研究和出版貢獻了他的全部熱情。他對於這一文體的發展傾注了全部的心力。較之其他文體,散文詩是他的最愛。他通過他的創作創造性地呈現了這一文體的固有屬性和特質。他的寫作相當完美地凸顯了散文詩總體上的柔美、清麗、淡遠的傳統風格。他以語言的精湛和睿智、以及優美而又富於哲理的內在精神的表達而在業界享有盛譽。”
李犁:“周慶榮是一個有胸懷又有境界的詩人,與現實他遞上肩膀以及悲憫和關懷,與遠方他遞上心靈以及夢想和熱愛。這讓他的詩歌透出勁健與溫暖,深邃與澄明的光芒,他一邊鑄劍一邊育花,他的詩歌里有火焰也有芳香,是淚水和露珠的融合。而這一切都是他主動為之,這讓他成為一個勇氣與骨氣,血性與人性合二為一的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