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31年6月26日 生於四川省隆昌縣。
1951-1952年 在清華大學學習。
1952-1959年 在北京大學學習。
1959-1983年 任北京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
1982-1983年 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N·玻爾研究所工作。
1984年 任北京大學教授。
1985年 任西南師範學院兼職教授。
1988年 任安徽大學兼職教授。
1994年 任復旦大學兼職教授。
1992-2002年 任中國核物理學會核結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998年 任北京大學“周培源物理學講席”(量子力學)講席教授。
1999-2001年 任“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量子力學)主持教授。
2000-2003年 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2001年 任內蒙古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2002年 任貴州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生平
曾謹言,1931年6月26日生於四川省隆昌縣。他的國小和中學是在8年抗戰烽火和4年解放戰爭年代中度過的。抗戰時期的四川,很多城市遭到日本侵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他的家鄉也深受其害。“山河破碎,國無寧土”。當時有不少愛國知識分子從被日本侵略軍占領的淪陷區轉移到祖國大後方,在中國小任教,帶來很多新的思想。他至今仍然十分懷念和感謝這些很優秀的老師。在他們的影響下,在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和民主運動中,曾謹言從少年時代就受到愛國主義和科學救國思想的薰陶,深深意識到只有祖國強盛起來,才能不受帝國主義的欺侮。1951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他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5年在北大畢業後,被保送為本校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師從胡寧和楊立銘。1959 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習期間,有幸受到很多名師的教誨,在物理學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前輩老師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和嚴謹治學的學風,使他終身受益。
曾謹言的一生,可以說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在1959年任教之前,在學校中接受教育,此後,一直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儘管中間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但他從未離開過教學崗位。1982-1983年,曾謹言應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玻爾的邀請,到哥本哈根大學N·玻爾研究所訪問和工作。1985年,為紀念N·玻爾誕辰一百周年,再度應邀短期訪問N·玻爾研究所。A·玻爾從他父親N·玻爾繼承下來的嚴謹的科學研究作風,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特別是著重培養年輕人的創新思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執教生涯
1959年,曾謹言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因工作需要,他就立即走上講台,主講量子力學(授課對象是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系本科生)。“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教學秩序中斷。“文化大革命”後期,重新講授量子力學和高等量子力學課,並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後。1999年,任“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量子力學)主持教授。2000年受聘清華大學物理系兼職教授,講授量子力學及主持“量子力學前沿進展”講座。
他在4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一直勤勤懇懇,認真負責,作風樸實,治學嚴謹。他言傳身教,教書育人。對於貫徹啟發式教學,著重培養創新人才,做過很多嘗試和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北京大學多次教學檢查(學生不記名評議)中的得分,都是全校最高分的幾門課程之一,並多次獲優秀教師和優秀課程獎。40多年中,聽過他講課的大學生、研究生和進修教師近萬人,其中不少人如今已經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為祖國培養一代人才和提高量子力學教學水平作出了貢獻。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逐漸摸索出一套有自己特點的教學思想。他認為一個好的高校教師,不應只滿足於傳授知識,而應著重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學一門課,是繼承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間接知識。教師與學生都應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要“繼往開來”。但“繼往”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只能是更有效地“開來”。學生不應在書本和已有理論面前頂禮膜拜,而應把它們看成是在發展中的東西。對待前人的知識遺產,“既不可輕率否定,也不應盲目相信”。鼓勵學生對已有理論提出懷疑,並啟發學生設身處地去思考,是否自己也能根據已被實驗確認的事實,通過分析和推理,進而得出前人總結出來的理論和規律?對於新的實驗現象,自己能否構想一個說明它的理論?在此過程中,即使學生的構想錯了,也不要緊,他們可以由此得到極為寶貴的獨立工作能力的鍛鍊。如果學生的構想對了,那就更好,在科學史上,殊途同歸的實例屢見不鮮。對於這種學生,他往往允許他們免試。這是他對考試方式實行的一種嘗試性改革。現在看來,這對於貫徹因材施教,培養創新人才是很有利的。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中,就有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量子力學課的過程中,在老師的啟發下,就解決了一些物理學界尚未搞清楚的問題,並寫出論文,發表在國外重要的學術刊物上。
在教學中,他還提倡師生平等討論問題,“科學植根於討論之中”(海森伯)。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講法提出懷疑,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實踐證明,他教過的不少學生如今已經在不同的領域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績。他認為這正是對他為教學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的最好的回報。
曽謹言編著的量子力學卷一和卷二是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及參考書,
對我國物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他還編著了《量子力學教程》、
《量子力學習題集》等書籍。
重要成果
曾謹言在量子力學研究中比較重要的工作有以下兩個方面。
推廣了著名的Bertrand定理——“只當中心力為平方反比力或Hooke力時,粒子的所有束縛運動的軌道才是閉合的。”他與武作兵(博士後)發現:在禁止庫侖場和禁止各向同性諧振子場中,當粒子角動量為一系列適當的分立值時,也存在無窮多條閉合的軌道,這些閉合軌道用推廣的Runge-Lenz矢量來表征。他與武作兵和曾蓓(本科生),還進一步發展了泡利關於這個問題的動力學對稱性的工作。他還與劉宇峰(本科生)和霍武軍(碩士研究生)仔細研究了經典粒子軌道的閉合性與量子力學中的粒子能量本徵方程的因式分解和能量本徵值的密切關係。
提出了構造多粒子體系的糾纏態的一個新方案。他與朱紅波(博士研究生)仔細研究了被廣泛套用的多粒子糾纏態,即GHZ (Greenberg-Horne-Zeilinger)態的結構,以及用它來進行量子離物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的局限性(只能用來進行單粒子任意自鏇態的離物傳態)。量子離物傳態是量子信息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他們利用體系鏇轉180度對稱性和鏇稱(signature)概念,構造出一種新型的多粒子糾纏態,它曾謹言有關量子力學的研究,發表過20多篇論文。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在他編著的量子力學專著和教材中。