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月港地勢適中,交通方便,一百多年前就曾有人想在這裡興集,但因人口太少,一直沒有興起來。直至民主建政後,這地方才逐步成為月港小街,十天四集,每逢農曆二、四、六、八為集期。隨著集市的興起,縣、區黨政機關和抗日武裝力量經常在這一帶開展革命活動,月港在當時也自然成為這一帶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活動中心。
一九四五年春,濱海縣紗布交換所在月港成立,接著,月港紗布交換所也相應建立起來。交換所任務就是把公家的棉花發給民眾紡紗,一斤彈成的花交紗十五兩五錢(舊十六兩制),公家發二斤原糧作為工資。棉紗收回後,再與織布戶換布,也同樣以原糧作工資,當時單月港一地,由於紗布交換往來,每年的棉花吞吐量即達兩萬餘斤,糧食五十多萬斤(含生產救災用糧)。不久,又辦起了月港供銷合作社,由當地民眾投股分紅,供銷社的經營又直接為民眾生產、生活服務。供銷社還開辦了油坊,進行半機械化榨油,主要榨豆油、花生油,除保證供應本地的部隊、機關和民眾所需的食油外,還遠銷外地,一時成為商業中心。
教育
月港,過去只有一所初級國小,大多數人家孩子不能上學。平常,老百姓也不容易看到戲,唯一的是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天,到道士庵去湊湊熱鬧。道士庵座落在月港北首龍港東,有瓦屋正殿三間,草屋廂房四間,並砌有圍牆。每到四月初八,小街附近十里內外的善男信女,穿紅戴綠,紛紛來道士庵燒香祝福,附近的男女老少也都趕來看熱鬧,再加上許多賣雜貨、賣小花的人也挑著擔子趕來做生意,熱鬧非常。
一九四二年,由原來的月港初級國小升為高級完全國小,五十年代又辦起了中學。那時,學校師生除了教學、讀書外,還組織文藝宣傳隊進行演出宣傳。在那艱險的戰爭環境裡,月港鄉的文工隊和國小宣傳隊還排練了《改造二流子》、《漁濱河邊》與《孫良誠過境》等文藝節目,深入到靠近敵占區周集以北一帶去演出,規勸那些偽軍迷途知返,投向人民。他們還利用課餘時間辦冬學,辦夜校,寫標語,出黑板報,幫助民眾學政治、學文化,搞得熱氣騰騰。今天,不少同志在寫革命回憶錄時,都常常提到月港呢。
後經多次歷史變遷,只剩下月港國小。月港國小現有13名教師和一百多名學生。在教育局資助下,學校終於有了個讓孩子們玩耍的草坪,兩個不錯的籃球架,和一些練身器材。
革命活動
早從一九三九年起,共產黨就利用這一帶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基礎,開展革命活動。這年秋天,薛華甫、陳書同、吳甲等同志率八路軍淮河大隊一部來月港開展工作。一九四O年,中共淮屬地委先後派宋義、王浩等同志來月港宣傳黨的宗旨、灌輸革命思想。從那以後,月港小街一直成為區、鄉機關和部隊的常駐地。建政之初,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指引下,月港的高伯海、高藏書等開明士紳積極擁護民主政府,參加政權建設,為支持抗日戰爭貢獻力量。為了阻擊日偽來月港騷擾,高北海帶頭拆掉自家的五間瓦房和一座炮樓,購買一支七九步槍獻給地方抗日武裝聯防隊。那時,到月港來開展工作的幹部大都吃住在他家,一時門庭若市,成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的聯絡點和議事廳。
一九四二年春的一天清晨,駐在月港的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三團三營的指戰員們,正在大操場上出操時,從響水口敵據點竄來的日偽軍五百餘人向月港突然襲擊。當時,三營營長苟慶六率領戰士們沉著應戰,與敵激戰七小時,終於衝破了敵人包圍圈。新四軍戰士在這次突圍中飲彈殉國十三人。戰後,月港幹部民眾灑淚掩埋了烈士遺體,立墓於月港西北隅一個僻靜之地。每年清明節,均有乾群師生前來掃墓。月港國小袁美成老師率學生掃墓時,曾賦詩悼念:
十三烈士不知名,慷慨從戎抗日侵。
為國捐軀遺蹟在,吾儕祭掃慰英靈。
周玉珍同志,是月港一帶較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他為革命日夜奔波,不畏艱險。一九四一年,他和共產黨員季梅修發起組織了抗日兄弟團,有七十多名青年參加了兄弟團組織,配合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周玉珍在張集街上不幸被敵人高才書所害,年僅二十三歲。為紀念周玉珍烈士,曾將月港命名為玉珍鄉。一九四四年春,月港各界人士和各鄉代表數十人在月港國小舉行了悼念周玉珍烈士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