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岩[湖南道縣溶洞名稱]

月岩位於湖南道縣城西20公里處清塘鎮小坪村南,是都龐嶺下的一個大型石灰岩溶洞。四周群峰疊翠,煙雲裊裊,像一道道美麗的屏障拱衛著月岩。岩前濂溪流過,波光鱗鱗,流水悠悠,像一條飛舞的藍色綢帶,環繞著月岩。岩前是一大片水田,秋收季節,沉甸甸的稻穗金光閃耀,綠肥肥的瓜果掛滿枝頭,香飄萬里,豐收在望。

月岩造型奇特,風光秀美,明代著名旅遊家徐霞客由衷地發出讚嘆:“永南諸岩誰最?道州月岩第一!”真是名不虛傳。

月岩,是開放性的溶洞。一般的岩都是封閉的,從洞口進入,裡面陰暗幽明,或高大寬敞,或深不可測,封閉在石山裡面。月岩則是開放的,它實際上是一座頂腹皆空的大石山,依據遺留下來的岩石結構和自然走勢,天造地化,鬼斧神工,自然地形成東、中、西三個岩洞。月岩洞門,高大巍峨,宛如城闕。岩口恰如月形,遠遠望去,陽光照射,宛如一輪明月懸掛在半山腰中。三個洞口,相互對峙,三點成一直線。因此,月岩又名“穿岩”,即一眼可以望穿也。宋代淳熙年間,趙在洞壁上刻下“穿岩”二字。東岩高40米,寬29米,長28米,有頂。中岩高90米,寬72米,長85米,中洞頂虛,天光直射,滿眼耀明。西岩長180米,寬166米,有頂,洞中削壁萬仞,怪石林立,白石璀璨,是為主洞。月岩幾乎全然裸露在大自然之中,呈開放態勢。這種開放性的溶洞,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少見的。

傳說

月岩實景 月岩實景

相傳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少年讀書悟道之地。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帶領十萬大軍路過月岩,並作了一 首詩,“十萬雄兵過道州,征途得意月岩游,雲橫石陣排車馬,氣壯山河貫鬥牛。烽火連天燃落霞,日月縱暉照金瓦,天生好景觀不盡,餘興他年再來游。明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遊覽月岩後,在《楚游日記》中寫到:“永南諸岩殿景;“道州月岩第一”。月岩是都寵嶺山下的一個石灰岩溶洞,遠望好似城闕,有東西二洞門,當中頂虛,可見藍天麗日,從西洞門入,東望如見上弦月,中望如見圓月當空,至東洞門回首可望,宛如一彎下弦月。因此稱為“月岩”。 岩內削壁環立,白石璀瑩,高數十丈。石乳、石柱、石幔倒懸,頗似傳說中的“仙人腳”,“仙人帳”、“仙人床”。岩中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冬暖夏涼,四季宜人,與其他溶洞有著完全不同的情趣,洞外群峰矗立,如屏如載,景色如畫,蔚為壯觀。月岩石刻較多,洞內石壁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有54處。這些題刻始於宋代,盛於明代,歷至近代,字型蒼勁、古雅。洞內石壁上新刻了周敦頤名著《愛蓮說》全文,現有公路直達月岩前。

地理位置

月岩 月岩

月岩在湖南道縣城西20公里處。岩有東西兩洞門,東洞門長65米,寬40米;西洞門長105米,寬60米,宛如城闕,狀極雄偉森嚴。入洞數十步,敞若廣庭,洞頂空能見天,日光直照洞內。月岩酷似月亮,自樂邊看象上弦月,自西邊看象下弦月,從洞中看,空頂之空圈宛如明月懸空。“月岩”由此得名。因東西兩門貫通,又稱“穿岩”。是為道州八景之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游此洞,並住宿洞內。他在《楚游日記》中把道州月岩列為“永南洞目”第一。

特色

月岩系都寵嶺山麓,周圍一帶屬喀斯特地形,群峰挺拔,青嶂翠岱,酷似桂林山光。月岩內寬敞明亮,冬暖夏涼。洞壁怪石林立,有的象貓相逐,有的如龍蜿蜒,有的似龜蹣跚,有的若鳳翱翔,景象十分迷人。滿壁上灌木倒懸,千姿百態,野草蕃盛,鬱鬱蔥蔥。洞內有鳥類、蝙蝠不時飛來轉去,鳴聲唧唧,討人喜愛。岩洞南壁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聖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筍等。

月岩距離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故鄉樓田村8華里。相傳月岩曾為周敦頤讀書、靜養、“悟道”之處。岩內至今尚存自宋代以來騷人墨客摩岩碑刻四十餘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