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虎跑後山貴人峰往南,順著新修的山路,經馬兒山、頭龍頭,便可到月輪山。千年古塔六和塔就矗立在山腰。
“月輪”這一頗具詩意的山名,曾引起許多文人的誦嘆,也產生了不少傳說故事,據元代錢惟善《江月松風集》載:“宋時張君房為錢塘令,夜宿月輪山,寺僧報曰:‘月中桂子下塔’。遽起望之,紛如煙霧,迴旋成穗,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諸如此類的傳聞記述,為月輪山平添了幾分夢幻般的色彩。
月輪山是眺攬錢江美景的最好去處,站在山巔,極目南望,感受到的是濕爽怡人的習習江風,映入眼帘的是由古塔、大橋和滔滔江水構成的別具雄渾情韻的壯麗圖畫,使人心胸寬朗,神思如翔。耐人尋味的是,六和塔與錢塘江大橋這對一古一今,一橫一豎,風格完全不同,照理應該是很不和諧的搭配,卻在這裡完美無缺地與周邊的自然環境融合在了一起,不由讓人感嘆造物的神奇。
月輪山又是杭州金魚的發祥地。大家知道,中國是金魚的原產地,杭州是中國金魚的故鄉。那么,杭州金魚的發祥地又在哪裡呢?有人根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詩句“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余”,斷定這個問題的答案應是西湖南岸的淨慈寺、興教寺一帶。其實,早在蘇東坡之前,北宋初期的著名詩人蘇舜欽(字子美),已經記述杭州放養金魚了,他在詩作中提到的這處在時間上要比淨慈寺早近50年的杭州金魚發祥地,就在月輪山腰的水池之中。
清朝人撰寫的《湖山便覽》有一條《金魚池》的記載,裡面引用了蘇東坡的詩話,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我在蘇子美(舜欽)的《六和寺》詩里,讀到過‘沿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的句子,起先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後來到杭州擔任通判,才知道六和塔院開化寺後有水池,池中就有這種全身金色的奇特的魚。昨天,我又去開化寺遊了金魚池,還往池中投了餅餌,可是過了好久,金魚才出現。但是只不過稍一會兒,它們碰也不碰餅餌,就又躲藏到池水淹沒的山岩下面,這以後,再也不肯重新露臉了。從蘇子美作六和寺詩,到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蘇子美的詩中既然用了‘遲留’這樣的詞語,可見這種魚非常自愛自重,生存也已經天長日久。我看,如果不是它們有意謙讓,無所欲望,易於退讓,而且又不亂吃東西,怎么能享受如此漫長的壽命呢?”蘇東坡這番高論,本來是有感而生,借題發揮。豈料,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正是這一番暗藏人生哲理、處世玄機的妙語,卻為人們千年之後揭開杭州金魚發祥地之謎的“標準答案”,留下了權威的、生動的史料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