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姓氏]

有[姓氏]
有[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有姓是百家姓之一。有(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8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基本介紹

有[姓氏] 有[姓氏]

有(宥)[有、 ,讀音作yǒu(ㄧㄡˇ);宥,讀音仍作yǒu(ㄧㄡˇ),不可讀作yòu(ㄧㄡˋ)]

姓氏源流

有,宥(Yǒu,Yò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有巢氏,出自上古複姓有巢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有氏,古帝有巢氏之後。”上古時,中原地區野獸經常侵擾人類,傳說有人發明了在樹上建造木屋,可免遭野獸侵襲。大家視其為聖人,尊稱其為有巢氏,並擁其為部落首領。關於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時期的古籍中已有記載。莊周在《莊子·盜跖》中說:“古者禽獸 多而入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在《韓非子·五矗》中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本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有巢氏是傳說中遠古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原始時代人類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在在南榮氏所撰著的《遁甲開山圖·藝文類聚》中說:“石樓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琅玡山,在今山東省濰坊的諸城一帶,所謂有巢氏治於此,實不足為信。項峻在《太平御覽·始學編》中記載:“上古皆穴處,有聖人出,教之巢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處,古之遺蹟也。”在《太平御覽·林邑記》中還說:“蒼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為業,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顯然,他認為巢居開始於南方。周去非則在《嶺外代答》中說:“深廣之民,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其所以然者,蓋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歟!”這都說明巢居方式很可能是起源於南方。

北宋的鄭樵在《通志·三皇紀》中記載:“厥初,先民穴居野處,聖人教之結巢,以避蟲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實,故號‘有巢氏’,亦曰‘大巢氏’。”在文獻《中國遠古和原始社會的傳說及近代考古學的發現》中總結說:“有巢氏,又名‘大巢氏’,因教民巢居而得號。”總之,第一批使用巢居方式的人,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者,史籍《先秦史》就這樣稱:“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因此,後人以“有巢氏”稱之,實在是恰如其分。在有巢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省文簡改為單姓有氏、巢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有氏族人在春秋晚期有一著名人物,就是著名的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的有子,賢名排位在第二十七位。有子名有若,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三歲,《家語》作三十三歲,與曾參、言偃、卜商、顓孫師諸人同時入學。有若博學強識,雅好古道。因為他長相很像孔子,又喜歡鑽研上古的制度禮儀,後世遂尊稱其為“有子”。在孔門三千弟子中,稱“子”者甚少,有子即其中之一。

在典籍《論語》中,記載了有子曰:“孝悌為先,和為貴。”這就是有子的思想體系核心。有氏(宥氏)族人大多尊奉有巢氏、有子為得姓始祖,並尊拜有子為宗祖。

源流二

源於改姓,出自明太祖時期大臣子有日興,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據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詔修的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宥氏,本來就是有氏,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的明軍將領有日興,因其有功於朝廷,明太祖朱元璋在高興之下就賜他在姓氏“有”字上加個“宀”蓋頭,成了“宥”字。當時,天下的有氏一族幾乎都跟著改成了宥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孔子弟子冉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冉求,公元前522~前469年待考,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中排名在第五位。冉求曾做過魯國貴族季氏家族的家宰。

周敬王姬丐三十三年(魯哀公姬將八年,公元前487年),冉求率魯國左師抵抗入侵的齊國軍隊,並身先士卒,以步兵陣列執長矛突擊的戰術擊敗強大的齊軍,取得勝利,之後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週遊了十四年的孔子。後來,冉求竭力幫助季氏家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曾因此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汝非吾徒也。小子們鳴鼓而攻之可也。”後來,冉求隨孔子周遊列國,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冉求多才多藝,性謙遜長於政事,孔子後來稱讚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之職。”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後,受到冉求多方面的照顧。唐朝時期追贈冉求為“徐侯”,宋朝時期追封為“彭城翁”,明朝時期再封為“徐公”。

在冉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亦稱有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但該支有氏的字輩班派不與有子世系完全相同,而是傳承冉氏北方世系。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有秩,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有秩,是秦、漢時期郡縣級建制之下的鄉一級行政機構最高長官的稱謂,是當時最基層的國家區域行政管理機構,職掌賦稅及訴訟。有秩一般多由郡令任命,官秩一百石。“有秩”這種官稱一直到曹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公元220年)被廢黜,將其改稱為“令長”,但機構建制依然存在,只不過換了一種稱謂,依然由郡守任命。這種行政建制為歷朝歷代所沿襲,一直到民國時期。距縣治近者稱鎮長,遠者稱鄉長,至今亦然,不過爾爾。

在有秩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有秩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有氏、秩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契丹族,出自宋遼時期遼國官吏有司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有司歷,是遼國契丹族政權仿照北宋王朝的司天監所設定的官位,隸屬於南面朝官司天監,職掌天文、曆法和文史記載,以及相關的祭祀活動,其官位在太史令之下。在宋徽宗趙佶宣和七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在北宋王朝與金國政權的聯手攻擊下,遼國滅亡,一些有司歷成為金國的臣子。

