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船

早在民國時期,姜堰畫家陳二指就寫詩描繪了會船盛況:“專練會船架竹篙,一聲鑼響滾銀濤;各爭勝負分前後,不亞金焦訓水操。”“綠楊堤畔霓裳按,青草湖邊畫舫排;每到年年春三月,如雲仕女看船來。”溱潼會船源遠流長。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清明節要祭掃祖墳,因為打了好些年仗,百姓流離失所,他的父母死於何處,墳墓又在什麼地方?一時無處找尋,心裡很著急。軍事劉基,幫他想出一個尋找祖墳的辦法。按中國民間風俗,每年清明節這天,大家小戶都要給自家的祖墳添土,燒錢化紙,表示祭祀。劉基說,過了清明,第二天派人四處查訪,凡是有主墳,分錢都留下了燒錢化紙的痕跡。剩下的無主孤墳中,就不難找到皇帝先人墳墓了。朱元璋覺得劉基的話有一定道理,就喬裝打扮,坐著船在江淮一帶尋找祖墳,他嫌船行得慢,下令添船加篙子,一隻船上十幾個人,十幾根篙子,快速行進。最後,朱元璋到底找不到祖墳沒有,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尋孤墳誠心,感動了江淮一帶的老百姓,一方傳一方,一隻傳到姜堰里下河一帶,老百姓就在清明節第二天,撐船去祭孤墳,從此便演變成後來撐會船的習俗。還有一種傳說,與抗倭鬥爭有關。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入里下河神童關一帶騷擾,朝廷派官兵抵抗,官兵又動員周圍村莊的民眾助戰。於是各莊的青壯農民,紛紛組織船隊前去殺敵。每條船上數十人,各執一根竹篙,行船趕路時,大家一齊撐船,到達戰地,又一篙子當武器,與倭寇搏鬥。由於竹篙下面的篙鑽是個鐵頭子,容易拔泥,行動不快,他們就扒掉篙鑽,因此撐會船的篙子一律不帶篙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