在這一歷史時期,有有司歷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有氏、司氏、歷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有姓始祖

有巢氏。遠古時期,有個部落首領善於在樹上建房子。房屋建在大樹上,可以避開野獸的侵犯,還可以避免潮濕。因為,房子像樹上的鳥巢,這位首領就被人稱為有巢氏,他就是有姓的始祖。

宥姓始祖

有日興。明朝的大功臣幾乎是有姓的最後一人。由於他為朝廷立了功,頗為皇帝的喜歡,於是皇帝就在他的姓上加了一個寶蓋頭,作為恩賜,這樣的恩賜,比賜給黃金百兩還要光榮的多,於是有日興就改稱宥日興了,天下的有姓也跟著沾光,統統加上寶蓋,成為宥姓。故有日興就是宥姓的得姓始祖。

家譜文獻

山東平陰有氏家譜,著者待考,明萬曆年間纂修,清乾隆年間重修,民國年間再修,木刻雕版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東省濟南市圖書館、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有氏宗祠、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字輩排行

有若裔支有氏字輩:“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彥承宏文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續昌”。註:字輩自四十六代起與孔氏世系完全相同。

冉求裔支有氏字輩:“希言公彥承宏文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續昌”。

遷徙分布

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一百九十位,人口僅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019%左右,望族出東海郡。有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路史》記載:“有氏,古帝有巢氏之後。”有巢氏,是始教人以居處這法的古帝,他的年代,有人說是在燧人氏之前,有人則認為是在伏羲之後,確實的情形,雖沒有具體的史料可證,可是,他對於中華民族進化的功勞,卻是長久以來公認的。在我國歷史上成名甚早的有氏,近600年來,已經極少見到,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問題,可以在《明史》上找到答案。在明太祖的洪武初年,有氏家族曾經出了一位十分出色的子弟叫有日興,由於功於朝廷,所以,皇帝特別送給他一個寶蓋頭,賜姓為“宥”。在帝王專制時代,被皇帝賜姓,可以說是一種至高的榮耀。所以,當時的有氏家族,也就跟著紛紛姓了宥。關於有氏被賜姓為宥氏,《明史》是這樣記載的:“有日興,洪武時於上加宀,賜姓為宥。”此外,《萬姓統譜》中也指出:“洪武時有日興上加宀賜姓宥,為宥姓之始。”這就是有姓極為少見的原因。有姓確實是個很少見的姓氏,據統計“有”這個姓氏全國只有3000多人。有子的第76代孫有令衡說:“在漢族的氏族裡面姓有的算少數氏族,不叫少數民族,你這個姓氏很少了,很少很少。我們參加工作到外地去登記乾什麼的,人問你貴姓,我說我姓有,哪個有啊,我說有沒有的有啊,嘿,真是天下少有。”有姓望居東海郡(漢代置郡,在今天山東省郯城一帶)。

歷史名人

有 子

春秋末期魯國人,名有若,字子有,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少孔子四十三歲,因為他長相很像孔子又喜歡鑽研上古的制度禮儀,後世尊稱有若為有子。有子主要的思想體系是跟著孔子,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四賢十二哲”當中他是屬於“十二哲”之一,他的學生當中稱子的很少,像孔子、孟子、唯有有若稱為有子。在《論語》第2段記載有子曰:孝悌為先和為貴。這是他的思想體系。孔子死後,學生懷念孔子,因有子的學問好,曾請他上堂講課。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種人是不好搗亂的,因為當時他等於一個助教。有子作為孔子的學生受到了歷朝歷代的尊重,歷代的皇帝過年過節祭奉孔子的時候,同時祭奉有子,有子這么出名,怎么有子的後代沒聽說哪裡有呢,全國沒聽說哪兒有姓有的呢,以後皇帝就下了聖旨在全國各地找姓有的,從明朝的永樂一直到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間,查找姓有的,最後到了嘉慶二年才找到姓有的,找到之後皇帝就通知當地的官府,免去一切雜役差徭,而且給予豐富的奉祿。

有(宥)日興

明朝的大功臣,因為他為朝廷立功,皇帝喜歡,就在他的姓上加了一個寶蓋頭,作為恩賜,於是有日興就改稱宥日興了。

有祿

(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大臣。

郡望堂號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平陰堂:以望立堂。

有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明時更姓;

上古發源。

——佚名撰有(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洪武年間,有姓因賜姓改為宥姓。下聯典指有姓源於上古有巢氏。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教人以居,結藋為廬;

受友至誠,共立不師。

——佚名撰有(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聖人有巢氏,教人以居,編堇而籬,結藋為廬。下聯典指春秋時孔子弟子有若,魯國人。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既歿,弟子思慕,因有若狀似孔子,弟子們相與共立為師。

漢室名臣,大展經綸世業;

孔門高弟,首明孝友文章。

——佚名撰有(宥)姓宗祠通用聯

漢代名臣有祿(魯人)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孔子弟子有若事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